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林雪涛
悠悠南山云,滔滔长江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坐落在南山北麓(以下简称二师),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学校设置较早、传统优良、底蕴深厚的文科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励精图治,该专业已建设成为重庆市特色专业,立项重庆市高校本科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是重庆市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具有培训国家级别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资格,培养培训了重庆市大约70%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与众不同的是,二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选择为中学培养师资或其他多元的人才培养路径。结合学校“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學总体定位,及培养“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发展”的办学特色定位,确立了错位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构建起“能说会写善教”的课程体系。本期,我们采访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张承凤教授,听她谈谈“一专多能”小语人才培养的那些事。
本刊记者: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过程中“一专多能”是怎样体现的呢?
张承凤:“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我们根据多年来的行业调研得出的一个结论。我们的调研涉及用人单位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小学的老师和校长们,他们都反映,新进的小语教师跟岗位的要求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上手。
于是,我们根据调研结论,研究用人学校对新教师的能力需求,发现小学语文老师进校后,首先要胜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比如道德与法治课、书法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班主任工作等。这是岗位本身对老师“一专多能”的要求,也是我们培养小语人才的目标方向。
小语人才的“多能”还体现在能说、会写上。比如“能说”指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朗诵、讲故事、吟诵古诗词等能力。“会写”则主要指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有写作课,也针对我们培养的老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包括教研论文、教育叙事、公文写作、儿童文学创作等。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工作室、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还有改编课本剧和对小学生习作方面的指导。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我们希望培养的未来的小语教师,既能够有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技之长,又能够在相关学科教学和能力上有全面发展。
本刊记者:学院培养小语人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出了CEA学习模式,该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哪些创新的地方呢?
张承凤:CEA模式即“集中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行动学习”。实践中,这一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包括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能力需求”为主导,以“教材”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岗位真实形态”为依据,强调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培养。
具体来说,“集中课堂学习”即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很适应网络学习。并且网络学习的方式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其他很多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入我们的课堂,我们自己的老师也开发了一系列在线课程和慕课,比如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共享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市级在线开放课程《普通话与朗诵艺术》《诗词格律与吟诵教学》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多、更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我们还建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案例库,里面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还有我们基地校的一些非常优秀的老师上的公开课、参赛课等。案例库既是我们的教学资料库,也是学生课余学习的资源库,学生在写教案的时候可以做同课异构,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修正。
最后一个是“行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听等被动式接受的效果通常会比实际体验的效果要差,学生自己去做一遍,他的体会、收获会更加深刻。所以我们在课程中设计了行动学习这样的模式,针对课内教学中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部分就会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体验。
这一类课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们的工作室课程,老师把一个一个项目任务交给学生,这些任务很多都跟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关。比如以吟诵为例,学生就要去分析格律,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吟诵的形式展现诗词的情感。还比如,我们年末要举行元旦晚会,就会把吟诵作为一个较大的项目来进行策划,包括整个作品在舞台编排上的效果,如何配乐,如何进行场景的转化,如何配置服装道具,还有吟诵本身如何丰富它的层次性等。
我们的学生在“行动学习”中还会以古代文人为参照,组织雅集。聚集一批志趣相投的人,或是进行诗歌创作、吟诵,或是交流读书心得,里面会涉及到活动的组织、策划、各自角色的分工等,是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另外,学生要学习设计教案,教案制作好以后,我们会录制一个微课,里面涉及学生讲课、摄像、后期配乐、剪辑等一系列环节,这又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学生自己组建这样的团队,这样在行动中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收获更多。
本刊记者:现在很多综合类高校也开设有师范类专业。在您看来,专业的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师范类专业相比较,有哪些优势?
张承凤:这个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师范的底色。新时代的好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和教育情怀。专业的师范类院校很注意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熏陶和浸润。比如我们的课程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主题,这些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上,专业的师范类院校也比较有优势。比如我们对师范生的普通话、三笔字都会有常态化的训练,学生对此也比较有自觉性,课余时间都会勤加练习,校园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学生好就业、就业好是我们的另一大优势。我们在全市优选了十余所优质小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并且在学生毕业五年内都会进行持续的、不定期的跟踪。像前面提到的工作室课程,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还在里面继续学习,当学生在就业初期遇到问题,也会有学校的老师进行指导。
本刊记者:从事教育人才培养这么多年,您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张承凤:习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爱学生,懂学生,为学生。爱学生就是指好老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和教育情怀,不是把教书当作一个职业,把自己当成一个教书匠,而是为之付出努力、奉献青春的崇高的事业,把这份事业跟民族的需要和国家大计融在一起;懂学生,首先要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从儿童心理、儿童认知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为学生,就是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能说、会写、善教的核心能力。这样的好老师,才能让小学生获得最适宜的教育,担得起小学生人生路上遇见的那份“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