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凯
(来安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安徽来安239200)
芝麻(Sesamum indicum)又称油麻,属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芝麻起源于非洲,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种植。作为重要的传统油料作物之一,芝麻在我国产区分布较广,主产省份有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北等。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芝麻需求量逐年扩大,对商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我国芝麻生产的现状来看,由于良种推广普及率低,种植的品种多、乱、杂,生产管理粗放,严重制约着芝麻生产的发展。在芝麻的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扰,轻则减产,重则绝产绝收。文中对芝麻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旨在推广芝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国内芝麻的产量和商品品质,增强我国芝麻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芝麻茎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在我国芝麻产区普遍发生,是危害芝麻最严重的病害。芝麻茎点枯病俗称“黑秆疯”、“站秆”、黑秆病”等。
芝麻茎点枯病种子发病后,萌发的种子变褐腐烂,苗期发病后引起植株根腐死亡。芝麻开花后发病,根部变成褐色,引起全株叶片卷曲萎蔫,植株顶端弯曲下垂。茎秆发病时在基部出现棱形水渍状病斑,边缘黄褐色,与健全组织界限不明显。接着病斑扩大,绕茎秆蔓延,甚至发展到整个茎秆。后期在病斑上形成小黑点状的孢子器和小菌核,茎秆变黑变矮,最终枯死。
芝麻茎点枯病菌主要在土壤和种子中。随着种子的萌发,病菌以菌丝从根部侵入幼苗,造成苗期危害。在病苗上长出的分生孢子器吸水后,踊出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入芝麻的其他部位。这样反复侵染,造成严重危害。
①选用高产抗病品种。②严格轮作倒茬,减少土壤带菌传播途径。③用55℃热水浸种10~15 min,杀死病菌。④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增施土杂肥;合理密植,15 万株/hm2左右;培育健壮植株,减少发病机率。⑤药剂防治。采用0.3%的多菌灵,或0.3%的福美霜溶液进行浸种消毒;在芝麻苗期、蕾期和花期,用70%甲基硫菌灵WP 800~1000 倍液喷雾防治。
芝麻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在我国芝麻产区都有发生,以江西省发病比较普遍,危害较重。河南、湖北零星发生,局部地区危害较重。芝麻青枯病俗称“芝麻瘟”、“黑茎病”。
芝麻青枯病主要危害成株,发病时首先茎基部出现暗绿色斑块,病株叶片从顶端向下急剧凋萎,最后全株死亡。
茎基部感病后,表面出现暗绿色斑块,然后变成黑褐色条斑,根部和茎部内的维管束变为褐色,最后蔓延到髓部,形成空洞,发病部位流出菌胶,干燥后变为漆黑晶亮的颗粒。叶片发病后,叶脉呈现墨绿色条斑、纵横交错,结成网状;叶背脉纹呈现黄色突起,成波浪形扭曲,越近边缘扭曲越多。蒴果受害呈现水渍状病斑,逐渐变为深褐色粗细不同的条斑,病蒴果最后变得瘦小。受害种子变成红褐色,受害严重时,种子变为秕粒,不能发芽。
芝麻青枯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内越冬。第2 年芝麻或者豆科、茄科作物种植后,从伤口或者气孔侵入植株危害,发病高峰在炎热的7—8 月份,暴雨过后,发病迅速。
①严格与非豆科,非茄科作物实行2 年以上的轮作换(倒)茬。②采用深沟窄厢,做好田间排渍,增施钾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③及时拔除和烧毁病株,在拔病株后的病穴内及四周用石灰水消毒。
芝麻枯萎病属真菌性病害,在各芝麻产区都有发生,芝麻枯萎病俗称“半边黄”或“黄死病”。
芝麻枯萎病苗期发病,全株猝倒,造成缺苗现象。开花后的成株发病较多,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萎,与青枯病的凋萎顺序恰恰相反。病株根部半边根系变褐腐烂,并沿茎部向上侵染,使相应的半边茎呈红褐色干枯条斑。发病的半侧由于受导管阻塞及病菌分泌毒素的毒害,叶片呈现半边黄现象,逐渐枯死脱落。感病半侧的蒴果也变小。病株不正常早熟,籽粒变瘦小,容易炸蒴掉粒,影响产量和品质。
芝麻枯萎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存活。通过根系或幼苗伤口侵染,引起维管束发病。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高时,易于发病。芝麻枯萎病在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土壤瘠薄的砂壤土发病严重。
①选用抗病良种,一般闭蒴品种比较耐病,大粒型品种比较抗病。②严格与非甘薯等作物轮作换(倒)茬。③药剂防治,用0.5%硫酸铜溶液浸种30 min;大田发病时,每10 d 左右喷1 次0.2%硫酸铜溶液,连喷2~3 次。
芝麻立枯病属真菌性病害,我国各芝麻产区都有发生。
芝麻立枯病主要是苗期受害。通常在幼苗茎基开始发病,首先在茎基部一侧出现暗褐色病斑,逐渐凹陷腐烂,严重时扩展到茎的四周,最后病部缢缩成线状,病株折倒,或者整株萎蔫死苗。
病菌以菌丝或者菌核在种子或者土壤中越冬,第2 年侵入幼茎,引起发病。芝麻出苗后遇低温、高湿天气发病严重。
①用0.5%硫酸铜溶液浸种30 min。②用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杀死土壤中的越冬病菌。
芝麻疫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在湖北、江西等省局部发生严重。
芝麻疫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发病迅速,常造成全株死亡。芝麻疫霉病菌在芝麻生长的任何时期都可以侵染地面以上的任何部位。感病部位初期为褐色水浸状病斑,然后变为褐色。在湿润条件下,植株茎基部可以形成一段环绕茎秆的缢缩病斑,最后在蒴果上生长出菌丝。
芝麻疫霉病菌仅对芝麻有致病性,病菌终年存活在土壤中。种子带菌时,菌丝存活在胚乳中,再侵染时通过游动孢子萌发侵入使芝麻发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用石灰、硫酸铜和水为3∶3∶50比例配制的波尔多液浸种,或者0.3%代森锰锌溶液浸种。
芝麻真菌性角斑病属真菌性病害。在芝麻产区分布普遍,但危害较轻。
芝麻真菌性角斑病只侵染芝麻。发病时芝麻叶片上出现鲜明的多角形斑点,斑点比较大,最初为褐色,以后变为灰白色,斑点边缘为紫褐色。斑点潮湿时产生灰霉,使病斑颜色加深。后期病斑从中央破裂,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落叶。
芝麻真菌性角斑病除以菌丝在残株上越冬外,还可在种子内部和种子外部越冬。第2 年侵入幼茎,再经过风雨传播引起发病。
发病初期用1∶1∶100 波尔多液,或者65%代森锌WP 600 倍液喷雾。喷药次数根据病情每7 d 喷1 次。
芝麻叶枯病属真菌性病害,在芝麻生产区有局部发生,但不普遍。
芝麻叶枯病发病时,芝麻叶片上病斑初期呈紫褐色斑点,然后发展为褐色角斑或近圆形斑,最后发展成多角形的褐色大斑,斑内有轮状花纹;叶柄及茎秆上病斑初期为棱形,中央产生凹陷,后期为褐色条斑。蒴果上病斑圆形,红褐色,略微凹陷。
芝麻叶枯病以菌丝在残株上越冬。第2 年侵入幼茎,再经过风雨传播引起发病。在潮湿的条件下或植株生长不良时,发病较重。一般7 月开始发病,收获前发病最重。
①深沟窄厢,清沟排渍,减轻土壤湿度。②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③用50℃温水浸种30 min。④初花期和终花前各喷1 次70%甲基硫菌灵WP 700 倍液,或者40%多菌灵WP 700 倍液防治。
芝麻病毒病在芝麻主产区都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比较重。病原为马铃薯Y 病毒、芫菁花叶病毒。
马铃薯Y 病毒侵染芝麻主要症状为叶片褪绿斑驳,花叶和黄化等症状;芫菁花叶病毒侵染芝麻引起矮化坏死。
芝麻病毒病侵染主要是通过汁液或桃蚜传播到芝麻植株上。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防治蚜虫,避免传播病毒。
芝麻病害防治,必须坚持综合防治,即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为基础,认真搞好病虫预测预报,急需农药防治时,尽量采用生物源农药,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在芝麻的生长中后期更需要严格控制。由于芝麻产品无论是农户自用或者进入国内、国际市场都与人体健康有关,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检验更严,因此芝麻生产必须朝无公害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