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兰兰
摘 要: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高校是立德樹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新时代,如何对山西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开发,如何把山西优秀文化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如何找到二者协同融合的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资源 课程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2.016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新开发的《人文山西》课程,为总结和挖掘山西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探究山西优秀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山西优秀文化资源的政治导向功能与精神育人功能,开辟出一条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人文山西》课程的定位
《人文山西》定位于“课程思政”中的“综合素养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人文山西》综合素养课程为建设目标,开发“讲好山西故事”课程;结合我省建设的实际情况,挖掘山西省丰富的革命文化、廉政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边塞文化、家风文化、孝道文化等文化资源,开发“讲好山西故事”系列课程。
《人文山西》采用全新的课程目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立《人文山西》课程人才资源库、“项链式教学模式”、分散式教学考核模式等,形成课程建设规范;根据每一讲教学内容,汇编课程教学讲义;同时完成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共八讲)。
《人文山西》作为“课程思政”体系中的“‘讲好山西故事’综合素养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科生开设的五门必修课程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二、人文山西课程的建设思路
(一)建设缘起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山西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开发,如何把山西优秀文化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如何找到二者协同融合的模式,是课程建设需要理清的首要问题。
(二)资源总结
对山西优秀文化资源的总结是人文山西课程建设的“支撑点”。这种总结是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聚焦独具山西特色的优秀地域文化的八个模块进行的论述。它们分别是忠义文化、廉政文化、边塞文化、右玉精神、根祖文化、黄河文化、太行精神、晋商文化。这些文化内容不但是山西优秀文化资源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也具有典型意义。
(三)应用原则分析
1.“小切口,大主题”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灵魂的工程,它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就要求在“如何建设”的问题上,根据不同文化主题,突出政治主线,紧紧围绕根本问题,寻找“小切口”的展现载体,突破传统的知识宣介手段,把教学目标重点放在阐述时代特征和引领当代价值问题上。
2.“主体性—导向性—渗透性—示范性”相结合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导向性原则,是指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按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渗透性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将此规律融入各种各样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方式内,在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状态下进行;示范性原则,是指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感染并启发受教育者。
3. 采用“项链模式”
每一讲都由“主持人”“文化解读人”“理论解读人”三位教师共同完成。“主持人”由思政专职教师担任,负责课程开发和把握课程主线,准确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打好思政课“项链”的地基。“文化解读人”由各文化领域专家担任,从山西地域文化层面深刻解读专题。“理论解读人”由思政课专职教师担任,负责价值观解读和引领。由此,学科专家的课程传授就像是镶嵌在思政课“项链”上的“珍珠”和“钻石”,课程内容也愈加多姿多彩。
(四)课程内容展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文山西》课程选取山西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八大主题,凝练为八讲内容,嵌入发挥优秀文化资源的政治导向功能与精神育人功能。
1. 仁义忠勇———关公为何这样红
首先,以典籍中的关公形象为着眼点,从而让“关公是谁”的谜底浮出水面;其次,“关公精神”的内涵外延,由内可观其引起的崇拜关羽的社会文化,向外可对比文圣武圣;再次,“关公文化为什么会成为备受全球华人推崇的魅力文化”,需要我们从关公信仰遍华夏的发展历史、关公文化的信仰元素,以及运城市对关公文化推介的实践三方面来寻找答案;最后,结合时代发展剖析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其内涵,完善其体系,感召时代青年学习其“忠义仁勇”的精神品格,传承其“公正拼搏”的精神力量。
2. 家国情怀———最早的中国在哪里
首先,明确“中国”定义如何界定;其次,“‘最早中国’诞生在晋南”可通过引入“陶寺文化”来论证,例如山西陶寺遗址的重要历史价值,“中国最早”所具备的特征等;最后,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于心,体现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3. 德被九州———裴氏家训在河东
首先,裴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得益于其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助力于传统家训的成长,见证了传统家训的历史发展;其次,裴氏家族重视文化传承,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延续至今,严格的祖训家规意义非凡,是其家族经久不衰的决定性支撑;最后,传统家训具有深刻的内涵外延,由此切入可深入剖析当代人该如何创造性转化并发展传统家风家训。
4. 红色传承———太行精神耀千秋
首先,太行精神内涵所在来源于英雄事迹,于俊杰之中产生,于人民心中传承,“八路军和太行山的故事”就是太行精神的来源所在;其次,太行精神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其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力量愈发鼓舞人心;最后,传承太行精神,弘扬爱国品格,感受太行精神的新时代魅力,鼓舞时代青年承其时代价值,践其英雄气概。
5. 浩然正气———一代廉吏于成龙
首先,讲述于成龙一生的为官轨迹,从而生动展现其廉洁一生的为官历程。其次,阐述他为民务实不辞辛苦、自律奉廉两袖清风、整饬吏治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最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激励时代青年学习于成龙持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传承于成龙洁身自好的廉政精神,将“忠诚、干净、担当”牢记于心。
6. 诚信开放———晋商精神永流传
首先,由“如何认识晋商”啟发学生,进而引领学生探索晋商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晋商的历史作为及其地位;其次,通过“晋商精神为什么备受人们推崇”等问题启发学生了解晋商精神内涵;最后,感召时代青年学习晋商情怀,发挥晋商精神,为晋商精神的传承发展贡献己力。
7. 雄关漫道———魂牵梦萦雁门情
首先,讲述雁门关概况,引出与雁门关相关的人和事,由此谈谈大家对雁门关的认识,环环深入,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沿着历史的轨迹,从雁门关的“名关”“古关”“名城”“古城”等别称所蕴含的历史内涵谈起,鱼贯式揭秘,引人入胜;最后,硝烟远去精神长存,雁门精神薪火相传,培养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发扬中华文化四海一家的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图强。
8. 久久为功———绿色右玉铸长城
首先,回顾右玉历史,阐释何为右玉精神;其次,明确历史积淀的红色基因、传承延续的文化底蕴以及七十年的绿色追梦如何造就凝心聚力的右玉精神;最后,阐释右玉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启示,感召时代青年学习右玉精神,紧扣新时代职责,自觉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名利观、奋斗观。
综上所述,《人文山西》作为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开发的一门综合素养课,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做到了引导当代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可见,高校要坚持精细化、人性化、常态化、智慧化原则,不断学习和利用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