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020-12-15 18:30:04张弛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德治观念

张弛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说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也说明了农村的治乱兴衰对于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还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体现了道德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道德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抓手,没有农民道德素养的提升就算不上全面振兴。所以,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加强农民道德建设。

1 农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德治”缺失问题及原因

随着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后,自然而然的农民会期望更为富足的精神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交通、通讯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很多新兴的观念也随之传入农村,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观念和习惯,对农村本来的固有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良的习惯和观念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大部分农民的反感和排斥,这时就需要道德建设来净化农村的社会人文环境。所以,农民对于道德建设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但是,自治与法治的建设效果是短期可见的,但德治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努力发展和不断更新方式方法才能潜移默化的显示成效的方面,所以农村德治工作往往被认为是出力不讨好的工作。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农村作为基层,属于政策具体的执行端,对于村干部来说,往往面临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需要落实的工作很多,而经济情况更是评判一个村子发展成效的最主要的标准,所以德治工作往往被忽视。

1.2 农民诚信经营观念缺失问题及原因

身边很多城市居民都表示曾经在购买农产品时上当受骗过,比如不允许挑,整袋买回去后发现只有上面是好的,中间有很多个头较小的,甚至是快烂了的;还有一些看起来很好,但买回去一吃发现里面是空的,没有涨成熟,催熟的等等类似问题不一而足,似乎农民的诚信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些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农民普遍反映认为现在社会上不称心的现象和观念都极为常见,甚至有些农民表示现在诚信反而会遭到别人的嘲笑,认为是一种“傻”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内部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我们学习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但也有很多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传入国门,这种文化也随着农村的发展传播到了农村,一些农民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错误的价值观,只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不顾产品质量甚至主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诚信经营的理念荡然无存。

诚信经营还蕴含着保质保量的要求。在调查中有许多农民承认存在过度使用农药和生长激素的问题。我国交通发达,地大物博,又兼之农业科技发达,导致多地种植同种农作物的现象较为常见,部分农民为了能及早上市,抢占市场,选择给蔬果等产品打生长激素,缩短其生长期。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挑选菜品时对于外观很是看重,那些外观漂亮的买的人很多,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跟风,买东西时以外观为判断标准,而那些不饱满,有虫孔,形状较为奇异的果蔬产品往往销量较差,所以农民为了增加销量,存在过度使用农药和生长激素等问题。

1.3 农民道德观念偏差问题和原因

日常生活中很多农村的农民都存在出口成脏,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室内场合吸烟等现象,显示其道德素质略有偏低,有待加强。但这种道德素质的偏低其实是因为农民道德观念的偏差。其实许多农民都表示身边包括自身都普遍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但当问及对于一些不文明行为的看法时,大多数农民都表示这些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应该禁止。但这与他们平常很多人的日常行为相矛盾,究其原因是农民虽然清楚这些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农民认为这种道德观念更多的是应用在城市里,在农村里并不适用,没有将相应的道德观念真正领会并运用到自身日常行为之中。

1.4 农民道德观念物质化的问题及原因

在调查中显示,农村思想领域存在着一股拜金,浪费,追求不劳而获的不正之风。其原因在于,首先,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使得农民处于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状态下,就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再加之农民处于一个向新型农民的转型期,过去的观念被打破,新的理想信念还没有建立完全,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消极落后的生活状态影响将其当作自身的追求。其次,市场经济的求利性使得农民不自觉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农村又缺少相应的道德教育,很容易导致农民陷入财富观念的偏差中,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和责任。最后,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得农民会主动向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学习,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建设的日新月异,确实产生了许多农民依靠拆迁和征地红利直接达到了生活富裕的目标,而且不乏这种因为政策红利富裕突然起来的农民进行炫耀型消费、攀比型消费的例子,这就容易导致其他农民盲目的跟随性。

1.5 农民生态道德缺失问题及原因

农民本身是有朴素的环保观念的,比喻不能涸泽而渔,不能猎杀怀孕的动物,不能大规模砍树。但这些观念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渐渐被农民所抛弃。尤其是为了摆脱贫困,很多农民开始采用一些对自然破坏较为严重的方式,只追求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富裕,对于环保需求基本上视而不见。认为为了经济的发展牺牲一下环境也是可以接受的。

目前农村很多生态道德问题的主要归因都在于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道德建设长效机制。首先,对于很多破坏生态的行为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处罚机制,致使破坏生态的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存在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事也就屡见不鲜了。其次,缺乏对生态道德建设的开发机制,很多农民不是不知道破坏环境的行为不好,而是没有一个确切的规划来指导农民怎么样保护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后,缺乏保证生态道德建设的合作机制,有些自然资源农民不懂得开发或者不知道怎么样更好地开发,这就需要与其他组织合作,通过双方协作来保证生态道德的建设。

2 农民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2.1 加快推进“三治”合一的治理模式的全面实施

十九大提出要推进“三治”合一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实践中要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通过德治将农民的道德理念加以更新,融合传统与现代道德观念,提高农民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为自治打造基础。道德是依据相应的法律形成的,法律是多数人认同的道德,德治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道德建设能使村民更加容易转变过去的人情观念,认同法律的相关理念,法律能够借助其强制性保障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另外,无论是自制还是法治的目的都是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乡村环境,而德治有助于发挥道德的协调和约束功能,为法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农民的道德意识,尊老敬贤,促进自治的发展。所以,要充分发挥德治功能,推进“三治”合一的治理模式的全面实施。道德建设除了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想要切实提高农民道德文化水平需从两方面下手,一个是外力作用,通过道德教育和举办道德建设活动以及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以外力助力农民加强道德建设。还有一个就是农民自身的内发性力量,只靠外力作用只能维持一时,要依靠外力的作用培养农民自身的道德观念,是农民发自内心的愿意遵从相应的道德准则,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因为到了最后毕竟农民本身才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发挥村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突出“大公无私”“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道德标准,并且在发现、面对不合法不道德情况时主动站出来严肃处理,以正视听,增强农民的道德信心,打击不正之风。

2.2 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助力农民诚信经营观念的形成

调查中很多农民表示在经营中弄虚作假的一般是较为流动、独立的商贩,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帮助农民规划专门的地区来进行售卖,并加强对售卖点的产品质量的监督,建立一些类似“绿色经营点”的售卖集中点,在方便政府集中管理的同时,也方便了农民,使得农民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摊位,也方便了购买者,使购买者更愿意到这些安全有保障的地点进行购买,一举数得。政府还要加强对各种流动摊位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放宽固定经营点的审批条件,鼓励各流动摊位加入固定经营点,一方面加强对其他依旧存在的流动摊位的监管,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的相关行为,对其他人形成警示作用。还有市场也要发挥其调节作用,使良币驱逐劣币,在对农产品进行收购时加强监测,对于出现问题的产品绝不姑息,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使假冒伪劣商品很难流入市场。当形成了严格有序的市场氛围,诚信经营能保障更多的收益时,诚信经营的风气和观念也就自然形成了。

2.3 借助制度力量纠正农民道德观念的偏差

以法律和制度进行对农民的行为进行管理,对于自觉遵守甚至义务帮助他人纠正此类行为或者处理相应的后果,如清扫别人随手乱扔的垃圾、清理各种污渍,带头文明用语等,在道德评价时作为获奖的重要参考,获奖后除了物质奖励还要通过村里广播、大喇叭等宣传其事迹,为其他村民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起其他村民的争相模仿。另一方面,对待这类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较轻的言语劝戒,较为严重的责令整改,通过规章制度帮助农民克服“熟人社会”的“不好意思”的弊端,纠正农民道德观念上的偏差。还要发挥法律作用,严格执法,违法必究,人情决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有人违法,包庇者也要要查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农民心目中建立法律的权威地位。

2.4 通过教育和发展转变农民物质化观念,实现生活富裕

促进村里各项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使村民能够在经济上获得自信。村干部还可以通过收集一些因为拆迁、征地等政策红利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因为突然获得大笔财富的迷茫开始炫耀型消费、攀比型消费,忘记了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理念,挥霍无度,最后惨淡收场的案例做成板报对村民予以教育和警示,告诫村民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挣来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勤劳致富才是正途。

2.5 树立环保观念,建设生态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宜居”

通过宣传和监管,以最朴实的语言向农民讲解什么是生态道德,为什么要坚持生态道德,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生态。建立相关规定,不允许过度开采和浪费地下水资源,不允许露天焚烧垃圾、秸秆,实行阶梯电价,最大程度避免水电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将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教导村民怎样能够更为合理和长远的通过保护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获得收益,改变过去的“一锤子买卖”,使更多的自然资源能够留给子孙后代,通过公司+政府+农民的模式,以政府牵线搭桥,农村与公司签约,服务到具体农户,比如企业申请垃圾处理经营,政府减少审批环节,帮助相关企业建立,同时为企业和农村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企业与农村签订相关合同,以企业力量助力农村厕所革命、路等革命、垃圾革命。切实解决农村因为基础设施缺乏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生态岛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宜居”。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德治观念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健康观念治疗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变化的主要表现
智富时代(2015年9期)2016-01-14 05: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