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吉县苹果产业历经30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技术相对成熟、各项要素齐聚、品牌效应较好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为破解苹果生产过程中以小农户分散经营所面临的经济效益低,投入不足,劳动力短缺,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有限,果品质量不高,销售难等发展障碍,该县果业部门积极探索全产业链 “家政式”果园托管模式,破题产业发展瓶颈。
生产托管加强了农业服务规模经营,带动普通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解决农户在“干不了”(劳动力不足)、“干不成”(投入不足)、“干不好”(缺乏技术)等3个方面存在的诸多难题。鉴于各地的托管模式主要集中在大田作物上,水果经济林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做法,该县果业中心结合苹果产业实际,鼓励引导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苹果的生产托管,通过不断调研、创新、完善和规范,形成了“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层组织+联合体+金融保险机构+果农”的五方参与,生产、技术、销售三大环节托管的吉县苹果产业全产业链 “家政式”托管模式,在保障果农受益的前提下,为苹果产业发展提速奠定了基础,该模式也得到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广大果农的积极响应。目前全县已有400 hm2果园采用该模式进行了托管,成为实现“园区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产业发展思路的重要途径。
吉县全产业链“家政式”果园托管模式聚焦苹果主导产业,服务苹果从生产、技术、物资、资金到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只要果农有需求,托管组织就有供应;同时在尊重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位前提下,通过苹果园成片生产托管,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基础上,引领小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壮大苹果园成片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下一步,该县将对这一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富有吉县苹果产业特色的托管模式,同时动员有实力的农业公司、合作社开展不同方式的生产托管,不断扩大托管的覆盖面,实现吉县苹果产业的提质升级。
(王秋萍)
春日时节,昔日沙漠深处的榆林市横山区赵石畔村几百亩苹果树又发新绿,果花绽放,景色迷人。“在沙漠上种苹果实在好,不但改善了恶劣的沙漠生态环境,也产出了特别好吃的优质水果,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赵石畔村芦河果园主人、八旬老人张炳贵说。
陕西省果业中心负责人介绍,果业为全省生态环境改善作出巨大贡献。据统计,作为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的后续产业,陕西有果园113.4万hm2。尤其是陕北山地苹果、陕北沙漠苹果、陕南柑桔,为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美丽陕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陕西水果每年制造碳水化合物约530万t,每667 m2果林一年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 t。一个个果园成为“天然氧吧”,每667 m2果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kg,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67 kg,释放氧气48 kg,1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 kg。
陕西渭北和陕北地区是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最大的区域,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这些区域,历史上曾是干旱少雨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区。自30多年前陕西省大量栽培苹果等果树以来,这些地区的自然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得到有效遏制。
在陕北森林板块中,山地苹果、沙漠苹果、山地红枣等果树占有重要的比例。近年来,陕西省在干旱贫瘠沟壑区大量栽植果树,仅山地苹果就新增26.67多万hm2,沙漠苹果近1 333.33 hm2。退耕还林大县,无一不是果业大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的强劲东风,陕北大力发展果业。延安市与榆林市已经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如今,全省以陕北和关中为重点区域的果业基地县已达43个。陕西水果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生态果”。
(陕西日报)
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组织完成了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评审工作,并公示2020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这是我国首次启动相关建设。列入名单的50个产业集群中,四川两处上榜,分别是四川川猪产业集群、四川晚熟柑桔产业集群。
启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旨在依据各省(区、市)实际,打造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产业融合、持续促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按照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要求,入围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强优势特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健全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强化先进要素集聚支撑和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为确保目标达成,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还要求各入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所在省(区、市),要制订省级工作方案、建立省级协调机制,整合相关资源,确保投入力度和强度。
(四川日报 王成栋)
本刊讯 (特约通讯员钱开胜)3月中旬至4月初,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果树研究所葡萄团队专家,先后前往桂林市兴安、灵川、灌阳、资源、永福、临桂等县(区)葡萄示范园开展技术指导。
据悉,近年来,桂林市在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果树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下,现已通过实施漓江、湘江、资江、桂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山地葡萄,逐步调整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广避雨、套袋、一年两熟、山地葡萄栽培技术,扎实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该所与桂北多地联合建立了一批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示范园,设立了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研究“八桂学者”岗位和“广西葡萄良种培育中心”,多次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区科技厅及桂林市科技局相关葡萄研发与推广项目,推动了桂北葡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4月8日,专家组在上林县对广西科技计划 “上林县贫困地区晚熟柑桔品种引进及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查定。查定结果表明,该项目示范区、辐射区柑桔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达到4 216.4和3 840 kg。查定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已达到了预期目标。
据悉,上林县是南宁市全面开展产业富民和产业扶贫的典型样本。目前,南宁市421个贫困村已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而该市上林县晚熟杂交柑桔种植规模和产量均处在广西前列,晚熟柑桔品种引进及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对当地产业扶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上林县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引进了柑桔优新品种沃柑,并建立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创新示范区机制。该项目还联合上林县10个柑桔基地,共同开展柑桔产业科技扶贫工作,以科技特派员所在的主要贫困乡镇为辐射区,达到了带动全县产业扶贫的实际成效。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 笔者从4月7日2020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了解到,2019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其中5项水果项目获奖。此次获奖的水果类项目包括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 “免人工授粉火龙果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广西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四季蜜杧的选育及其反季节栽培技术的创制与应用推广”、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 “香蕉成熟调控与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广西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 “杧果商品性提升及品质评价技术集成与应用”以及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完成的“优质早熟梨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等5个项目。
据悉,此次获奖的水果项目着重于解决关键问题和规范高效的推广应用技术,为相关水果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现实生产中,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如“优质早熟梨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项目,通过自主选育的优质早熟梨新品种“桂梨1号”及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8个优质早熟梨品种,丰富了广西梨的品种资源,扩大了早熟梨最适栽培区,填补了广西无优质早熟梨栽培的空白,开发了低纬度南方最早熟梨种植新区域,并对早熟梨的栽培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首次制定了《南方早熟梨生产技术规程》和《南方梨栽培实用技术》,建立了早熟梨种源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葛德光)近期,安徽省六安市果园机械生产视频现场会在六安市金安区召开,目前果园中推广使用的机械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演示和展示,使该市农技人员和果树种植大户进一步了解果园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态势,知晓了先进适用的果园机具和操作技术,从而推动该市果园机械化生产再上新台阶。
频现场会上,各地果农通过视频图像观摩果园机械耕作、开沟、施肥、植保、锄草、果树移栽等项目作业,以及远程监控技术的演示,使广大参会人员对果业机械化生产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了解,目前六安市果园机械化生产面积达到了3.2万hm2。
“四五年前我开始种红樱桃,现在家里一共有2亩地100多株红樱桃树。马上就到樱桃采摘季了,到时游客一定不少,我的红樱桃和其他农产品预计一周能卖2 000多元。”北碚区金刀峡镇小华蓥村青山沟组贫困户王正安说。
据了解,红樱桃是小华蓥村脱贫攻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但就在几年前,小华蓥村的红樱桃还默默无闻,在市场上根本不值钱。
小华蓥村地处海拔600 m的华蓥山脉,曾是市级贫困村,有着30多年的樱桃种植历史。因为海拔高、光照足、土壤具有独特的成分,当地红樱桃果实肥硕、甘甜多汁。由于长期以来当地农户缺乏规划发展意识,只是在自家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栽种,管理粗放,种植分散,产业不成规模,导致小华蓥村红樱桃知名度低,市场价格不到10元/kg。
2015年,为帮助小华蓥村整村脱贫,经镇、村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红樱桃成为了小华蓥村脱贫产业之一。小华蓥村村委会立即行动起来,组建北碚区半边山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红樱桃种植技术、日常管护培训和销售宣传推介等,并承担起小华蓥村贫困户脱贫攻坚重任。
据介绍,合作社争取区级项目资金将青山沟组和隆兴寺组相邻地段分散种植的樱桃进行成片补植,形成如今的红樱桃种植基地。在合作社的整合、统筹下,小华蓥村百余户农户参与其中,红樱桃种植逐渐形成规模。“樱桃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16.67 hm2余上升到如今的近26.67 hm2,散户的力量通过合作社集中放大后,让红樱桃种植的规模效应逐步凸显。”小华蓥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也说。
种植规模上去了,红樱桃的价格也要提上去。罗也说:“过去小华蓥村的红樱桃是‘长在深闺无人识’,农户都是自己背到山下叫卖。因为红樱桃贮存时间比较短,农户经不起折腾,常常只能贱卖给经销商,虽然红樱桃品质好,但增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乡村旅游在全国不断兴起,小华蓥村开始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在每年4月中旬推出樱桃采摘季活动。当地通过乡村旅游引客入村,游客直接到农户家门口采购红樱桃、绿色蔬菜等农产品,中间环节减少了,游客不仅能够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到农产品,又能感受当地特色乡土文化,带动农户增收。
“通过举办樱桃采摘季活动,2018年,村民实现收入18万余元,2019年实现收入46万余元。今年我们计划在4月15日举办扶贫农产品展销暨第四届樱桃采摘季,将我们村种植的樱桃进行推广宣传,预计户均增收2 500元左右。”罗也说。接下来,当地将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单位、市民走进小华蓥村,把品牌竖起来、走下去。
(新华网 齐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春日的来临,天津滨海新区田园采摘游魅力不减。在严格防疫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天津滨海新区汉沽街草莓基地、茶淀街樱桃基地迎来了踏春采摘好时节。
走进草莓大棚,清新的果香扑鼻而来,一颗颗鲜红的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让人垂涎欲滴。游客有的忙着拍照,有的手提篮子采摘,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据了解,当地游客以家庭采摘为主,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前往采摘的游客须提前电话预约,采摘前首先接受测温登记,同时每个棚内1次仅限1个家庭进行采摘。小马杓沽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李效葶介绍说,“为确保采摘安全,恢复开园前,采摘园进行了消杀,控制进园人数,并对游客进行登记。”
天津滨海新区积极鼓励发展精品农业,为村民致富提供新渠道,助力全域旅游和打造特色农业小镇。笔者在茶淀街村民郑桂春家的大棚里看到,棚里低矮的樱桃树上,满枝红艳的樱桃已压弯了树梢。“现在距离樱桃上市还有近1个半月,而大棚内种植的肉质厚实、甜美多汁的大樱桃已经成熟上市。现在,市场上来自大连的大樱桃售价150~160元/kg,而咱们的樱桃刚上市时120元/kg,拼的不单单是果实质量品相,更是抢占‘早市’先机。”郑桂春说。
除了草莓、樱桃,汉沽街大棚里的水蜜桃也进入了成熟旺季。此外,汉沽街永丰蔬菜种植基地的番茄、黄瓜、茄子、辣椒、洋白菜、韭菜等,以及吊着长的小西瓜也可以采摘了。
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天津滨海新区聚焦优势,补齐短板,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范例。截至目前,天津滨海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906.67 hm2,放心菜基地20个,在循环水养殖技术和渔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根据特色鲜明、产业聚集的“三区”“七园”格局,天津滨海新区着力打造北部生态种植和现代水产业聚集区、中部都市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南部现代畜牧业聚集区,茶淀葡萄种植产业园、汉沽大田蔬菜草莓产业园、大港冬枣产业园、杨家泊镇水产园、南翼畜牧产业园、保税区粮油加工产业园、东疆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
作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天津滨海新区12个涉农街镇139个村已全部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未来,天津滨海新区将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在中塘镇、茶淀街等10个街镇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街镇工作站。“下一步,天津滨海新区将继续实施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创建、富民强村、农村党建引领等专项行动。在农民增收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打造一批家庭农场等创业载体;将重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王学森介绍说。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