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名,王小红,张洪嘉,杨立强
(1吉林市化工医院<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21)
(2吉林市化工医院<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21)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体腹部脂肪组织CT定量测量及应用价值,本研究就我院2019年1—12月行腹部脂肪组织CT检查的13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行腹部脂肪组织CT检查的132例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对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代谢功能障碍;②内分泌系统疾病;③影响腹部脂肪分布的腹部疾病;④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降胆固醇药物;⑤精神疾病;⑥妊娠与哺乳期妇女。患者中,男67例,女6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5.7±10.4)岁,其中<60岁87例,≥60岁45例。
1.2.1 体质量指数测量 应用SK-CK超声波体检机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计算体质量指数,公式为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参照中国成人体质量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BMI≥24kg/m2视为肥胖[1]。
1.2.2 CT定量测量 应用Bright speed Excel Select全身CT机,检查前先常规校准,CT值以-1000为空气,0为水;矩阵512×512,窗宽150HU,窗位40HU,电压130kV,电流210mAs。患者取仰卧位,屏气后扫描,于脐窝水平行单层面横断扫查,层厚10mm;运用CT系统功能,于CT图像上顺腹部皮肤轮廓与腹壁肌肉外缘勾画皮下脂肪兴趣区,之后顺腹壁肌肉内缘、脊柱前缘勾画腹腔内脂肪兴趣区。应用计算机分别进行皮下脂肪兴趣区、腹腔内脂肪兴趣区衰减区域(-250~-50HU)中所有像素面积的定量测量与分析[2]。
(1)对比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测量结果与腹部脂肪CT定量测量结果;(2)评价CT定量测量人体腹部脂肪组织的重复性。
应用SPSS20.0系统,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性验证行直线相关分析。
男、女性患者的全腹表面积、腹内面积、皮下面积对比,P<0.05;<60岁与≥60岁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全腹表面积、腹内面积、皮下面积对比,P<0.05。见表1。
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9943,变异系数cv=46%(t=9.5423,P=0.000)。
相关报道指出,腹部脂肪面积与体质量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腹部脂肪面积越大者,诱发肥胖并发症的概率越高[3]。CT定量是应用CT机进行定量测量的一项技术,将其用于测量人体腹部脂肪组织,可准确测量腹部脂肪面积,有助于肥胖的临床诊断,可作为监测人体腹部脂肪组织分布的有效工具,进而对降低肥胖并发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全腹表面积、腹内面积、皮下面积对比差异明显,提示人体腹部脂肪组织与性别、年龄存在密切的关系,男性全腹表面积、皮下面积较大,腹内面积较小;≥60岁患者的腹部各部位脂肪面积均较大。对CT定量测量的重复性进行验证与分析,相关系数r=0.9943,变异系数cv=46%(t=9.5423,P=0.000),提示重复性良好。
综上所述,人体腹部脂肪组织CT定量测量的可重复性高,可准确反映人体全腹表、腹内、皮下的脂肪组织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腹部脂肪组织分布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