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慧
摘要:语文作为开展其它课业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阅读是通过搜集信息来认识世界、继而进行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文章可以感受文学气息、领悟作者创作的中心思想、陶冶情操。新课标时代,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章对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拓展自己的视野。”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重要核心就是语文能力,其包含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及人文素养等。基于新课改背景,初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通过有效阅读,可使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含义,丰富情感体验,从汉语具备的悠久历史及传统文化中吸取良好的品质,更好地传承中华美德。此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也可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知识
虽然说认识源于实践,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学习间接经验没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中,初中学段的学生还处于未成年人阶段,对于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阶段,许多的认识都是从书本中获取的间接经验,因此,想要推动学生认识的发展与心理的成熟,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拥有较高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与持久阅读的前提,而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获得经验、阅历的增长,知识水平也会愈加提高,进而就可以把这些从书本中得来的、他人的经验应用于写作之中,为自己的习作锦上添花。比起那些缺少阅读兴趣的学生,阅读兴趣浓厚的学生显然更善于写作素材的积累,知识掌握也更加扎实、深厚。“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的联系甚是紧密。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针对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促使学生熟悉掌握阅读的有效方法,就一定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依然更多的是将现成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实际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无论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阅读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能够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对课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和阅读品质。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思考能力的拓展和思维的发散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使得整个探究阅读停留在阅读表面。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无序化
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带来根本性转变,而很多初中生也逐渐喜欢上了语文阅读。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其最大问题就是阅读教学的无序化,受困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阅读任务,没有针对阅读主题开展相应的学习探究,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布置、轻视评价,缺乏课余时间的阅读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都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形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阅读教学情景
兴趣是开展学习的源头和动力,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课堂阅读情景,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阅读文章充满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设置阅读前问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设置问题:“白求恩生活的年代是?”,“白求恩为中国做过哪些贡献?”。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增加阅读教学有效性,还能使学生在思索问题答案过程中认真完成文章阅读,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情景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对启发学生参与阅读有显著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生动地融入阅读中,提高学习有效性。
(二)以学生兴趣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问题
在初中語文教学中,对于课堂问题的设置并不是随意而杂乱无章的,必须是有理有据,能够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例如初中生在课堂的表现,他们逐渐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的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设置课堂问题,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生眼中的冬天是怎么样的?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热情。由于课堂提问也是作用在教师和学习情况之上的,因此教师必须足够了解学习的心理以及兴趣爱好,才能将问题的设置变得轻松,又能帮助学生学习。
结束语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闫冬梅.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革新,2019(12):23.
[2]刘艳梅.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97.
[3]王小萍.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和方法[J].学周刊,2020(01):117.
[4]张志辉.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99-100.
[5]刘莉.论初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