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艳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2.0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美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的重任,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
造型表现是美术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是提升学生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造型表现学习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我认为可主要从表现题材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表现题材突出传统文化主题
小学美术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本身就能突出鲜明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的教学内容,比如湘美版教材四年级的《祖国在我心中》、五年级《皮影》《家乡的古建筑》等,在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认识国旗,回顾各种升国旗的场面,描绘升国旗时的情景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在现代高楼进驻城市,各种欧式建筑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不能忘怀独属于国人记忆的中国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凝聚着我国千百年来劳动匠人的智慧,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是中国式审美的缩影,在《家乡的古建筑》这一课中,要让学生欣赏家乡的古建筑,对比认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结构和独具美感的外形特征,在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线描写生的过程中,让中国式建筑的斗拱翘檐、雕刻彩绘深深刻进学生的记忆。类似的题材还有《唱大戏》《京剧脸谱》《秦陵兵马俑》《壶趣》《青花瓷》等。
二、表现手法彰显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意趣和鲜明的风格。国画的绘画材料如笔、墨、纸、砚、色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每一册小学美术教材中都有中国画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这类内容为引,还可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来拓宽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空间。经过千年的发展,中国画已有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也具有了鲜明丰富的时代性,而且,学生稚拙的绘画风格与中国画讲究意趣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更能产生充满水墨趣味和稚拙美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平时的绘画创作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采用中国画的工具和表现手法来进行创意实践,创作出具有童趣与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师的言传身教注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需要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上着手,注重课堂细节的渗透。例如:在教五年级的《青花瓷》时,老师把中国风古筝音乐《青花瓷》放到课件中,把优美的古风音乐配合精美的青花瓷图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感知青花瓷这一“人间瑰宝”的素雅清新的同时,也营造出雅致而充满古韵的课堂文化氛围。在出示课题时,老师在三个以瓷瓶为外形的底板上,用毛笔书写“青花瓷”三个隶书汉字,继而向学生娓娓道出青花瓷的前世今生、艺术风格和价值。在教学青花瓷纹饰的绘画时,老师播放事先制作的微视频进行课堂演示:伴随着优美的古乐,视频中老师优雅自信地以蓝色在白瓷瓶上勾勒、填色,帮助学生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学生在课堂创作时,根据瓷瓶器型特征,线条流畅地绘制出一件件蓝白相映、怡然成趣的“青花瓷”。一堂课下来,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海洋,尽情徜徉,既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美术技能,又滋養了中华情感,更加坚定了 “文化自信”。
鲁迅先生曾说过:“美育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的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治。”我们要立足美术学科教学,脚踏实地地支撑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