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霞
(河南省内黄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内黄 456350)
棉花盲椿蟓包括绿盲蝽、中黑盲蝽等种类,常混合发生,为长圆形中小型昆虫,有卵、若虫与成虫三种虫态。我地发生以绿盲蝽为主,以成虫、若虫危害,活动性强。
绿盲蝽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卵,长约1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绿盲蝽蟓发生的危害特点:(1)绿盲蝽蟓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果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2)被害叶芽先呈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病”,严重时春天枣树叶芽迟迟不能萌发,树体光秃。(3)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重者其花几乎全部脱落。(4)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盲蝽蟓对棉花的危害时间长,从幼苗一直到吐絮期,为害期长达4个月以上,尤其是棉花幼龄期的2~3代盲蝽蟓为害最为严重。盲蝽蟓一般喜爱在5月份迁入棉田为害,6~8月危害较重,而9月中下旬会飞回越冬场所产卵越冬。盲蝽蟓喜爱生长在阴湿的环境,惧怕光照,昼伏夜出,一般在6~8月间降雨多、湿度大的年份危害较重,干旱年份为害较轻,而且对于早播、肥水充足、生长茂盛、旺长的棉田也危害较重。
盲蝽蟓成虫以针刺吸附棉株汁液为害,主要为害棉花的嫩叶、幼芽、幼嫩花蕾,造成蕾铃大量脱落与破碎花叶和丛生枝叶。盲蝽蟓在棉花生长期的不同为害症状:在棉花子叶期被害,生长的芽尖发黑、干枯,不再生长。在棉花生长期被害,顶芽受害枯死,枝芽丛生,变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为害嫩叶时呈小黑点状,叶片展开后大面破碎,俗称“破叶疯”。主心和边心被害,形成枝叶丛生的“扫帚苗”。花蕾受害后往往是蕾苞叶张开,先呈现黄褐色,继而干枯脱落。蕾铃被害后,轻的伤口出现水渍斑点,重的棉铃僵化脱落。
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的年份,有利于它的发生和发展。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份天气干旱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6~8月份降雨偏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累积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即25~30℃时,有利其大量繁殖为害。
盲椿蟓的为害与杆株含氮量明显相关,嫩叶含氮(干重)5%,盲蝽为害76%,老叶含氮3%不受害。幼铃、幼蕾含氮分别是4.3%、4.1%,受害重,大铃含氮2%,不受害。所以,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时棉田发生较重。
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蟓发生早而重。
由于抗虫棉的普及,对棉铃虫起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棉田用药次数明显减少,为盲蝽蟓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盲蝽蟓寄主植物种类繁多,食性杂。随着豆类、蔬菜、果树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棉田中棉杆和寄主杂草的大量存在,都为盲蝽蟓提供了丰富虫源和越冬场所。
盲蝽蟓是喜湿性昆虫,棉株生长旺盛,雨水充足,田间相对湿度较高,均可为盲蝽蟓的发生和危害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盲蝽蟓的成虫飞行能力强,若虫也有善跑的习性,危害时间长,发生期不整齐,给防治带来了困难。
棉田周围不种植育蝽蟓的喜食作物,减少迁飞虫源。
棉花收获后及时拔除棉杆,冬季或早春清除田间及附近蒿类和其他杂草,降低越冬虫源。
避免为盲蝽蟓的危害提供适宜田间环境,对已经出现的多头棉及早除去丛生枝。留1~2个壮枝,可加快棉株生长,减少损失。
(1)在盲蝽蟓发生前施药预防。苗期选用40%氧气乐果等内吸性药剂5倍液涂茎,可有效消灭嫩叶主脉、叶柄组织中的盲蝽蟓。
(2)盲蝽蟓可用氯氟氰菊酯、氯氰·丙溴磷、马拉·辛硫磷、毒死蜱·辛硫磷、氟虫氰、呋虫胺等药剂防治,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喷洒在棉花植株上就可以防治盲蝽蟓。用药剂防治盲蝽蟓时,针对盲蝽蟓的生活习性,在喷药防治时,一定要喷雾均匀,全部喷到,最好集中防治。从地块两边向中间合拢喷药,提高防治效果,药液一定要喷到棉花叶正反两面,特别是被害棉株叶面、茎杆上下及地面周围裂缝都要喷施药液。防治时间以早、晚时最佳,防治药品要轮换使用,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防治住盲蝽蟓。在达到防治指标的棉田(防治指标:苗蕾期新被害株率5%,花铃期百株虫量10头),可用5%的锐劲特悬浮剂450ml/hm2或35%硫丹乳油1 050ml/hm2等农药进行防治,切忌使用菊酯类农药。喷药时间应选在上午6~9时或下午6时后进行。在第1次防治后5~7d进行第2次防治,并且进行复查复治。
(3)针对盲蝽蟓的生活习性,对相邻棉田应尽量做到在同一时间段内统一防治,防止田与田之间迁移危害,喷药时最好由外及内,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