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瑛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文章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意识,本文将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对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教学实践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08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古往今来,有很多著作流传到今天,这些文章通过对古人的事迹和思想品德的描写,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听课效率,吸引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注意,使得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在考试当中占有了较大的比重,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老师应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意识
目前语文老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一味地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讲解的时候,缺乏教育意识,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但是由于老师的素养和技能有待提高,讲课的时候过分注重了授课的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达成系统的科学化的体系,阻碍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学生也意识不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会割断古今的文化纽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理论教育体系陈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语文老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在讲解语文过程当中对教材进行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和发展是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老师应该注重这一问题,改变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较为陈旧的现状,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得到完善。
3.缺乏民族精神的宣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却没有注重它的重要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教学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应该对民族精神进行宣传,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应该将文化要素和传统文化精神结合在一起,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在一起,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中心,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老师在讲解语文课程的时候,应该对教案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掌握课程节奏,在尊重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4.学生阅读能力不足
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语文语言的重要环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前来看,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过分依赖于教材上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教材中会对某一些生词进行注释,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只需要让学生根据注释的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并没有对整篇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如果一旦脱离了这些资料和注释,就无法理解文言文或者古诗词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高中生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只注重对语文课文的基本背诵,对教材大纲中的内容掌握就可以了。老师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具备综合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解决对策
1.充分理解教材含义
老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按照语文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语文教材也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编纂出来的大部分语文教材都会涉及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诗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古代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时候,需要掌握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一方面学习到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强化学生对傳统文化的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老师在讲《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由于文言文在理解上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遣词造句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了限制,老师应该尊重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韵律感,使学生可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老师应该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讲课方式。
2.在传统文化中培养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让学生对词句的情境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了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存在一定的难度,想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文言文的问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老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教学。
例如,老师在讲《琵琶行》这一课时,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借景抒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反复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印象,让学生通过阅读强化对文言文的记忆能力。在不断的积累之中,能够单独对诗词进行分析。老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让学生可以学习良好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如果想要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其次,老师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或者是主题班会的形式,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受,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老师在讲《鸿门宴》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和文言文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强大的记忆力,使得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老师应该拓展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知识储备。除此之外,老师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增加学习时间,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 瞿秋云《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突破》,《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年第6期。
[2] 杨向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思考》,《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