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仕云
(天津市静海区农机化技术学校,天津市 301600)
在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依靠惠农政策和科技进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区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静海区地处天津西南,全区耕地面积7.71万hm2,其中:粮田面积5.27万hm2,经济作物面积1.8万hm2,其它种植面积6 400hm2。
现有农机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机大户服务形式,二是农机合作社服务形式。
目前,静海区农机总动力57.05万kW,拖拉机拥有量1386台,机引农具5025台(套),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219台,农业机械总值3.53亿元,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5%,小麦、玉米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各环节全程实现机械化。
我区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100%;玉米耕种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收获水平达到97%以上。2019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全区现有注册农机合作社157家,实际运营50家,纳入我中心监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10家。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农机合作社4家,市级农机合作社3家。其余1家双牛农机合作社,正在创建市级合作社过程中。上述10家合作社共有社员206人(户),拥有各种农机具785台(套),现有总资产9070万元,年经营收入2400万元,服务农户2.7万户,合作社作业能力4.27万hm2。
我区农机合作社作业能力可辐射全区50%的耕地面积,其中有植保能力的4家合作社承担着全区80%的植保任务。拥有粮食烘干设备的合作社有6家,承担着全区粮食烘干任务总量的30%。农机化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1)自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区粮田基本上采用旋耕松地灭茬的传统耕作方式,由于数年旋耕,形成坚实的犁底层,犁底层土质坚硬、紧密,农作物根系发育受阻。近些年来,我区每年的总降雨量在500mm左右,而地表蒸发量高达1000多mm,干旱缺水已成农业常态。同时,犁底层渗水性极差,雨季集中的降水形成地表泾流白白被流失、蒸发掉,能够被有效利用的降水极为有限。
(2)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土地出现流转、转包,转包后多为种植棉花,近几年静海的棉花种植面积近20多万亩。棉花种植方式多采用地膜覆盖,多年的残膜不能分解,土壤中的地膜残留量越积越多,严重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并造成耕地中的白色污染。棉花种植大量使用工业污染的地表水,含有大量对土壤有害物质,加剧土壤板结,也对粮田造成严重污染。
(3)责任田、口粮田大部分采用按土壤状况切块承包的办法,一块地若干户承包,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农户各自为政,种植时间不一致,作物不统一,农业基础设施利用成本大幅提高,造成增产不增收,最终导致农民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闲置。同时地块小且零散,使机械作业效率降低40—50%,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传统旋耕松地灭茬的耕作方式严重地破坏了耕地的理化性状,加剧了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
(4)农机服务组织松散,难以对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主要表现在农机大户具有机具配套比低,组织松散,服务质量、作业水平和收费标准参差不齐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静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等改良土壤、改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已势在必行。但这些措施的实施应用,靠一家一户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有号召力村委会为主体的农机服务组织、实行区域化种植才能逐年改善。
根据我区农机化现状,结合农机化村建设、整合农机资源,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吸纳集体、个人资金,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股份制,村民以土地股的形式入股。
(1)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一定的注册资金、农机化基础和固定的办公、经营地点。
(2)农机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政治坚强,纪律严明,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公正清廉,业务精通,能够有效组织股民进行区域化种植,具有长期发展农机化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够保持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3)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科学有效,形成一套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运行机制。
(4)农机专业合作社应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进行耕作,为周边村庄做好示范,带动先进农机化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1)建立静海区农机服务中心,购置激光平地、深松等大型农机具,对全区粮田进行激光平整、深松等作业服务。并以中心为龙头,带动全区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促进农机服务体系的完善、健全。
(2)每年优选综合条件较好的村,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建立以村为单位、村委会为主体农机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对本村土地实行区域化种植,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粮食生产的统耕、统种、统收,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同时服务周边。吸收有意区域化种植的农户为合作社社员,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保障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分五年进行,每年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每年需投入机具购置资金8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及市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0万元,每个合作社自筹资金为40万元左右。
合作社自筹资金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筹集。有经济实力的村集体或个人,对合作社启动资金可进行垫付。经济基础较弱的,可采取农户联保贷款、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等形式筹集启动资金,也可争取股民集资入股或三者结合进行资金筹措。
区农机中心做好宣传,推广已有农机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帮助在建的合作社制定合作社管理章程、财务制度和农机作业标准。定期深入合作社监督检查指导,保障合作社建设合理、运营有序。
(1)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提供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机械化设施基础,为农机化新技术的实施提供试验、示范基地,促进了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
(2)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合作社的建设,粮田种植实行区域化、规模化,不仅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上水平”提供保证。
(3)促进村干部队伍建设。农机合作社建设工程,开辟了村干部为农民服务的渠道,村干部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既是当家人,又是农机手,通过农机化作业服务,沟通和群众之间的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4)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农机合作社建设工程,现代化的耕作模式代替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促进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带动了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