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政炀
摘 要: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防止病虫害对农产品的影响,通常会喷洒一些农药,这通常会造成农产品中具有一定量的农药残留,人类食用后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为了促进食品安全,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且需要进行农药降解处理,从而保证食品安全。本文首先针对农药残留的危害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和处理方法,旨在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让人们吃得放心。
关键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处理方法
在很多农产品中由于农药的使用而出现了残留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伤害,轻者会导致自身组织器官功能下降,重者会致癌,从而导致人死亡。因此,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特别大。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需要通过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从而确保农产品安全。
1 农药残留的危害
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会对其进行农药的喷洒,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对农产品的伤害。但是在农产品加工后,其内部仍然会具有一定的农药残留,人类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人食用具有農药残留的农产品后,会发生急性中毒事件,出现呕吐、腹泻等现象。这些情况与平常吃坏肚子非常像,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旦拖延医治,会对生命造成危害。除此之外,还会有慢性中毒现象,这种情况更不易发现,从而导致癌症、器官衰竭等问题发生,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1]。
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分析
2.1 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但是农药的分子量小,需要与大分子物质偶联后应用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检测,蛋白质就是很好的耦合物质,比如载体蛋白等。为了更好地对农药分子进行识别,需要将农药分子与蛋白质偶联,然后使其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这样就可以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其中免疫分析法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包括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及放射免疫分析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联合运用,从而涌现出更多的新方法,比如流动免疫分析法、毛细管免疫分析法等,促进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
2.2 农药残留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又可以分为酶生物传感器技术、微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压电生物传感器技术。酶生物传感器中的识别元件(固定化酶膜)可与相关底物发生反应,产生电活性物质,信号转换器(热敏电阻、电极)等可对其进行检测,并以电信号的形式输相关信息。压电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是压电石英谐振器对质量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从而可以通过谐振器吸附被检测物后的频率变化来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2.3 农药残留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是检测农药残留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该方法主要是根据农药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物质能对动物体内的酶进行抑制,从而进行检测。动物体内的水解酶能够在神经传导中起到水解作用,而乙酰胆碱被水解后可以生成乙酸。这种水解产物可以与显色剂发生反应而产生黄色物质,通过对显色情况的观察,就能够测量出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2]。
3 农药残留处理方法
3.1 臭氧降解农药残留技术
因为臭氧本身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能够与农产品中的有机磷农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对有机磷物质的双键进行破坏,对有机磷农药进行分解,从而生成无害物质,通过洗涤可以洗去被分解后的农药残留物质,进而完成农药残留处理。
3.2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法
微生物降解法指的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农药残留物质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有效去除残留的农药,防止对人体造成伤害。微生物降解包括通过酶促作用进行农药降解和通过非酶促作用进行降解。酶促作用微生物降解是通过降解酶进行农药降解,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从有毒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从而达到去除农药的目的。而非酶促作用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脱烃等方式对农药物质进行降解,从而去除农药残留物[3]。
3.3 农药残留辐照处理技术
辐照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高能射线对物质进行电离,从而使农药残留物发生一系列变化,改变农药物质的毒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在农药残留去除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十分巨大,需要通过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包括免疫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酶抑制法等。同时还需要对残留的农药进行降解,常用的方法有臭氧降解农药残留技术、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法以及辐照处理技术等,从而促进食品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处理方法[J].科学技术创新,2019(23):29-30.
[2]陈营,董瑶,林楠.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处理研究[J].现代食品,2019(21):169-170.
[3]郝明娇,刘景海,王寅,等.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与发展,2019(2):72-74.
[4]王春琼,曾彦波,陈丹,等.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分子印迹传感器研究进展[J].
化学分析计量,2020,29(5):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