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恺 程善峰
【摘要】江苏省沛县正阳小学近年来始终按照“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解决即成长”的思路,坚持研究真问题和真研究问题的课程导向,建构起彼此连接、相互渗透、深度呼应的“阳光娃‘读写绘母语课程群探究”连环式课程,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研究素养提升为基点,积极开展读书研修、“抱团取暖”、成果路演、教学论坛、家校共育等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读写绘;课程实践;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8—0065—04
【作者简介】1.姚恺,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江苏沛县,221600)校长,高级教师;2.程善峰,江苏省沛县正阳小学(江苏沛县,221600)副校长,高级教师。
对教师来说,课程建设就是一面无形的旗帜,离开旗帜的引领,教师群体就会成为一潭死水。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曾说:学校是人们坐在大树下一起交流思想的地方。大树是生长的,人是生长的,思想也是生长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地方。按照“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解决即成长”的思路,坚持研究真问题和真研究问题的课程导向,江苏省沛县正阳小学建构起“阳光娃‘读写绘母语课程群探究”连环式课程,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研究素养提升为基点,积极开展读书研修、观摩研讨、示范引领、教学论坛、成果展示等活动,让课程成为师生幸福快乐成长的家园。
一、回归本真,让教师“躬身入局”
当下,学生书面阅读和思想表达的现状令人担忧,读、写质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校找到了答案:一是学生读写效果不好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的读写质量不佳。二是“阅读”和“写作”之间,还缺少一个“绘(象)”,即思维。
1.在群体“并联”中整体发展。
“读写绘”课程的起点学科是语文和英语,拓展学科为数学、科学,辐射学科乃美术、音乐与体育,实现全学科、全年段“读”“写”“绘”,将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组成多学科研训共同体,采取“三三四”行动策略。
第一个“三”即新教师“入格”培养“三大体系”。为工作前3年的新教师选配师傅,搭建评比展示的平台,菜单式培训解决新教师发展瓶颈,与师傅一起走出去交流学习,开阔眼界。3年期满,每位新教师必须接受严格的系列考核才可获得正阳小学“读写绘”教师资格证书。第二个“三”即骨干教师“风格”培养的“三yu策略”:授人以渔,授人以欲,授人以娱。依靠理论引领、任务驱动、链式传动、交流分享、提炼升华,使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从“学”到“创”的提升并辐射团队成员共同发展。学校不断地创造条件让骨干教师在工作中充分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读写绘”课程。“四”即名优教师“品格”培养的“四份菜单”:书香味、人情味、幸福味的“三味”教师;对事业有激情、对学生有真情、对生活有热情的“三情”教师;有责任心、有荣誉心、有团队心的“三心”教师;晒教学反思、晒教育叙事、晒听课笔记的“三晒”教师。
这样的“入局一升格”路径,激发教师明确方向、融入团队、展现特长,从而减少学科“独来独往”的随意性,也造就了一支正阳“‘读写绘梦之队”。
2.在学科“串联”中融合提升。
我们把“基于问题、寻找路径、研究分析、实践提升”作为学科“串联”的整合思路,一方面采取跨学科融合、多学科嫁接,培育“读写绘”结合点和增长点;另一方面,从学科队伍、平台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读写绘”课程群建设,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若干优势学科群。
“学科+”课程就是一种连接和融合“读写绘”的基本模式,强调学科始终是基础,“+”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学科与“读写绘”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勾连。比如2019年4月20日在全国第二届“读写绘”课程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祝珍艳老师的“朱自清+”主题“时光里匆匆的背影”课程群,创新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思品课甚至小课题研究等项目学习。语文课上学习朱自清的《匆匆》,同时讲朱自清的散文《游记》、绘本《背影》;数学自创课《荷塘里的丈量面积》上引导学生研究荷塘的面积,想象身材并不高的朱自清先生穿着平底鞋站在多远的距离观察荷塘……
“学科+”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科串联融合,立足“大课程”布局,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使课程之间由相互独立转变为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这种做法有利于理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教师间研讨、碰撞、提升。
3.在盟校“关联”中协同进阶。
学校之间结成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本身就是一个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扩大影响的共赢过程。“正阳+”教育联盟有7所学校,整合聚焦各自的课程资源,架构起主题相通、内容相近、技术相补的相互贯通的网状体系,形成了盟区校的“yue文化”体系:阅,校校都读书;越,人人能出色;悅,人人都快乐。
盟校组织一年一度的“教师读书论坛”,其中的“主题聊书”环节被教师誉为“年度大餐”,也是青年教师最期待的环节。“主题聊书”通常围绕学校学年度的教学热点,选购相关书目,盟校所有教师在学年内进行“围”读。论坛前,分学校、分学科进行“沙龙”选优;论坛当天,采取摇号抽签的形式,从各校申报上来的优秀选手中确定“主题聊书”的正式选手上台“博弈”。比如在2020年的论坛上,“课堂大于天”成为热点话题,选手从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聊起。教师提出的建议还被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
盟校间的“关联”互促,能够快速有效地培育教学名师,从而有力地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二、课程矩阵,勾画出彩路径
如果一个教师有了课程意识,“一切景语皆情语”“处处留心皆学问”。按照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身的完整,就是在认识学生、认识知识、认识自我三个方面实现内在统一。
1.课题研究从零散走向序列。
随着“课程”研究的浸入,在学校主项目“读写绘”课程的引领下,教师重新设计课题进行专项主题研究,使零散的课题序列化。
(1)纵向进阶。以精神发展为“经”的“文学”课程,设置每个年级的研究主题。一年级为“歌谣童画”主题,包括古歌、声律启蒙、童谣、儿童诗等;二年级为“韵律童话”主题,包括笠翁对韵、经典童话等;三年级为“童诗对话”主题,包括幼学琼林、古今中外儿童诗等;四年级为“唐诗书画”主题,包括千家诗;五年级为“词曲漫画”主题,包括经典词曲;六年级为“散文插画”主题,包括小古文。
(2)横向发展。以技能特长为“纬”的“书画”课程,包括清彩神笔、水墨欢歌、纸韵正阳、妙趣简笔、缤纷网花、画说节日、话里画外、汉画像传、绘画日记、创意汉字、书画同文、童心如镜、游戏扑克等,让师生随兴趣选择,乐而为之,学有所长,适性扬才。
(3)横纵交织。关注如何把年段打通、如何把学科打通、如何把课内与课外打通、如何把儿童与学科内在逻辑生长点打通等,以聚焦“STEM素养”教学评一体化项目研究。如德育处“星光灿烂”评价课程里的“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班务之星”“进步之星”,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拍照、视频记录,师生宛如生活在“绘本故事”里,正心养性。
学校设立专门机构来统整实施教师申报的课题,让习惯于“埋头拉车”的教师树立“抬头看天”的意识,让学习成为生活形态,让研究成为工作状态,让反思成为教学常态。
2.课题从被动研究走向主动建构。
课程建设是历练教师最好的“演武场”。“I+N”是正阳教师自我建构的裂变模式,“1”指专业能力,“N',指教师自我素养拓展提升的课程体系。
程善峰老师每天带着“娃生长的N种方式”思考,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教室,走进家长,迅速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行走”是更好的学习。他用相机追拍“现场”,用文字记录“发现”,用声音宣讲“观点”。他带着问题“行走”,以“行走”逼迫自己“静坐”“静做”“劲做”,形成思想,带着一位又一位教师去浙江、山东、云南、吉林开讲座、做论坛、上新课、说科研,传播“读写绘”课程理念和实践成果,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实现着专业成长。
刚获得县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尹浩天老师说:“‘读写绘课程是我教育人生的‘引桥。”高媛老师的玩转魔方自课程、李琪贺老师的民国老课本自课程、程天敏老师的小古文自课程、王敏老师的趣味数学自课程、王慧老师的最强大脑自课程等,这些自课程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改进了“教育科研化、科研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课程生命化”的生态教研路径。敦促教师往前走,路越走越窄;引领教师往前走,路则越走越宽。
3.研究方式由个体走向群体。
“教育合伙人”是正阳小学课程行走路上的又一个风景。副校长王忠民带领他的徒弟们开发出“你知道吗?”数学阅读课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资源。如“运动场上的圆周长问题”“漫画二进制王国”“古代数学之三角形面积”等,让学生利用图像去解决数学的问题,在亲近数学中拥有一个思维学习的心向。
张寨镇中心小学(盟区学校之一)的张旭老师一直追寻着“读写绘”研究生活。他在“读写绘”课程第17次研讨活动中发言说:“‘读写绘课程团队是‘黄埔军校,在这里我找到了师傅程善峰。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案例在与师傅的共同打磨下,我的‘图画转向课程诞生了。”课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轨迹,课程力是教师专业升级的核心能力。
三、成果博览,强化教育磁场
在追问中做,在引领中做,在反思中做,在互助中做。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了正阳的行动哲学,也“做”出了“读写绘”的累累硕果。如何让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正阳人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课程路演助转化。
每年7月是正阳盟区学校每位教师的“成果高考日”,教师进行“读写绘”成果路演,讲课程智慧、讲研究姿态、讲成长痛点……通过演绎和对话,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和辐射,激发课程研究内驱力,加快推进学校整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在全县、全市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转化品牌。目前,已经有河南洛阳、山东临朐、辽宁朝阳等地的20余所小学如火如荼地实施“读写绘”课程,形成教师团队共同的价值认同。
2.家校共育促孵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我们组织“家校读书会”。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家校读书会”聚焦家长成长和教师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拉动上万家庭共建阅读共同体,点亮师生精神情感和愿望之光。
我们成立“文化研修院”。這是学校搭建的促进家校情感融合、达成教育共识的“文化行走”交流平台,每次的研修主题有破冰游戏、文化聚餐、手绘游程、研学沙龙等,突出仪式感、教育感,更深层次地增强家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了有效的教育影响力。
3.优秀吸引摧内化。
学校建构了“优秀吸引”平台——“精彩益起读”微信公众号,引导教师突破瓶颈,向更深处迈进。“每日师说”是公众号的“拳头栏目”,既讲自己的故事,也讲别人的故事,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精彩的人生,寻找省内外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在学中做、做中悟、悟中思、思中变。公众号上的“每周精读”栏目是教师自我修炼的“密码”,“我爱朗读”栏目是公众号为有才情的师生建立的“生活秀”舞台,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承载着“读写绘”的兴趣意识向专业发展过渡。
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学校才是一所有思想生长的学校。“读写绘”课程文化就像一个“场”,每个人走进这个“场”都会被吸引、被同化,寻找到自己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