现代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互助县东沟乡生猪养殖业为例

2020-12-15 23:09汪元甲
乡村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养殖业生猪农户

汪元甲

(中共互助县委党校,青海 互助810500)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工程”,是减贫脱贫的治本之策。要想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存发展问题,实现稳定脱贫,必须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核心和关键[1]。笔者就青海省互助县东沟乡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

1 互助县东沟乡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现状

东沟乡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2 km,人口2.1万,居住着汉、土、藏等民族,其中汉族占54.0%、土族占42.5%,总面积95.62 km2。本乡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和昝扎16个行政村。全乡耕地面积0.51万hm2、人均0.24 hm2,可利用草地面积0.44万hm2。东沟乡粮食作物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东沟乡畜牧业以养牛、养羊、养猪为主,2017年生猪饲养量1.17万头,年末存栏1.17万头;牛饲养量1 730头,年末存栏2 644头;羊饲养量2 130头,年末存栏6 233头;家禽饲养量3.58万羽,上市家禽3.05万羽。2017年,东沟乡生产肉类660 t,其中猪肉423 t、牛肉100 t、羊肉78 t;禽蛋58 t,鲜奶265 t;畜牧业总产值1 71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2]。

此次调研调查面广,涉及各类家庭户。笔者共调研全乡16个行政村,入户调查54户农户,涉及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调查过程中还重点考察了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生猪养殖场。目前,全乡生猪养殖最为普遍,可以说是东沟乡农户的主导产业。生猪存栏规模在30头以上的2家、10头以上的3家,饲养三五头的情况非常普遍。

从调研结果来看,全乡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各类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但实际上产业种类非常单一,缺乏应有的多样性和竞争力,依托东沟乡凉爽潮湿的气候特点和便利的地理优势可发展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业等,但农户除了生猪养殖较为普遍外,其他产业发展不容乐观;二是基层政府努力推动产业发展,但在落实各类扶持政策时显得办法不多,农户要么坐等不干,要么一哄而上,政府也就千篇一律让其随意发展,缺乏引导;三是群众对于发展产业积极性较高,但面对诸多困难时颇显无奈,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易半途而废,最后不了了之。以上3个问题不仅是东沟乡的个性问题,而且是很多农村产业发展具有的普遍性问题,也是各地在产业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

2 互助县东沟乡生猪养殖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3]。但是,农村生猪养殖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农民的知识素养不够高,基本是各家分开养殖,没有固定的生产合力,所用的设备较为滞后,对于环境处理不到位,污染严重,防疫意识薄弱,没有营造市场猪肉品牌,加之如今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养猪成本不断提高,制约了乡村生猪养殖业发展。

2.1 市场发展前景好,但有效供应的缺口很大

猪肉是本地区群众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对西北地区来说,猪肉是人们最偏爱的肉类。县城的各类餐馆对于猪肉的需求较大,生猪养殖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因为小规模的养殖户不能及时稳定地提供货源,致使一些商家想方设法另找渠道,这样大部分散户养殖就自行切断了自己的销路,从而严重打击了其养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基础条件好,但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东沟乡具有上百头养殖能力的厂子共有3家,但基本圈舍处于闲置状态,其中2家曾经还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这样有意愿搞规模养殖的农户就可以省去部分成本。另外,有几家饲料厂集中在县城周边,东沟乡各村的交通较为畅通,离县城近,方便购买饲料和生猪销售。然而,当前东沟乡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散养比例接近70%,生猪养殖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猪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行业内的调控。加之农村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产销对接不顺畅,产销一体化机制不完善,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分享更多利益。

2.3 农户养殖意愿很高,但疫病防控水平较差

在受调查的农民家庭中,80%的农户都在搞生猪养殖,并表达出了继续发展养殖业的意愿。然而,农村养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养殖户对于防疫这件事没有足够的认知,意识不强,而且技术不娴熟,因此,因生猪疫病导致的损失事件比比皆是。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成本增加、出产下降、市场变窄,影响了农户的收益。

3 制约互助县东沟乡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

3.1 养殖对象错位

基层政府在鼓励和推动农民发展养殖业时,往往采取的是大水漫灌式的宣传方式,导致了很多应得到鼓励的没有得到鼓励,反而在不合适的对象上浪费了过多精力。笔者发现,最适合搞生猪养殖的农户年龄段应集中在50~60岁。他们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务工的竞争力低,外出意愿下降,留在村里发展的意愿强烈;二是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养殖技术;三是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和一定的资金积累。相比之下,年龄较大或者年龄较小的人都不同时具备以上3个特点。

3.2 农户对生猪养殖知识不了解,管理手段滞后,成本把控不好

对于大部分个体农户来说,普遍的认知是养猪很简单、稳当、要求低,而且不需要系统地学习相关养殖知识,是一项盈利可观的项目。加之如今政府大力支持生猪养殖业,因而发展生猪养殖业的农户多不胜数。但是实际上,生猪饲养投资大、回本慢,往往配套治污设施落后,生猪饲养管理落后,加之饲料选用不当、猪场消毒不够等,导致生猪饲养存在亏损现象。

3.3 对种猪筛选的重视不够,生猪养殖防疫意识不强

因为农户对于生猪的品种认知不到位,以其惯有的认知以及缺乏经验,对生猪的品质筛选不够重视,忽略了生猪品种决定着猪的饲料消耗量、生产性能、料肉比和饲养周期等。另外,农户防疫意识淡薄,对于防疫不重视,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疫情大发生,其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筛选高质量的种猪和提高饲养防疫意识是促进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4 突破互助县东沟乡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

4.1 加强信息传递,优化资源分配

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想做到脱贫,就必须加强脱贫信息传递,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做到资源全体共享,并根据致贫原因因时、因地、因人施策,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眼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使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4.2 调动供需两方,提高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帮助农户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找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脱贫致富。要想真正做好产业扶贫工作,重点是提高贫困户的思想认知,传达给农户幸福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的,而不是靠天吃饭。同时,推进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5 结语

脱贫的关键在于拓展产业,产业是前进的动力,是脱贫的基石。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资源条件各不相同,要想做到精准扶贫,必然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方式,而不是随大流去发展。产业发展是一种经济活动,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

猜你喜欢
养殖业生猪农户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风雨与机遇相伴!2021年甲鱼养殖业能否在危机中迎来涅槃?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