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运输品质控制的“最初一公里”

2020-12-15 16:45陈君璐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预冷产地冷链

陈君璐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1)

1 实现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的意义

农产品多属于鲜活易腐货物,季节特征明显,对运输条件、时间要求严格,有些农产品在运输途中还需要专门的人员和设备提供特殊照料。简易储存和常温运输条件下,农产品极易受到外界气温及湿度的影响,发生微生物作用、呼吸作用和化学作用,造成腐坏变质,影响品质、增加损耗、浪费资源。动物食品腐烂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随着细菌、真菌和酵母在食品中繁殖,蛋白质和脂肪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如氨、游离氮、硫醛、硫化铜和二氧化碳等,同时还会产生异味和有毒物质。导致植物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农产品的呼吸一方面是为了抵抗细菌的入侵,另一方面是在不断地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随着体内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农产品的抗病性逐渐下降,从而导致细菌大量涌入,加速各种成分的快速分解,导致腐烂变质。由此可见,延长新鲜易腐货物的储存时间,抑制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和减缓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农产品运输非常重要。低温冷冻法能够延长食品的储存时间和销售周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最初一公里”的品质把控,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后一公里”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农产品产地预冷是农产品冷链运输品质控制“最初一公里”最为关键的一步。

2 实现农产品冷链运输品质控制“最初一公里”的作用

农产品的“最初一公里”距离消费者较远,超前控制是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全面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可以提质保量,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在国家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得到落实,得到扶持的农民合作社、农业相关企业等新型企业,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储藏保藏生产区,推广科学、适用的初级加工技术,加工改造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加量供应、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质保量、保证加工、减损降耗等目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改善了农产品的贮藏条件,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的贮藏期限,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售价。通过延长农产品的贮存加工期,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产后损耗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收获期大量集中上市、市场价格低廉不稳定、终端销售困难等问题,最终实现了农产品的均衡供给和市场稳定。

2.2 可以实现错季销售,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农产品初加工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扩大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冷链物流和销售的全链一体化,促进农民共享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原生价值和附加价值。例如,新型马铃薯贮藏设施在建成后,马铃薯销售期将延长到7 个月,通过错季上市来获得更长的销售周期和更高的市场价格。“新窖代土窖,土豆变金豆,穷村走出富路子”,解决农产品“丰收年放不住,平收年价格不好”的问题。

2.3 可以提高竞争力,促进了农产品走向世界

我国农产品都有既定的消费地辐射范围,很难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导下,越来越多农产品走向国外,打造自己的优质品牌。例如,新疆喀什市疏附县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新机遇,集中建设制冷设施和干燥设施,加工高质量干果、辣椒、红枣、番茄干制品,出口到中亚地区。云南省斗南鲜花市场利用集中连片建设的花卉产地初加工设施,开创花卉产地批发市场,将特色花卉出口到泰国、越南等地。

2.4 可以以点带面,逐步完善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只是整个农产品产业链启动的关键一步。农产品的初始加工可以实现干燥、净化、分级、预冷、保鲜、包装、贮藏等功能。在每个农产品原产地建造1个地窖、1 个仓库、1 个加工中心,完善物流体系和终端配送体系。只有推进整个产业链,才能充分发挥初级加工设施的效益,有效发挥初级加工对农产品流通和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3 实现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的措施

我国农产品产区市场体系尚未形成,预冷技术相对落后,预冷保藏率仅为3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常用的预冷方法是家常的自然通风和冷却、简易条件的冷库预冷,这些方法存在耗时长、效果差的问题。而冰预冷、水预冷、真空预冷等低成本的预冷方法使用率相对较低。此外,由于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产品采摘后不能第一时间进行预冷、分类和包装,每年损失高达3 000×108元。而实现农产品冷链运输品质控制的“最初一公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运行制度,为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提供制度支持

农产品产地预冷是发达国家农产品全程冷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经验做法可适当借鉴,如农产品市场全程冷链前移的理念和措施。美国的农场主组成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物流的前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业合作组织利用其组织体系和现代物流技术优势,(如保藏、加工、包装、运输和信息网络等),充当农产品生产者和批发商之间的中介机构。时至今日,新鲜农产品已在美国广泛使用,从预冷、整理、贮藏、冷冻、运输等标准化流通,产后商品化率近100%。我国可以开发国家牵头,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让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的做法成为业内共识,形成运行标准和法规。

3.2 建立专门的集散场所,形成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为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提供运行保证

我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都是以重要城市为中心向周边的城市和村镇辐射。农产品产地则是由四周供应中心城市,城市的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城市或周边村镇最有可能成为农产品集中、初级加工和批发贸易的专业配送中心。产区市场作为生产者销售农产品的重要场所,具有交易、商品化、信息服务、检验、仓储、物流等功能,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生产市场体系,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区的预冷问题提供运行保障。

3.3 重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完善农产品产地预冷体系,促进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向全程冷链物流延伸

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市场所在地和周边乡镇的农产品原产地小规模市场,完善农产品原产地预冷系统。此外,还应开展分级、包装、干燥等商业加工贸易活动,减少农产品采后损失,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产地实现农产品的商业化包装,杀灭水果和蔬菜的细菌,减少长途运输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此基础上,与第三方专业冷链物流公司开展合作,推动农产品的“最初一公里”冷链运输延伸到整个冷链物流系统。

4 结束语

农产品不应作为初级产品被忽略、浪费,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是农产品减损、保质、增值、扩张、进步的必由之路,政策支持、运行保障、完善体系缺一不可。“最初一公里”是相对于“最后一公里”而言的,核心都离不开一个“鲜”字。所以必须从源头做起,做好、做实、做精、做全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最初一公里”,真正实现全程冷链运输,让源头的农民减压增收,让终端的消费者享受保质的农产品,让中国的“菜篮子”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预冷产地冷链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基于ANSYS的LNG接收站典型管道预冷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差压预冷对夏秋蔬菜预冷效果评价
差压预冷技术与装备在果蔬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射流预冷试验用温度探针的设计与测试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