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远宝 周清华 王安乐 李 诚
(长沙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长沙 410003)
小米辣又名小米椒、鸡嘴椒,是一种原产于亚热带的茄科辣椒属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区。过去,小米辣因其果实较小、产量不高,加之栽培技术落后,生产上难以大面积推广。近年,随着世界蔬菜市场需求量增大和调味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小米辣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辛辣浓香的口感而深受大众喜爱。作为调味料的小米辣,特别适合腌制、泡制等加工,现栽培面积在逐年扩大。小米辣单季采收每667 m2产量1 200 kg左右,产值约5 400元;双季采收每667 m2产量2 000 kg左右,产值约9 000元,经济效益好,是种植结构优化,新型产业培育,扶贫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阳光产业。
选用抗病、高产、优质、商品性好、适应性强、植株抗衰性强的优良品种,如:云南小米辣、星悦、宏沃1号、米椒3号、满堂红、翠玉、辣中玉等。
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茬口安排和苗龄来确定,冬季、早春育苗为40~50 d,夏季育苗为35 d左右。长沙地区春夏季露地栽培播种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4月中下旬定植。采用土床育苗每667 m2用种量20 g左右,穴盘育苗每667 m2用种量15 g左右。
2.2.1 苗床地选择 苗床地最好选择未种植过茄果类蔬菜或3年内未种植过辣椒的地块为宜,同时具备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等条件。当苗床地选定后进行深耕25~30 cm,并暴晒1~2 d。
2.2.2 苗床及营养土准备 苗床宽1.2~1.5 m,高15 cm左右,每667 m2苗床地撒入腐熟并晒干的农家肥700~1 000 kg,之后用锄头敲碎并用小型旋耕机深翻入土,耙平畦面。每667 m2均匀撒施多菌灵1 kg于苗床土表面,并用耙子耙平苗床表土。
2.2.3 营养土配制 采用穴盘育苗要配制营养土,按照4份菜园土、2份河泥、3份腐熟农家肥、1份草木灰的配制比例混合而成,或按照草炭:珍珠岩:蛭石质量比为6∶3∶1的比例进行配制,每立方米营养土加50%的多菌灵30~40 g,混合均匀后用清水喷淋营养土,使其含水量达到60%左右,以手握成团,无水滴从指缝滴出,松开手指不散团为宜。采用72孔PS材质的穴盘进行播种。
播种前将种子摊在簸箕内晒种1~2 d,之后再进行温汤浸种。温汤浸种步骤为:先将种子放入温水浸泡,使种子受热均匀,之后待种子吸水膨胀后沥干水分,再倒入50~55 ℃的恒温热水中烫种,15 min之后立即将种子从热水中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防止余热继续伤害种子。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当的药剂浸泡消毒。如将进行过预浸和温汤浸种的种子放入1 000 mg/kg的农用链霉素液中浸3 min,可预防疮痂病、青枯病的发生。还可将种子浸泡在10%的磷酸三钠溶液中20 min,可有效预防辣椒病毒病的发生。药剂浸泡之后及时用清水洗净种子表面的黏液,之后再将洗净的种子摊开到纱布上,翻动数次,直至种子表面微干。
将处理好的种子用湿润的纱布包裹好,放置于25~30℃的恒温条件下进行催芽,每天用温水漂洗掉种子表面的黏液,待80%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穴盘育苗可在专门的催芽室或搭有小拱棚的大棚内进行,当80%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搬出催芽室。
把催芽后的种子或干籽与细沙混匀之后均匀撒于苗床上,然后盖上1层0.5~0.8 cm厚的过筛细营养土(由菜园土、腐熟的有机肥及草木灰按照6∶3∶1的比例配制而成),铺上一层稻草之后,要用洒水壶浇透底水,并盖上地膜,架起小拱棚。当70%左右的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揭去地膜。
2.6.1 温度管理 长沙地区冬春季节气温偏低,应保证出苗期间大棚温度白天控制在12~20℃,夜间控制在10~15℃。当70%以上的幼苗出土后,为防止幼苗徒长,要适当降低棚内温度,晴天中午时增强通风透气,同时加大昼夜温差。齐苗后白天可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同时适当降低夜温,白天温度保持在18~28℃,夜间温度保持在12~15℃。
2.6.2 水肥管理 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及土壤或基质墒情浇水,做到见干见湿,忌过干或过湿。椒苗二叶一心后可浇0.2%的高氮型水溶性冲施肥水。
2.6.3 病虫害预防 育苗阶段主要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和地老虎等病虫害的发生。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可分别选用30%甲霜恶霉灵1 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叶面喷施进行防治。地老虎可用2.5%敌杀死或2.5%功夫等菊酯类药剂兑水,于晴天下午16:00后喷雾防治。
选择3年内未种植过茄果类蔬菜作物的田块,要求地势高,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园,进行深耕晒土。结合深耕每667 m2施腐熟优质农家肥1 500 kg、过磷酸钙5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40~50 kg,另可撒施敌克松550 g进行土壤消毒。在整畦前3 d可再翻犁耙土1次,使土细、草净。按照1.5 m 起畦,畦面宽1 m,沟宽50 cm,铺滴灌带、盖银灰色地膜。挖好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保证排灌顺畅,雨后田间不积水。
幼苗长到5~7片真叶时,在晴天或气温回暖时进行移栽。每畦栽两行,株距40 cm,每667 m2定植2 200~2 500株,栽后要浇透定兜水,可在每50 kg定兜水中加入70%敌克松或多菌灵10 g,预防根部病害。
椒苗移栽7 d后即可成活,要及时做好清查补苗工作,确保移栽密度。椒苗移栽翌日早晨要浇1次缓苗水,缓苗后根据苗情及土壤墒情合理浇水,以满足辣椒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忌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膜下滴灌及水肥药一体化的灌溉方式。
小米辣喜肥而不耐贫瘠,生育期较长,在施足基肥的同时,还要及时追施富含氮、磷、钾三要素的速效复合肥。苗期重施氮肥, 开花、结果期要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定植后至开花坐果前要轻施肥,防止植株生长过旺,影响前期开花坐果。成苗后追施1~2次0.2%的高氮型水溶性肥水作提苗肥即可。进入初花期,追施1次0.2%的平衡型水溶性肥水作保花肥。进入盛收期后每667 m2穴施壮果肥,总量为尿素10 kg、三元复合肥15~20 kg,分2次施入。盛收期每隔10~15 d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肥。
早熟品种及时抹除分叉以下的侧枝,晚熟品种可以在定植缓苗后将顶心剪掉,以促进结果侧枝的萌发。如果移栽时椒苗高达 25 cm 以上,可剪掉顶心后再定植。植株封行后及时将内堂密集的无效侧枝抹除,增加植株间的通透性,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农药施用要严格执行GB4285和GB/T8321等有关规定,不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试剂。
5.2.1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性、抗逆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培育无病虫害壮苗;实行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做好中耕除草,清除发病植株,降低病虫源数量。
5.2.2 物理防治措施 可采用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防虫网覆盖栽培及架设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措施。
5.2.3 化学药剂防治措施 各生长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苗期以预防立枯病、猝倒病、灰霉病及小地老虎等为主,具体防治方法参照前面的苗期病虫害防治;采收期以预防病毒病、疫病、炭疽病、霜霉病、茶黄螨、蚜虫、烟青虫等为主。药剂防治:病毒病用20%吗胍·乙酸铜6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800~1 000倍液,或64%的杀毒矾500倍液任选一种交替喷施;疫病、炭疽病、霜霉病可选用58%的甲霜灵锰锌800倍液,或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或银法利600~800倍液任选一种交替进行防治,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3次。小地老虎用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 000倍液喷雾防治;茶黄螨用35%杀螨特乳油1 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2 000倍液喷雾;烟青虫可选用2.5%的功夫乳油,或康宽,或2.5%溴氰菊酯乳油等交替喷施;蚜虫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2 500倍液任选一种交替防治。进入盛收期后,要做到少施或不施高浓度农药,选用药性好、持效期较短的药剂。
长沙地区整枝宜在7月中下旬进行。剪枝之前将植株上果实全部摘除,采取“多干整枝”的方式,即保留3~4条健壮的结果主枝,主枝上段全部剪掉,主枝下段保留长度为20 cm。为提高整枝后的成活率,每株可留 1根老枝条不剪。剪口处用调成糊状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涂抹,防止病菌感染。
将修剪后的残枝、病叶、落果及田间杂草全部清除棚外,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烟熏剂或 20%的烯啶虫胺水剂2 000倍液加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对剪枝后的辣椒树进行杀虫及灭菌消毒。采取中耕松土,通过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系统,每667 m2施入平衡型硫酸钾复合肥 50 kg、尿素10 kg,对辣椒主干喷洒“九二〇”等措施,以促进新梢的萌发。剪枝后10 d左右,修剪过的枝条上萌发出新梢,在每个修剪枝条上选留2个健壮的新梢作结果枝,将其余弱小新梢全部抹除,并将整枝时留的“老枝”一并剪除。整枝后病虫害防治可参照定植后的防治方法进行。
整枝后20~30 d辣椒开始开花,此期正值南方的高温多雨季节,要做好辣椒的“防三落”工作。现蕾期用0.1%的硫酸锌和0.15%的硼酸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可促进开花,减少花果脱落。
小米辣一般以采“黄椒”为宜,用于腌制加工。当果实充分膨大,果色亮丽呈黄色未转红时即可采收鲜椒,采收盛期35 d可采收一次。一般头批果要早采,以促进后批幼果的坐果和生长。将商品椒连果柄一起摘下,采摘时动作要轻,以防折断枝条,一般于晴天采摘为好。采摘标准:新鲜、光亮、无虫蛀、无病斑、无灼斑、不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