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颖
(河南省博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博爱 454450)
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航空喷雾、热烟雾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了开发。作为新技术,相较于航空喷雾,热烟雾技术成本更低,可以将油剂当成是载体,利用输导管对农药进行加热。而在350~400℃的高温点,农药将瞬间气化成为热烟雾。借助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热能或高速气流动能,可以使药剂雾化成为直径不超50μm的细小雾滴,随着自然气流在防治空间均匀扩散。在植物株间,受热雾自身密度压作用,药雾能够达到25~30m的扩散距离,使用的油剂每亩在100~150ml之间。相较于喷粉施药技术,热烟雾施药可以在空间迅速弥漫,做到防治无死角,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在热烟雾技术出现的早期,主要在卫生害虫防治上得到应用。伴随着技术发展日渐成熟,逐渐在温室大棚等农业空间中得到应用。在相对密封的有限空间内,采用该技术用药量较小,人员无需进入就能完成施药,可以保证人员身体健康。因此从总体上来看,热烟雾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促使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得以增加。
在病虫害防治上,应用热烟雾技术还要提前做好准备。现阶段,市场上热烟雾机及其药剂种类较多,还要结合实际需求做好选择。采用的农药大致可以划分为水剂、乳剂和可湿性粉剂,通常优先选择乳剂,其次为水剂,按照常规用量使用时能够节省约1/3的用药量[1]。采用可湿性粉剂,还应选用高效药物,每升烟雾用药量不超100g。在具体药剂选择上,还要根据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烟雾机使用要求等进行选择。按照相关规范,操作人员应经过热烟雾施药培训,熟练掌握施药流程,并熟悉农药、农艺等相关知识。需要进入防治空间,应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戴活性炭面罩和手套,并佩戴帽子、耳塞等防护用具,禁止在封闭空间内长时间停留,每天施药时间应不超4h。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应合理确定施药时间,并完成施药路线和速度规划,提前确认机具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一般来讲,晴天多在早晨和傍晚施药,阴雨天通常在傍晚闭棚后施药。按照配药程序,施药前应提前将药剂颠倒摇匀,如需搅拌应提前充分搅拌,然后沉淀2min后倒入药箱。
在大棚空间中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采用熏烟法,产生的烟雾颗粒较细,在蔬菜、花卉病虫害防治方面能够起到较好效果。在对烟剂农药进行升温气化方面,可以采用自燃或加热方式。采用自燃方式,就是在药剂中添加发热剂和燃料,使农药达到500~600℃,形成能够在空中扩散的烟雾。在药剂加热方面,可以选用脉冲式烟雾机对农药进行加热,在温度达到300~600℃时能够产生烟雾。在露地采取该方法,应在日落后施药。此时作物表面空气温度比地面略高,能够形成上升气流,促使烟雾向上散发,不会在地面滞留。此外,需要考虑风向对烟雾流动方向和速度的影响,应在风力较小时进行施药,在上风方向点燃药剂,移动时应注意被火源烧伤。采用熏烟法施药,应安全专人负责巡查,发现明火及时扑灭,以免发生安全问题。由于在密闭环境中熏烟法效果更好,因此主要适用于大棚种植模式。
采用喷烟法施药,可以利用小型喷气式热烟雾机施药,利用发动机排气管将高温、高速的烟雾排出。由于温度能够达到800~1000℃,能够使药剂迅速气化成烟雾,形成的雾化粒径在5~20μm范围,能够沉降附着在作物表面。实际采用喷烟法施药,可以从下风口位置开始喷药,走向与风向保持垂直或成不超45°夹角。施药时人员可以肩挎烟雾机行走,并处于上风向,应做到缓慢行进,不能急猛快速。由于喷出的烟雾温度较高,应与作物保持0.5m左右的距离,以免植株受损。喷烟口应朝向行走后方,与地面保持45°倾角,无需摆动。在距离作物50cm左右位置施药,应注意停留时间不超3s。完成第一喷幅后,需要将药液开关关闭,间隔15m到达第二喷幅后将药液开关打开,然后继续喷药。药剂用完,应将药阀打到排空位置,直至无烟雾喷出后可以将药阀关闭,之后关闭油门,泄掉气压。在机器冷却后,重新添加药液作业。施药期间无需用水,不会造成温室内湿度增加,给作物带来的污染也能随之减少。在气化过程中,高温排气与农药接触时间较短,能够减少因受热分解的农药,因此可以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
在规模化种植期间,发生病虫害后未能进行有效治理将给种植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而伴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热烟雾技术作为高效施药技术在果蔬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运用,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生态效益佳等优势。掌握技术应用方法,结合实际需要做好机具和药剂选择,能够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