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涉县医院CT/MRI室 河北 邯郸 056400)
肝损伤病因各不相同,但肝损伤导致的慢性炎症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形成肝纤维化,进一步恶化就会转变为肝硬化;肝纤维化治疗是可逆的,已经转变为肝硬化则无逆转可能,大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确定分期对改善预后、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肝组织活检是诊断肝纤维、肝硬化的“金标准”,超声辅助下的经皮肝穿刺活检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肝组织活检具有一定的风险,是一种有创检查,有些患者甚至产生了抗拒心理。因此探索一种方便、简单、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无创检查方式尤为重要[1]。本文就我院选取的46例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CT在于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在我院筛选出46例行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为实验组,时间选为2017年7月—2019年1月;4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2:14,年龄在37~63岁,平均年龄在(42.62±5.19)岁;依据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情况划分,其中有23例肝硬化患者,11例肝纤维化S1~S2期,12例为肝纤维化S3~S4期。同期在我院选取46例体检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0:16,年龄在38~61岁,平均年龄在(41.29±6.09)岁。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2]:(1)所有受检者均与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2)实验组经肝组织穿刺活检确诊,无其他占位性病变。排除标准:(1)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其他重症疾病;(2)与患者沟通有障碍。
对两组均给予CT扫描,两组在检查之前均要进行碘过敏实验,且嘱咐受检人员在检查前禁食、禁水,医护人员要指导受检人员检测时呼吸训练。在检测过程中嘱咐受检者采取平卧位,首先实施CT平描。对窗位、窗宽进行调节,自隔顶覆盖至肝下缘,包括整个肝脏。10mm厚层,CT灌注扫描过程中,选择同时包含肝脏各叶、脾脏、主动脉以及门静脉的层面。在肘前进行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并注入对比剂,随后使用Sensation Special Body Perfusion程序扫描选定的层面,扫描后将得到的数据经过SPACRC Volume Viewer工作站进行处理。
对比两组全肝总灌注量(T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以及达峰时间(TTP)[3]。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18.0系统计算数据,其中(x-±s)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查,而百分比表达计数数据,选择χ2检查,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
实验组TLP、PVP值低于对照组,HAP、HPI、TTP参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肝纤维以及肝硬化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对于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已将肺部穿刺活检作为诊断“金标准”,但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侵入性操作,对人体会造成一定损伤,因此不能反复实施。肝部病变呈不均匀分布,在诊断时会有一定的误差,可能会耽误患者治疗最佳时机。CT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检测方式,可以经过对比剂对病灶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准确显现,检查较为全面,且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安全性高,可反复进行检查[4]。
胡凯[5]研究表明,肝动脉以及门静脉的供血情况会有一定比例,患者肝纤维化的变化会使TLP、PVP、HAP等灌注参数也随之发生改变,且有明显相关性。我院就正常46例受检者与行CT监测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TLP、PVP值低于对照组,HAP、HPI、TTP参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得出,CT检测能够明确反映出各阶段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情况,能够用来评估早期肝纤维化的严重化程度,为医生对患者诊断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CT检查对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动态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随着CT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帮助,以提升诊断准确率。但本次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样本数量不足、缺乏客观指标等,因此临床可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观察指标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