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水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苏如东地区的虾蟹养殖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已经成为如东地区当地人民收入的主要的经济来源。如东地区虾蟹养殖模式已成为全国有名的示范点。笔者根据当地的养殖现状剖析所存在的问题,旨在改善和推动如东地区当前的养殖模式,积极推广优良养殖品种,优化虾蟹养殖品种结构,推行节水健康和生态养殖,开展当地水产养殖品种战略调整。
如东县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属黄海海域,位于江苏省东部和南通市域东北部,面积1895 km2,如东近海资源丰富,境内海岸线全长102.59 km,约占全省的1/9,海域面积6000 km2。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15℃[1]。
近年来,江苏如东地区的虾蟹养殖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虾蟹养殖经济支柱产业区和示范点,是如今虾蟹养殖行业发展的前行者。2017 年底,如东县水产品产量达到30.45 万t[2]。如东地区主要的虾蟹养殖品种主要为南美白对虾、河蟹、脊尾白虾和梳子蟹。
南美白对虾[3](Penaeus vannamei)学名凡纳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4],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988年7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南美白对虾,1992 年8 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到2000年以后南美白对虾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养殖[5]。
中华绒螯蟹[6-7](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也叫螃蟹、毛蟹,属于名贵淡水水产品,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纲方蟹科绒螯蟹属,是江苏地区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优质大规格河蟹在市场畅销,价格也较稳定。
脊尾白虾[8](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又名白虾、迎春虾等,隶属于十足目长臂虾科白虾属,系温带海水底栖虾类,在国内沿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渤海产量最高。由于传统虾类养殖难度的加大以及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脊尾白虾的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沿海滩涂及池塘养殖的重要经济虾类[9]。如东地区海岸线较长,在沿海滩涂区域养殖的脊尾白虾是主要沿海滩涂养殖虾类[10]。
三疣梳子蟹[11](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梳子蟹科,是国内沿海地区主要的养殖品种。
南美白对虾是如东地区现虾蟹养殖最多的品种之一[12]。其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一直受如东当地虾农的青睐,是如东内陆及沿海周边地区主要养品种之一。如东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分布沿海区域的农业开发区、大豫、长沙、丰利、拼茶等镇。2016年,如东全县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近0.8667 hm2,全年南美白对虾总产量达7.45 万t、产值35.76 亿元,较前年增长57%和47.5%。经过多年的发展,2018 年底如东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1.1333 万hm2,其中大棚养殖面积0.7333 万hm2、露天外塘养殖面积0.4万hm2,如东地区南美白对虾一代苗育苗场有50 多家,育苗总面积65000 m2,年培育虾苗120多亿尾。南美白对虾养殖经历了多年养殖实践和技术优化改良,养殖设施设备和管理技术逐渐发展完善,但养殖成功率不高,成为现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主要难题。如东地区南美白对虾有如下3种主要养殖模式。
(1)“如东小棚”模式。由2006年如东何丫村村民利用闲置的豆蟹苗培育土池进行改造演变而来,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成为江苏如东地区养殖户养殖南美白的主要模式,并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长江地区都已经开始向“如东小棚”的养殖模式转型,该模式将成为国内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主要的养殖代表模式。该模式将养殖过程提前和延期,改变了传统的养殖季节,延长了可养殖时间,错开了成虾上市高峰,提高了商品虾的价格,大大提高和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单个棚之间形成小范围隔离,减少和避免虾病交叉感染。
“如东小棚”养殖模式的池塘都为长条形,池上方利用毛竹或钢架构架起塑料大棚,面积约在450~500 m2,虾池深1 m,池埂铺设塑料地膜,池底铺设纳米曝气管,全天24 h增氧。一般一年养殖南美白对虾2~3茬,单茬周期90~110 天,以投放一代苗为主,整个养殖周期使用地下水,盐度基本控制在2‰~12‰,产量达到10500~22500 kg/hm2,是一种较为收益显著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
(2)露天池塘精养模式。如东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主要以露天池塘精养模式为主,养殖户选择池塘规格约3335~13340 m2,也有部分1334~2001 m2的小规模池塘。由于南美白对虾对水质要求较高、外界物种的病害传播等因素,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病害肆虐、养殖成功率低等问题,这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保证南美白对虾的稳产与高产,要求养殖户采取合适的养殖手段,促使南美白对虾的土塘养殖进入良性循环。在养殖行情低迷、发病率居高不下、养殖连年亏本的情况下,养殖户正寻求养殖模式的改良和创新。
(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减少了水资源的污染,具有隔离病原、节省人力、提高产能及减少污染等优势,山东[13]及环渤海沿海地区是工厂化养殖较集中、技术水平前沿及规模较大区域,潍坊、东营和天津等地区工厂化养殖面积逐年提升。如东地区现已向工厂化循环水养虾模式发展。通州湾地区多家单位建立了多套循环水养虾系统和车间,在该地区开展了循环水养虾的先河,起到了行业模式的示范作用。随着提倡环保力度的加强,水产养殖用水的排放标准的提高,节水节能模式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虾将是未来的虾类的养殖主要模式。
近几十年来,天然水域中的中华绒螯蟹资源日趋匮乏[14],在自然界中捕捞和获取河蟹苗种、成蟹和种蟹难度增加,捕捞量已无法满足需求。赵乃刚[15]经过11年时间的研究,利用河蟹的生态习性模拟繁育,成功繁育出了河蟹苗,为人工河蟹育苗奠定了基础,对国内河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江苏如东是中国河蟹苗种第一县,也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主要原产地,每年产河蟹大眼幼体180 t,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2,蟹苗产量和行业发展潜力巨大[16-17]。
2.2.1 河蟹育苗 中华绒螯蟹为洄游动物,在内陆淡水水系中长成,性成熟后返回海水中进行繁育。如东位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华绒螯蟹的繁殖生长栖息地。如东地区11月底至翌年5月主要以土塘繁育蟹苗为主,也有部分养殖户用水泥池和工厂化高密度进行育苗。
每年11 月底,河蟹养殖育苗户到湖北、湖南、浙江、安徽、江苏等地选取优质种蟹,进行暂养和海水驯化养殖管理。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是河蟹的交配季节。挑选优质、体格健壮的种蟹,雌雄比例以2:1或者3:1 进行放养,亲蟹3~4 只/m2,即30000 只/hm2左右;也有养殖户为了保证亲蟹饲养的成活率和减少残杀损伤等,放养1~2 只/m2,造成了河蟹大眼幼体产量不稳定,约525~1500 kg/hm2。雌蟹交配后立即捕出雄蟹,有利于雌蟹的抱卵孵化。抱卵蟹经过2~3 个月的暂养管理,河蟹受精卵发育成蚤状幼体,直至大眼幼体经过淡化后销售给蟹农。今年的河蟹蟹苗700~1000元/kg,高价期间达到1200元/kg,市场行情较好。
2.2.2 成蟹养殖 池塘养蟹是如东内陆淡水地区较为成熟的水产养殖方式,主要分单养和混养2 种。如东地区养殖户单养的放养密度为22500~37500 只/hm2,产量约为1500~2250 kg/hm2左右。混养主要为鱼蟹混养模式,幼蟹放养密度为7500~15000 只/hm2,鱼种投放密度为7500 尾/hm2(鲢鳙鱼占60%,草鱼占30%,鳊鱼占10%),蟹产出约为750~1200 kg/hm2,鱼产量约为3750~5250 kg/hm2。鱼蟹混养是内陆淡水地区较为普遍的养殖方式,饲养管理较为简单,水质稳定,养成的河蟹个体也较单养大些[18-19]。
如东地区海岸线较长,海水滩涂地适合脊尾白虾和梳子蟹混养[20]。20世纪90年代初,如东地区利用海边滩涂池塘发展梳子蟹与脊尾白虾混养[21],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了江苏如东沿海地区的主要水产养殖产业,脊尾白虾与梳子蟹滩涂池塘自繁自育的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也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成效。
三疣梳子蟹的亲本主要来源于每年4 月初—5 月底海捕的怀卵亲蟹,基本来自浙江和福建、江苏等海域。选择150 g以上的受精怀卵雌蟹暂养在蟹池中,养殖水温保持18℃以上即可,亲蟹的受精卵发育转为灰色或黑色就可以转入养殖池中;现养殖户亲蟹投放30~45 kg/hm2,也有追求高产量的投放45~75 kg/hm2;经过约7~10天左右,根据亲蟹受精卵散播的程度进行捕收亲蟹。投喂轮虫和池塘肥水进行生物饵料的培养供梳子蟹苗摄食。
脊尾白虾每年6月下旬—7月上旬与梳子蟹混养,根据塘面积投放种虾。种虾主要来源于养殖自留的亲本及养殖户之间流通互换的亲本,投放规格为600尾/kg的约15~18.75 kg/hm2,500 尾/kg 的约15~22.5 kg/hm2。由于2个品种的食性差异性不大,养殖管理较一致。
如东当地脊尾白虾与梳子蟹混养的产量都比较稳定,当年年底就可以达到成品规格进行销售,销售期延续到次年4月底。脊尾白虾产量达到3000~4500 kg/hm2,梳子蟹产量达到750~1500 kg/hm2。
自2018 年起,沿221 线以南内陆地区属禁止养殖区域,2019年全县进行养殖大棚面积拆除0.11万hm2,如东内陆养殖区域减少养殖面积接近0.2万hm2,造成了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的发展受限。
养殖品种的病害直接影响着养殖户的养殖经济效益。苗种病害问题同样威胁着如东地区的水产养殖业。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虾肝肠胞虫寄生、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白斑综合征等对于对虾养殖业具有重大危害,其中肝肠胞虫的感染导致生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22];疱疹病毒、纤毛虫等寄生虫是蟹类的主要病害。这类病害成为养殖户面临的头号问题,这也是水产科研人员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优质的水资源保障高品质的水产品的产出,也决定了该地区水产行业的发展。如东地区的纺织和化工行业较为发达。洋口港的化工区污染较为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海水及内陆流域等优质水源。2016—2017年由于企业排放污水造成养殖户的虾蟹类死亡,直接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种质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市场上的优良苗种数量有限。例如南美对虾的二代苗的表现还不是十分理想,苗种的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养殖户基本选择正大、海壹等品牌一代南美白对虾苗,相应地增加了养殖户成本和风险。脊尾白虾近代繁殖,造成部分虾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直接影响和降低了虾产量。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网络在传播新技术的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影响个人采用该技术的决定,普及最先进的虾蟹养殖技术是该地区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Guenwoo Lee 等[23]对越南虾农做出的调查研究,认为网络对农民提供准确的农业信息有积极的影响。如东地区养殖方式未达到精细化、信息化程度。应严格把控养殖品种的养殖管理,每日巡塘观测虾蟹各池的水质、氧气、饲料剩余情况等[24]。同时政府要做好网络定向传播信息,实时更新准确的农业信息,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
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和队伍的壮大。相关管理部门应引进专业人才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和函授等,向养殖户宣传养殖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推动当地基层养殖人员专业养殖技术的提升,为如东地区养殖户在病害防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夯实基础,为当地水产养殖经济良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5]。
如东当地地区绝大部分水域的污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常年进行养殖造成养殖废物的不断积累,这不仅影响了如东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破坏了区域水资源的转化。绿色生态和循环水养殖模式将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26],减少水资源损耗,提高养殖水的利用率,增加系统排污的设施设备,使养殖尾水达到国家环保要求,更好地保障水产品质量。丹麦的FREA Aquaculture solution 公司的发展体现了欧洲循环水发展的特色,通过将近30 年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地向循环水系统升级和改造,解决废水处理问题。现在年生产能力为商品鱼1000 t、鱼苗2000 万尾[27]。美国亚利桑那州进行的“鱼菜共生”是很有特色的,该系统每立方米水体可产罗非鱼50 kg,上面无土栽培生菜,一年可种10 茬[28]。国内天水市池塘鱼菜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鱼菜共生的生产形式已经成为全市渔业发展的主要模式[29]。如东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进养殖模式,例如在治理尾水处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水体中的污染物为应用物质这一特点,集成应用鱼菜共生、多品种生态混养等技术,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尾水变为可利用的肥水[30]。
积极打造如东地区虾蟹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31]。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养殖户增强品牌意识,参加一些省内的渔博会等宣传活动,增加产品曝光度。如东地区虾蟹的销售要做好实体经营和电商平台的结合,可以提高销售额和经济收入,也可以为打造当地虾蟹品牌做好基础。同时水产养殖在提高就业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为转移以及妇女就业方面有重要作用。Grigorakis 等[32]指出水产养殖除了通过生产水产品提供食物来源,在生产、经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Eunice 等[33]以促进渔民创收,就业转型来分析了墨西哥渔业社区对沿海渔业资源管理的潜在贡献。如东地区也能借鉴相关案例,积极推广虾蟹产业,形成多元化经济模式,让当地更多的人参与,也能适当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如东地区经济-社会效益的双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