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伊博
摘 要:古筝各流派中经典的传统曲目都是千百年来历史沉淀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而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筝乐成为学习和演奏的主流,相比之下,传统乐曲则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山东筝派也不例外,再加上传承人的老龄化、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作品的匮乏及专用教材的缺失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山东筝派的传承和发展。将山东派古筝融入高校教育对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山东派古筝 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3.024
高校是通过文化培育创新人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而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山东筝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那么如何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地融入高校的古筝教学当中,利用高校这一教育平台来拓宽其传承空间,提升传承水平与成效,促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山东派古筝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教育体制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山东派古筝文化在高校教育中融合的意义
山东筝乐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全国享有盛名,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全国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流派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多所音乐院校都先后聘请过在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山东筝人到校任教,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古筝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可以说,山东筝派在我国古筝教育专业的创立、现代筝乐演奏技法的创新以及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将如此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功能和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本着在高校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打造课程亮点和特色的思想,将山东派古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系统地纳入古筝专业的教学中去,以此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建设探究的目的。
2.拓宽非遗传承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菏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古筝乐的主要流传地区,拥有众多的代表曲目和代表人物,加之高校这一教育平台和音乐专业学生的自身优势,可以拓展山东古筝乐的传承空间,提升传承水平与成效,极大地促进传统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对传承体系建设进行实践探索。
3.提高学生传统音乐文化修养和探究精神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指导和厚期许。我们在教学中着重纳入山东派古筝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二、古筝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
1.重视右手技巧的训练,忽视左手音韵的把握
古筝教育家阎莉教授曾经说过:“各地筝曲除了乐曲结构、调式各有不同以外,主要区别在于左手的颤、揉、按、滑等技法,它给予乐曲优美的韵律、无比的生命力。”傅明鉴老师也曾提道:“‘以韵补声、声韵相成’是古筝音乐的特点所在,左手技巧运用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演奏者艺术水准的高低。”由此可见,传统是古筝的根,左手是古筝的魂,尤其是像山东筝派中的传统乐曲。然而,现如今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右手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左手“韵”的重要性,缺乏古筝音乐的灵魂。
2.忽视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缺乏实践锻炼
高校的古筝教学中,大部分是采用一对一的讲授方式,形成了学生长期专注于个人的演奏训练,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弊端。在遇到一些合奏、重奏乐曲的演奏时,学生往往只顾及个人的演奏,而忽视了与他人的配合,影响团队合作和音乐整体的效果。此外,高校的古筝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而现如今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的古筝专业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于专业技术和乐曲的教学,而忽略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力素质比较单一,缺乏社会综合竞争力,这也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过于注重技术,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
古筝是感性、审美和传情的艺术,高校古筝课程的教学应该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现今很多教师对学生只是局限在演奏技巧上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古筝演奏相关学科的学习及艺术审美的培养。学生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性,在演奏古筝乐曲,尤其是传统曲目时,往往不能很好地了解音乐背景,深入理解作品,使演奏只“行于表”而未“发于内”,缺乏音乐内涵,无法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尤其像山东筝派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注重学生演奏、文学、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山东派古筝文化在高校教学中融合的策略
1.基于山東派古筝音乐特点,加强左手技法的训练
在传统筝曲中左右手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一般而言,右手职弹、左手司按,通过“弹按尾随”的方式起到“一音数韵”“以韵补声”的音乐效果。在山东筝派传统乐曲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韵”和“声”之间关系的理解,使其明白左手演奏技法的好坏在筝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扭转学生以往只重右手而忽视左手的一贯思维。音韵的把握并非一日之功,在平时的基本功练习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学生左手颤、揉、按、滑等技巧的系统训练,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功底,才能在乐曲演奏中游刃有余,使音乐旋律更加优美细腻、富于变化。只有做到“音”和“韵”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古筝艺术的内在和灵魂唯美地展现出来。
2.结合山东派古筝文化内容,强化集体性、实践性教学
想要全面地掌握山东筝派音乐,对“碰八板”这种合奏形式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合奏形式要求演奏者彼此之间要有足够的默契,能达到你繁我简、你进我退的合作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不可以单纯教授独奏乐曲,而要特别注重学生集体精神、团结意识的培养,可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每周多次对“碰八板”乐曲的排练,使学生在集体项目中自觉养成互相配合、彼此协助的意识和习惯。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登台表演、参加比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模拟的舞台表演,比如说班级内部定期开展小型的音乐会等,再或者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参加一些校外的教学活动、艺术辅导、观摩演出等。总之,艺术实践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艺术修养,也可以从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更是教师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中山东派古筝文化的有效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和文化素养。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团队配合意识。山东派古筝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目前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作为培养古筝教育工作者和演奏者最主要的阵地,近年来一直在不断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全面的古筝专业人才,从而拓展山东派古筝的传承空间,提升传承水平与成效,对传承体系建设进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罗燕《现阶段我国高校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探讨》,《音乐时空》2016年第9期。
[2] 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3] 成公亮《山东派古筝艺术》,阎黎文《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