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折澜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国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由以往的只注重语文理论教学,转变为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也就说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全新的教学策略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就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传承 传统文化 途径 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0.005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逐渐开始薄弱,甚至部分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身为传承者以及继承者的我们,面对当前这种社会状况,就需要积极地做出改善,要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要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发扬、继续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够为国家培育出全面型的人才,推进社会的发展。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当代初中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现阶段众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重点培养方向,其中人文素养就是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就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对于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有利于学生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的人文信息以及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自然地明确到自身传承者的重任,还有助于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关方法
1.了解文化
在当前初中教育阶段,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叫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依旧停留在表面上,认为其只是代表我国历史中的文化,但是却殊不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言,其不仅包含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去传承的。因此,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针对性地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明确一个基本概念,为后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古诗文阅读, 领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不仅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相对于古诗教学而言,其不仅蕴含了一些历史中的文化信息,同时还含有了不同诗人的伟大理想和远大抱负。因此,要想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教师首先需要注重从古诗教学入手,要将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信息都倒入到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探究能力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一课时,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重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情感,来提出相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具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那么诗人是如何来描绘黄鹤楼的景色的?诗词“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古诗内容。然后,教师在为学生介绍有关诗人崔颢的信息,如崔颢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足迹遍布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诗名早著、影响久远等等,通过这些信息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诗人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与诗人融为一体去朗读一遍古诗内容,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朗读,并要求学生在朗读结束时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古诗情感的感悟,进而通过古诗教学来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
3.意境理解, 深化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意境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其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境界,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具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而这种意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只蕴含在古诗中,同时还体现在了部分散文作品中。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中,老舍先生就通过自身丰富的情感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美好,就拿文章第一段来说,这一段主要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先生以自身的感受,通过伦敦、北平、热带的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毒日、无重雾的奇迹和怪事,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了它是块“宝地”,这一开头不仅蕴含了老舍先生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同时还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这些细节上的描写教师都可以倒入到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去共同感悟文章中的意境与美好,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将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渗透其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挖掘汉字,意义非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汉字同样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汉字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汉字的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致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还需要注重针对一些汉字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例如,在教学《〈孟子〉二章》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寻找出文章中意义非凡的文字,如畎、说、鬲等,然后,再结合这些字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如“说”这个字,我们常见的组词都是说话、说什么等等,然而在文章中这个说的读音却发生了改变,由说话的说,转变为了博说(yuè)的说(yuè),这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问: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去阅读,去到文章中寻找具体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出学生的语文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5.创新教学, 承载文化
在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衍生出了许多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如电脑、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教学等等,这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产生不仅能够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同时還有助于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注重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效果。例如,在教学《春望》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古诗中的诗人信息、历史背景故事、文化信息等等,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成教学视频,通过直观且形象的视频内容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总之,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的是教师的关注与重视,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教”,也需要学生不厌其烦的“学”,要通过两者之间的一教一学来实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身为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意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其有效地融入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并注重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法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史林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文存阅刊》2018年第2期。
[2] 何捷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成功:教育》2018年第11期。
[3] 张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课外语文(下)》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