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与学习革命

2020-12-14 04:06钟秉林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14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教育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到2019年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超过53.01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超过2.82亿,专任教师超过1732万。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正在加快普及,毛入园率达83.4%,普及与提高保教质量并重发展;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巩固率达94.8%,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89.5%;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51.6%,实现了内涵式发展,重视双一流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现了充分多样化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行列。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一方面,老百姓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不充分。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要积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每所学校。中国的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已从外延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把主要精力放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上,努力发展公平、优质、多样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下,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这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为教育加强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在线教学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混合式教学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且走向实用。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线上学习,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这无疑为促进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创建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线学习模式为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改善和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新冠疫情暴发后,教育部启动教育系统应急预案,提出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各地积极落实延期开学的应对措施,全面实施线上教学。尽管在实践过程中在线教学存在学习平台拥挤、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等问题,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线教学突破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学生居家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提高了学校教育治理能力。这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契机,也必将有力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在线教学改变知识获取方式和渠道

互联网技术、知识数字化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知识传递方式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互动。这一变革使得学校的知识权威与学术垄断地位遭到威胁,学校的教育实际效能受到社会质疑与批判。因此,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正视挑战、抓住机遇、主动应对。

在线教学对学校的冲击首先表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型,从在单向传递背景下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多向互动背景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角色转型还导致了学校内部师生关系的变化,师生之间变成了新型学习伙伴关系。我們倡导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教研目标。教师角色的转型和师生关系的变化必然会直接冲击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组织与教室布局、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在线教学颠覆传统教学和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识传输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阶段。在知识传输阶段,学生首先要接受知识,传统方式往往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听讲来实现;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要把所学知识消化吸收、真正掌握、融会贯通,传统方式往往是课后学生复习、做习题,教师辅导答疑。而线上教学的诞生和走向实用,使传统学习过程发生颠覆,知识传输由教师讲授转变为课前学生个性化的线上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再以讲授为主,而是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反思、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学生主讲和演示、教师纠错和归纳来实现知识内化的部分功能。我们必须要顺应趋势,主动探索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主动应对在线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应对挑战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树立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多样化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尊重学生选择,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树立现代教学观,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真正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人才。

二、应对挑战要深化教学改革

教师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度关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融合宽度,加快融合速度;探索深化课程改革,包括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材、实验、实习、实训;改革教学方式,倡导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改革课程管理与质量评价;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三、应对挑战要提高教师素养

加强教师素养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融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能力要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让学生从中受益。

四、应对挑战要探索体制创新

在线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会引起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学生管理体制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师聘任和考核标准、教学组织及教室布局等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学校要举全校之力应对在线教学带来的挑战。

五、应对挑战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完善以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评价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探索在线教学的评价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从而构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和国家整体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教育评价的核心理念变为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多元参与,即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结果导向,关心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并且以此为依据反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从中受益,强调多元参与,吸引各个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尤其是作为核心群体的学生,要充分發挥其作用。与此同时,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教学评估、教学督导工作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

六、应对挑战要跳出在线教学发展误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成长成才除了教师教书育人、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之外,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学生社会发展性素养,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团队精神、健全人格等,基本还是要在现实中通过校园教育、学生群体式学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来逐步养成。

在线教育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实现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教学不等同于学校教育,在线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所以我们要避免概念炒作带来的片面夸大,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在线教学环境、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之上。

迎接科技教育融合新时代

大数据(BD)、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活动的动态监测和预测,促进教学决策科学化、教学管理精细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支持课程学习环境创设、技能实训、语言学习、作业设计与批改;深化概念理解,建构新的构思和创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教师、教研员、校长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保持敏锐目光,密切跟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趋势;结合校情以及课程规律与特点,开展多样化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保持理性态度,严谨求实,警惕陷入“纯技术化”误区;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包括信息索养、知识融合能力、学科交叉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凸显教师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智慧,涵养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学生综合素质。

在线教育已成为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有力保障,未来我们要不断以资源优化升级为契机,以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为导向,以技术与教育融合为目的,为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全面提速,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结语

身处互联网教育时代开启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的;无论如何,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学校在为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的同时,要主动适应信息科技创新带来的教育形态和就业市场的变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协同创新,相信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蓝图一定会加快实现,并为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本文根据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整理,有删节)

作者简介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丹麦奥尔堡大学荣誉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教育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融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