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
(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313)
稻米自古以来在我国即为重中之重,关系到民生发展。新时代以来,水稻育种领域在绿色革命之后迅猛发展,不同属性的杂交水稻品种如雨后春笋,由于国内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杂交水稻在我国得以进行全方位建立研究体系,其研究成果在多样性、普适性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不同大项的种类在一定的相似性之外,各自特点突出,例如籼稻和粳稻亚种之间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荃优822即是典型之作。
以福清为例,今年来福清在现代农业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原本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当地生态平衡与产业完善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但各方掣肘依旧带来的农业生产力方面的不足,例如生产工人数量与涉及不够深化,现代农业技术缺失、环境因素等。
荃优822在大类上属于籼型杂交水稻,即粳稻。在不同的选育过程中,其被证明更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口感需求,同样是南方,苏南浙北历史上因为是漕粮的生产地,漕粮需从京杭运河运到北方供统治阶级消费,因此苏南浙北历来为主要种植粳稻,而江西等地区由于不是漕粮产地,基本为秈稻。造成这一格局的原因较为多元化,其中包括气候、地势影响等,但无可否认地一项为饮食喜好原因。众多籼型杂交稻较多关注产量,培育时对于饮食评价范畴并无太多涉及,因此在原生基础上多被加工,米粉米线等食物的制作让这一评价维度扩大化,南方稻区除了江淮江浙,其他地方杂交籼稻比例都很高[1]。
在科学培育和大规模种植下,荃优822各方面表现优异,具体可从成品质量、相关性状、抗性程度三方进行采样分析。
经过检测,稻种成品米质柔和,适于多项加工食品制作,同时由于其精米产率和糙米率的较高标准,分别参数在80.4%、62.3%左右,大规模种植的输出端得以保证,输入地区较为广泛,口感普适性较高,支链淀粉含量等参数已经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
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种植观察可知,稻瘟病和百叶枯病并无个例,对于其他稻种病症有着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倒伏现象极少发生,除此之外,用于种植的稻种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同一幅度的抗性,环境影响较小,以福清种植情况为例,该地区枕山面海,海拔较高,气候暖湿,全阶段温度波动较小,在种植环境范畴中该条件并无突出,却在该稻种的种植推行中尤为突出。
由于荃优822较强的适用性,不同地区的栽种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地区适宜广度较大,种植之前需对种植条件与时间做出模拟预估,相关参数需要大量实践积累、筛选,所得出的确切标准需要一再进行验证、更新,并以此为基准进行种前评估体系,将所有范畴纳入考虑范围。
种植环境需要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支持,例如福清在政策支持下,政府牵头开辟的三华农场等,无论在自然条件还是后续经济配合都有极成熟的协作模式,自然环境基本可限定为阳光充足、通透等。在当代科技发展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可以以技术手段得到人为模拟、满足,这也极大拓展了种植环境的选择范畴。
除种植环境之外,时间范畴的选择节点也非常重要,一般为五月前中期开始播种,如有条件则进一步对风向做出考虑,尽量选择背风向,福清气候在这一时期也较为合适。
植株秧龄控制在25d到30d之间,一般上限不再超过五个点,栽插方式采取宽行窄株的方式,改善行距,通过大量实践证明17~28cm或13~31cm左右较为合适,移栽的确切迅速及基本苗的妥善处理,将进一步提高产出[2]。
机械插秧标准是早、密、浅、正、直、满、匀、扶、补。列举时可能涉及到后文内容,在此粗略概括为:
(1)早:适时抢早。
(2)密:密植处理,严格遵从积累的参数经验,进行标准化、专业化操作。
(3)浅:深度范围需要与当地具体栽种环境进行同一规范。
(4)正:次一条位泛用性特征,即插苗后稻株姿态端正,可有效规避一定程度上的后续不良影响。
(5)直:同上,泛用性植株姿态规范。
(6)满: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规范条件下,合理进行稻种分配种植,在不违反上述几条的基础上对生产面积做到最大效率的利用。
(7)匀:栽种均衡统一,便于后续系统化处理,也便于生长。
(8)扶:插后及时上护苗水,促进秧苗早返青、早分蘖。
(9)补:同步补苗,空间和时间维度尽量前后达到认为调整统一。
对很多底层生产者来说,施肥过程依赖于过往经验,但受限制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其经验的无系统化和记忆固化,对于超出经验范畴的情况处理能力不足,同时生产过程较为原始,在稻种、肥料较为普遍的当代依旧使用较为原始的处理方式,这无疑让使用过程的科学性大打折扣[3]。
对于施肥过程,在前人经验和系统科学指导的基础上,主要需注意综合性思想下的统筹过程,即提高肥效、用对方法、因地制宜,以此达到最适合的效果。
在选择方面,因地而择,因地而变,沙土这类土壤宜多施有机肥,如土杂肥,秸秆还田,或种绿肥适时翻压培肥地力,逐步改善土壤性状。
黏土施用有机肥必须充分沤制腐熟,追施化肥应适当提早,并宜“多吃少餐”,适当减少施肥次数,后期忌过量多施氮肥,以防作物贪青迟熟。此外,还应勤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通气性。
就中国而言,自1949年至今平均亩产增加的300kg中,单纯化肥因素约占30%(±10%),单纯良种因素约占20%(±10%),单纯水利因素约占10%(±5%),单纯其它因素(包括高厢垄作免耕轮作预留行间套作肥水管理在内的耕作制度改革,和农药、农膜、农机等)10%(±5%),多因素综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种、水利、农膜、农机、农药、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约占30%(±10%)。因此,整体环节对于施肥要求至关重要。
生物硅肥大范围用在蘖肥上,5kg/亩与第一次蘖肥一起施用较为科学。因此,当水稻中的元素含量不足时,就需要对土壤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对其进行合理的施肥,才可以使得其有着良好的生长周期。以钾肥为例,事宜的施肥时期可是效用事半功倍,不同稻种时期也有要求:
(1)分蘖期:钾肥能促进水稻蓄积更多的水分,并在各个维度提高品种的抗性。
(2)幼穗分化期:水稻进入幼穗分化后,就是进入吸肥的第2个高峰期,此时可以合理的施钾肥。
(3)孕穗期:孕穗期施钾肥,可以提高结子率,并抗倒伏,同时可以减少病虫灾害。多重协作下,基本可以达到最佳的施肥利用效率。
病虫防治是提高产出目的的关键一环,由于推行种植面积广,检查范围较大,极易发生短时间内的大面积疾患,造成大规模减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讨论防治范畴,第一则是制定详细的检测体系,从负责人到相关科技技术必须进行整体查验确认其实用性。建立预测体系,对于气候和周遭环境作出分析,以之为基础,提前采取预防措施[4]。
如需更进一步,则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必须进行全盘建设,提高各环节之间的链接效率,需要进行人为建立防御体系,相应不同病虫的应对措施必须与现状产生反应系统,科学化防治的根本在于系统化、迅速、高效化,不同对应手段在我国历经大规模实践数量积累,并无明显缺漏,将应对措施建立与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与科学体系才是当务之急。
荃优822自问世以来,由于其出色的适应性与高产出得到了众多地区的青睐,大规模推行实践下,诸多当地问题得以解决。以荃优822为代表的相关稻种研究关乎到国计民生,不同于其它科研领域,杂交水稻的研究需要更加庞大的数据库和实验样本,所推行的广度和深度也让每一步踏出都显得举步维艰。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这是刻在中国人几千年历史记忆之中的苦难,从我国推及世界,人类从未真正解决粮食危机,再向上,对于该产业的经济利用也远未达到期望,在此背景下,荃优822将迎来全面多领域的拓展,也必将极大程度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本文所总结的高产栽培技术在相关技术中犹如沧海一粟,如同当前的研究远端,这一代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