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霄
摘 要: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思维与文化的培养都至关重要。而数学传统文化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掌握数学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基于此,教师应将数学传统文化融入乡镇初中数学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学科素养,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数学传统文化 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6.022
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古代数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属于中国的数学传统文化,为学生们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初中生能够对数学传统文化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还能够形成对于数学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探究各种数学思想与文化知识,进而丰富学生自身数学学识与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学习效果。但是如若学生对于数学传统文化没有了解,就会错误地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应付考试的科目,无法真正学会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将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因此,乡镇中的初中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数学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融入教学课堂中,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教学保障。
一、乡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之所以现今我国的数学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就是因为有数学传统文化,为各个数学教师提供了理论与思想上的数学教育支持。但是又因为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使得部分数学教师仍旧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观念,特别是乡镇数学教师更是一直无法认识到转变自身教学理念,融入数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这种乡镇教师错误的数学教学方式,使得乡镇学生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被限制于实际的数学教材中,无法真正学习到数学教材中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更无法真正走入数学的世界,理解数学知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造成这种乡镇数学教学的不良现象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乡镇教师与城市距离较远,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教育培训,使其自身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满足乡镇初中生实际的数学学习需求,只能一直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数学学习水平都越来越低下。二是因为乡镇教师一直将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文化培养,使得学生只能学好课本中的数学定理知识,却无法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知识,这将会使得学生的数学发展受到严重的局限。这都是现今各个乡镇初中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二、将数学传统文化融入乡镇初中数学课堂的策略
1.情境设置,数学史导入
为将数学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乡镇初中数学课堂中,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收集各种关于数学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增加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这样才能结合课本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引入相符合的数学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学习的有效性。如若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根本无法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数学文化知识,甚至极为容易出现为学生灌输其他不良知识的不良现象,所以乡镇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质与数学教学能力。
同时,乡镇学校应组织初中数学教师学习各种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使得初中数学教师能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使数学教师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创造好的数学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将数学历史引入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有效地学习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和数学教科书知识,促进自己的数学发展。
举例来说,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节课时,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数学史,如,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在建立负数的概念上有重大贡献,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而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之后,使得学生能够从数学史中深化对于正数与负数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数学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够精确地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2.以经典数学题为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本中的数学知识都是极为枯燥与深奥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出现各种不认真的不良学习思想与行为,这会使得教师无法顺利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更无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传统文化。为彻底改善这种不良的教学现象,乡镇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数学题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对经典数学题的探究,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自主且深度探究数学例题,并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文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与数学学习水平。
而且这种运用经典数学题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明确自身的数学学习方向,还能使学生自主探究有关于课本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与数学概念定理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与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个性化学习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在对数学例题的探究中,主动向教师提出关于数学知识与数学传统文化的问题,不断深化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举例来说,在学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时,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方程知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且具有数学传统文化意义的例题进行教学,如,将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中著名的“雉兔同笼”问题为例题,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列出相关的方程式,使得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这样,学生既能认识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能锻炼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数学学科素养。
3.穿插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增加数学学习的美感
在乡镇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穿插数学家生平轶事,将数学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地融入数学课堂中,使得学生既能一直将自身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对数学传统文化知识与课本中定理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还能在这种愉快的数学氛围中,深刻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魅力,以及各个伟大的数学家为数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切实提高学生的數学学习积极性与数学学习效果。以这种趣味化的融入数学传统文化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行对课本中各种深层的数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学习,使得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促使学生自身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在对初中生对于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学习的过程中,将能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等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成具象化与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这样就能够从根源上消除学生形式化学习数学知识的不良现象。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切身享受数学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与文化的掌握,引导学生朝着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方向良好发展。
举例来说,在学习《几何图形》这节课时,先为学生讲解笛卡尔发表的著作《方法论》,其中一篇叫《几何学》的创作过程,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对于几何学的研究过程与人物生平轶事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自身对于数学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之后,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究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成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与实际数学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将数学传统文化融入乡镇初中数学教学课中,是学生自身数学发展与现代化数学教育发展的实质需求。乡镇初中数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依据初中生自身的数学学习情况,创新各种有效融入数学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对数学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文化素养,从而将初中生都培养为国家所需的高素质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红仙《利用传统文化建构初中数学趣味课堂》,《读书文摘(中)》2018年第1期。
[2] 朱桃花《利用传统文化建构初中数学趣味课堂》,《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