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萍
(楚雄市东瓜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楚雄675000)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目前在楚雄市东瓜镇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蚕病,往往造成养蚕生产大幅度的减产,蚕茧品质差。该病传染力强,严重的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因此控制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对广大蚕农增加经济收入,增强对管桑及养蚕的积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楚雄市东瓜镇蚕桑生产的实际和多年从事蚕桑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血液型脓病在各龄均有发生,在生产上多见于3龄以后,特别在5龄中期到老熟前后较多。患病蚕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外表症状有差异,常见的有不眠蚕、高节蚕、脓蚕、黑斑蚕等,但都表现出本病特有的典型病症,即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燥爬行、体壁易破。病蚕常爬行到蚕台边缘坠地流出乳白色“脓浆”而死。死后尸体灰黑而腐烂。
血液型脓病属于亚急性传染病,当蚕儿感染病毒后,小蚕一般经3~4d发病死亡,大蚕经4~6d死亡,如在起蚕或少食期感染的当龄发病死亡,龄末感染的下龄发病,5龄后期感染的蚕也能结茧,但都成死笼茧。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户养蚕前消毒不够全面周到,在消毒方法上药量不足,达不到保持湿润的时间和程度;在养蚕期间有不少的蚕农未做好蚕体消毒和隔离防病的工作,未把消毒防病贯穿于始终;不重视回山消毒,养蚕结束后,大蚕室、上蔟室和蚕具上都积累着大量病原体,许多蚕农采茧后只打扫蚕室、上蔟室、清洗蚕具,而不用药剂进行回山消毒,使病原体散落污染,对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
养蚕时在蚕室前后乱堆放蚕沙,随手乱扔病死蚕,造成病原体蔓延扩散。
养蚕过程中,不注意提青、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增加了蚕座内混育感染的机会;饲养过密,造成蚕体大面积创伤;饲养管理上不能正确调节温度,不注意通风换气,养蚕适温不能保证,高温或低温急变容易诱发蚕病,高温闷热危害更大。
采摘回来的桑叶由于无专用贮藏室,随便高堆和直接整框放在蚕室内,造成桑叶发热、不新鲜。
工业园区工厂废气的污染,造成蚕儿体质弱,易发脓病。
要认识到病原物存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树立以预防为主,无病先防的思想,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只有尽量减少和彻底杀灭病原体,给蚕儿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才能确保养蚕成功。首先,做好养蚕前的消毒工作。在生产中通常是将打扫、洗干净的蚕室、蚕具、贮藏室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全面喷洒消毒,保持湿润30min,温度保持25℃以上。同时用1%的新鲜石灰浆对周围环境全面消毒;其次蚕期间要做到无病先防:①要坚持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其他蚕药进行蚕座消毒,如:防病1号或蚕座净(新鲜石灰粉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有隔离作用)。②做到“三洗两换”。三洗:进蚕室要洗手,给桑前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两换:进蚕室要换鞋,进贮桑室要换鞋。③蚕沙处理要得当,蚕沙里存在大量的病原体,除沙时动作尽量做到轻快,避免对蚕儿造成二次污染,蚕沙应远离蚕室,严禁在蚕室周围堆放;最后是回山消毒。养蚕结束后及时消毒,有利于阻断病原体的繁殖、扩散。
①要精选良桑,防止用叶过老或过嫩,防止桑叶变质,严防桑叶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蒸热变质,或者被污染,加强贮桑的管理,防止病从口入,只有营养丰富的新鲜桑叶,才能保证蚕体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做到良桑饱食,给桑均匀。②按照蚕儿生理发育,做好温湿度的调节工作,特别是大蚕期要避免高温闷热的不良饲育环境。③做好小蚕及时扩座,大蚕即时分箔,操作要认真,稀座饱食。④做好眠起处理,合理分批提青,适时止桑,饷食,严格淘汰迟眠蚕、病弱小蚕,对淘汰的病蚕、弱小蚕一定要投放到有消毒药物的容器中,之后深埋处理。⑤添食药物,如氯霉素、脓病灵等抗生素,增强蚕体抗病力和防病力。
掌握关键时期对桑园全面进行联防治虫工作。
加强桑园水、肥管理,桑园内套种要合理,确保桑树充分接受阳光,提高桑叶质量,增强蚕的体质,减少蚕病的发生。
解决好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防止工厂废气对桑、蚕的污染。
预防血液型脓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因为环境、体质、病毒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必须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运用各项技术措施来加以防控。注重选用优质蚕品种,搞好催青和小蚕共育,环境卫生和气象调节,做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