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丽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传统的内容分析式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立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探讨利用信息技术趣化导入方式、链接背景资料、适度拓展延伸等方面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创新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3.005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古诗词流传千古,引领一代代人滋养生命、奋发有为。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提高小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艰涩难懂,学生除了死记硬背,总是被动学习,提不起兴致。信息技术融文字、图片、声乐、动画等于一体,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意境。所以,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构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美轮美奂的特定语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一、趣化导入方式:在画面呈现中激发求知欲望
一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导入关系甚大,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会有先声夺人之效,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快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引入到课堂。在传统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多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但用在古诗词教学上甚为不妥。一是导入的内容与教学的古诗词很难建立关联;二是没有画面,学生很难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小学阶段很多古诗词美妙绝伦,亦诗亦画,诸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村居》《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写景的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小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对写景的诗词并不喜欢,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推送美景图片,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调动学生欣赏美、品味美的兴趣。笔者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时,就借助信息技术引入“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的画面,色彩绚丽。山给人以雄奇险峻、惊心动魄之感;水也让学生感受到浑阔茫远的气势。图片的滚动播出,配之以浩荡雄奇的音乐,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带入“山断江开、东流水回”的具体情境之中。
二、链接背景资料:在还原史实中了解创作情结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抒发见解的载体,短短几十字,却字字珠玑,只从字面很难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与感情。对小学生而言,由于知识面所限,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无从知晓,也就很难理解古诗词意蕴。假如学生不了解辛弃疾的家国情怀,怎能读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饱含的重整山河、收复失地的急切愿望?只有充分了解陆游晚年身体衰弱,境遇困顿,却一心想着奔赴边疆抗击敌人,才能深入理解诗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忧国忧民情怀。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充分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一系列背景资料的链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身临其境读懂古诗词,感悟诗词的无穷意蕴。
三、适时整合资源:在信息引领中破解学习疑难
受字数限制,古诗词因平仄、押韵的需要,与现代汉语相比,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有时词语间的搭配及用词顺序也让人很难理解。教师就不能按照诗句字词顺序,从释词到顺句再到连篇逐一講解讲通,必须结合古代汉语语法规律及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去整体把握,以至融会贯通。
首先,字词理解不能对号入座。教师要适当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相关画面,结合词语原意,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出塞》时,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能逐字逐句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而应该理解为“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割裂开来理解破坏诗意原有的壮美景象。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秦汉时期的明月与边关,展示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民生状态,展示战乱带来的民不聊生、亲人无法团聚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这里是秦、汉、月、关四字交错使用,诗人运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暗示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曾停歇,突出时间之久远,“万里长征人未还”,突出空间之辽阔。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可见诗人悲愤的情感。
其次,练习顺句引导独立思考。字词理解尚不能对号入座,句子的理解更不能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古诗词经常有颠倒词句为符合押韵和平仄的声律要求的情况。理解诗句时,不能按原有顺序翻译。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古诗词韵律规则,同时配上“浣女归”“渔舟下”的图片,让学生理解调换语序,将“归”“下”换到句中,避免颔、颈两联动词都用在句末,使全诗的句式变化不至于单调呆板,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是为五律平仄的需要,让句子押韵。
最后,着眼总体,完整表达。古诗词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时,不可停留在诗句的表面上,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一类的古诗词。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墨梅》时,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能只停留在墨梅本身“不要别人夸奖自己色彩多么鲜艳,只想将清香之气弥漫于天地之间”,这就未免太过肤浅。此时,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此时正值农民起义前夕,作者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以梅自喻,字面上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自赏自叹的独善其身、不求功名之美德。教学中,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情形,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理解。
四、营造美好意境:在配乐诵读中丰盈情感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体会古诗词真正的内涵,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古之读诗,看似摇头摆尾,实则是在吟诵。正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只有在字正腔圆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读出古诗词的意境。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长相思》为例。首先,要读通读顺。借助信息技术,范读《长相思》,学生对照反复练习,逐步做到文通字顺。其次,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韵调,带着感情配乐朗读,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名家朗读视频,供学生欣赏。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理解古诗对仗工整、押韵与平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最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创作背景。可以播放词人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告祭后出山海关所见塞上苦寒的天气,风凄雪迷的凄苦状态,引发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五、适度拓展延伸:在语言实践中强化积累运用
教材中的古诗词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要,只凭课内教学,完成不了诗词积累的任务。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也可以看出积累的重要性。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结合诗词的主题、选材与背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呈现主题相近的诗句,如描写梅花、月亮、江水、思乡等题材,情感或表达很相近,可以把类似的诗词句放在一起集中吟诵、品味。例如学习表达爱国之情的陆游的《示儿》时,利用信息技术视频手段,一方面展示陆游的爱国诗篇,另一方面展示其他爱国诗人如辛弃疾的一系列爱国诗词,让学生结合实际需要,自主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徜徉于古诗词的海洋中,自由吮吸母语文化的养分,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运用。
参考文献:
[1] 秦斌《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年第6期。
[2] 李凤仙《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青海教育》2017年Z1期。
[3] 叶丽《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第9期。
[4] 赵吉兴《利用信息技术体会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名师在线》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