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能力提升研究

2020-12-14 03:47邢佟佟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共同体青年教师

摘要: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促使教师教育的重心应由“一次性终结学习”向“持续终身学习”转移,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个体、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与智慧共享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出发,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功效和发展状况进行剖析,分析其构建中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以探讨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功能途径,希望对未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同时也盼为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字: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能力提升

引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行传承和延续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对教育的传承优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质量是教育界和全社会关注的永恒主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的急速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国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今天,更是向教师提出了各种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起,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学生年龄近、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影响大等特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示范与引导作用。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的过程”、“學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根据这一观念,有关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全新学习组织形式得以成立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受到关注。当今学习型社会也要求教师发展的重心应由“一次性终结学习”向“持续终身学习”转移,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专业合作与智慧共享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促进教师群体整体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高校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需要学习共同体模式

目前教师教育系统高度倚重以理论学习为主的短期离岗培训,虽然起到一定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无法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支持。主要表现有:通过促进课堂实践的改革效果不明显;一次性的培训,过分倚重培训后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运用能力;主要靠政策性手段敦促,难以调动教师积极性;欠缺力度的评价和监控系统等等。近年来教师校本研修被大力推广,主要解决的是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改进的平衡问题。但目前也遇到了些许问题,如教师研究能力、时间有限,许多研修活动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教师接受不到方法指导,骨干教师带动有限等,使得校本研修对其核心精神的体现不能彻底达到预期目的。

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下,协作学习是提升个体社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行之有效的提升路径。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新增青年教师队伍,在如何全面提升和发展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迫切追寻突破点。学习共同体成为了教师发展路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热点。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出发,探究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未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都具有较大的社会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尝试战略转变,进一步突破高校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是高校教师发展的要求所在。近年来,教育部一再重申要加强培养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及工作水平,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为了当今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概况

教师学习共同体实际是一个学习组织,这个学习组织通过向教师提供一个寻求帮助、建立关系和信任,同时获得个人专业发展支持的场所,最终达到消除教师孤独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支持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从而真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在实践运用方面,教师学习共同体形式多样。如常见的以教师合作为核心的教师相互学习的方式,如合作备课、课堂观摩以及课例研究等;也有教师之间的基于备课而开展的“共同研课模式”,基于课题合作的“课题教研模式”,校内教师间的“校本教研模式”,校际间“区域性教师协作模式”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用成为一个主流趋势,如教师博客群、教师研修网和知识讨论论坛等网络教师学习平台。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当今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实践证明学习共同体不仅能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个人的教学学术发展,而且能提升组织凝聚力,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准确把握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功能与运行模式,利用创新型学习模式的试验研究,通过个案的学习共同体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职业价值观的充分展示,陶冶青年教师的职业情操,丰富其职业内涵,实现社会优质资源面向高校的共享共用,最终提升青年教师师德素养,这不仅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三、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现存在问题及对策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在不断探索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并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不免有些许阻碍,制约着其发挥最大的功效。归纳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以学生为本”体现不足。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我国学校教育一直秉承的宗旨。但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群体本身,基本忽略了学生的融入。虽然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群体自身的实践和理论能力,但是教学最终面向的仍然是学生群体。

第二,教师合作意识的有待提升。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除了强调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外,还要对过程加以关注,特别是教师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在多数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共同体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意识并没有达到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要求。强调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的关注度,主要是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不高提出新的要求。

第三,参与者有局限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应该尽量广泛,这样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的信息量更大,讨论的问题能得到更广泛的意见。多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专家,并且基本是同一层次的学校,参与者限制了共同体讨论内容和问题的发散性以及延伸性。进一步扩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范围是提高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效率的关键。

针对构建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高校领导要提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支持性条件。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发挥引导和榜样作用,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创造平等、多样的学习机会;适度的赋权于教师,使教师能够适度减缓行政管理方面的束缚,充分发挥学习者角色;再次,领导要注重培养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领导者,帮助成员教师共同学习。

第二,教师个体要提升构建学习共同体所需的各方面能力。教师作为主体,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应该从提高自身所需的能力出发,培养共同愿景、强调合作与交流、养成授权意识和承担授权能力,才能在学习体中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自身经验,充分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效能。

第三,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合作型教师文化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的变革和发展。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通过消除教师自身的保守意识、开展教师合作技能的培训、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团队活动等方式,来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所需的合作型教师文化旗帜,打造出适合教师学习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合作型教师文化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越英.打造学习共同体,促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3).

[2]顾小清.构建网上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J].教育技术,2008(1).

[3]时长江,陈仁涛,罗许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李冰.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校本培训方式初探[J].教师管理,2008(3).

作者简介:邢佟佟(1988-11),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学历,河南城建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共同体青年教师
爱的共同体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青年教师“赴考”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