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俞建飞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95)
习近平强调,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特别是要让一部分年轻人热爱农业农村。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助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农村拓展[1]。2020 年11 月21 日,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农村双创与科技专题论坛,汇聚院士、专家、企业家智慧,从政策、科技、市场等角度共同研讨如何为创新者加速、为创业者赋能,也为农村“双创”背景下新农人培育指明了方向。推动农村“双创”,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吸引一批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能人返乡入乡在乡创业创新,由这些新农人作为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小农户衔接大市场,引领形成农村“双创”的热潮[2]。
农村创业创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3],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重点提及农村“双创”。近年来,随着各地农村“双创”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了各类新农人返乡入乡创业。2019年,全国返乡入乡人员达到850万人,有3100万人在乡创业,平均每个双创主体能带动6 个农民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中,有超过55%的新农人创业创新活动运用了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科技含量更高,管理方式更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双新双创”动能。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收官之年。检验农业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是否增收致富。新农人作为广大农民队伍的先锋,也是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4]。据统计,在新农人创办的企业中,有80%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模式和产业融合项目,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渠道。2019年,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接待游客32 亿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超过了8500 亿元,有力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千年大变局,传统农业产业正在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延伸。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普遍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积累,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他们到农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可以为农业注入资金、科技,带来人才、先进理念,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重大调整和优化,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5]。据统计,当前农村创业创新项目中,80%以上属于产业融合类型,55%左右运用了“互联网+”等新模式。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快速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为乡村振兴创造无限机遇。
不少以新农人为代表的双创主体在乡发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直播直销等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服务,带领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6]。新农人或迫于环境问题、生存压力等原因从城市返乡,又因政府出台大量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发展多元性等原因从其他产业选择跨界农业,面对全新的身份建构,导致新农人会普遍经历定位不清、身份认同缺失等过程,无法区分自己与传统农民的身份边界。因此很多新农人散落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未能形成结构体系,没有充分发挥自己与时俱进、具有互联网思维、精技术、善管理的优势[7]。
据统计,目前80%以上农村“双创”项目涉及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农人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蓬勃兴起,把以前“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好产品变成畅销热销的“网红爆品”[8]。但其中能把这种创业行为持续下去的只占一小部分,有的因为遇到与当地农民没有达成良性互动,无法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家人不理解及资金短缺等问题,使得新农人无法承受创业压力,缺乏创业韧性[9]。
农村“双创”带动大量农民就近就业增收,新农人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抓手[9]。但由于创业初期的新农人通常都有资金来源渠道窄、品牌推广遭遇瓶颈等问题,因此更要认真思考,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更高效利用社会资本[10-11]。
随着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如陈剑平院士所说,新农人应基于农业产业需求,细分市场、细分资源、细分顾客,创建新的生产流通系统。根据从事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不同,将新农人培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互联网+农业”型人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需要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人才[12]。一是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纳入财政优先支持范畴,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的新农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农业创业理念、经营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三是建立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制度[13]。如同济大学程国强教授所说,通过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的培育,探索农业共营制,以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历史性的难题。
正如中国农科院梅旭荣副院长所说,科技是人类改变现实、创造历史最有利的工具。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升级更新”势不可挡。新农人应引领新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带动农业向生态型、智能型、集群型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一是鼓励骨干技能型新农人积极参加普通高校和涉农职业院校开展的学历教育,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二是定期组织农业新技术轮训,使新农人掌握最新技术推广成果,不断充实壮大专业技能型新农人队伍。三是推动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带动科学种养、资源集约利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减少化肥、农药等施用和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生态价值的实现,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为根基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互联网+农业”新型业态的出现,为推动建立新型农产品商业模式和营销网络提供便利[14],催化“土里刨食”向“线上掘金”转变,新农人作为互联网赋能三农的必然产物和载体[8],一是要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导新农人发展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发挥优势的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加工品,以及休闲旅游服务等。结合新技术创业,通过网络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发展电子商务,一定程度上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对接、深入融合[15],提升创业创新的质量效益。二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运用新媒体与消费者直接互动、建立信任机制,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更有效率地进入市场终端。三是利用发达的互联网信息功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引入优秀人才,投资农业、投身农村,促进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展望未来,拓展视野,发挥好新农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农村“双创”向范围更大、质量更高、层次更深推进。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积累,也有市场意识、管理经验和先进理念。他们到农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发展农村“双创”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带动引领重塑乡村产业形态、推进乡村产业链从低端到高端提升,使农业能够转型升级。
加强模式推广,让农村“双创”搭上信息化、智慧化和数字化快车,打造一批农村电商、众筹农业、直播农业等新型智慧农业。同时,结合产业融合创业,把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和休闲农业、文化教育、养生养老、互联网+等融为一体进行创业创新。
打造农村“双创”“加速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园区引入各类创业创新元素,推动各类农村“双创”主体集约发展、抱团创业。建立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吸引新农人到各类园区基地创业创新,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四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新格局。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新农人通过联合合作,特别是股份制的形式,与当地农民或企业结合起来进行合作。带动更多小农户分享农村“双创”收益,引导“双创”主体到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支持引导新农人结合区域特色创业,把特色资源变成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变成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和脱贫攻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