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唯然
沈颖芝从小就被父母培养成了一个自律的人。晚上十点半之前睡觉,早上六点起床去跑步,这一习惯,她坚持了许多年。在校期间,沈颖芝的格言是《士兵突击》里的名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她深知自己虽不是最有天赋的那一个,但却一定能脚踏实地,坚韧专注。
从最初的专科毕业,成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到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去常州国际学校任教,沈颖芝孜孜不倦,努力成长。成为对外汉语老师以后,她并未满足,继续深造,先后拿到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国际教育和英国巴斯大学国际教育双料硕士学位,并成为了国际学校四年级中文读写工作坊实验项目领头教师。一路走来, 沈颖芝的每一步都迈得踏实而坚定。
一枚外汉教师的日常
沈颖芝所在的国际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小班开始一直到高三的K12完全学校。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是培养21世纪的学习者,包括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尊重多元的文化;要有自我设计规划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要求学生如此,老师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以上几点。因此,学校要求老师每一年都要有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为了帮助大家稳步成长,学校每一年都会为老师提供专项发展基金,供老师学习提升。沈颖芝说自己之所以选择来国际学校当对外汉语老师,正是因为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与她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信条不谋而合。
作为读写项目的领头教师,沈颖芝每天要上五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课程。水平最好的孩子是四年级的实验班,中文水平跟国内三年级左右的孩子水平相当。而最差的班级则是汉语零基础,孩子只能听、说基础单句。国际学校实行小班教学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不会超过20人。教室里给老师配了多媒体设备,孩子们也人手一台iPad。每个教室除了有班级图书室之外,还有很多功能区——授课区、讨论区、阅读区、活动区和休息区……细致的分区可以给孩子在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索提供更充分的条件:在图书室可以查阅资料;在讨论区可以跟老师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在活动区可以动手做海报或者搭建模型……在这里,沈颖芝是一个引导者,时而跟学生一起搭建框架;时而向学生提问,引发其思考;时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因为教学与沟通工作会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沈颖芝每天待在学校的时间都要接近12个小时。很忙,很累,但是她知道,她跟学生一直都在共同成长。
我的读写课这样上
在沈颖芝看来,读写课堂要交给学生的,更多不是具体的课文内容,而是技巧:一是对文本本身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三是训练学生的沟通技巧。幸运的是,国际学校采用的课标体系除了有先进的理念做大方向的指导以外,还有若干的细则能让一线教师的操作落地。
课上,沈颖芝一般会花10分钟左右向孩子们介绍本课的重点技能,以及该如何在阅读中去实际运用。剩下的时间会留给孩子们自由阅读,将刚才学到的技巧运用到阅读中去。当孩子们自由阅读,沈颖芝便会在教室里不停地巡视,了解每个人的阅读情况和学习需求。有时,她会走到某个学生身边一对一地跟孩子小声讨论;有时,她发现好几个学生都碰到了类似的问题和困难,她便会带他们去讨论区,一起解决问题。
除了常规的读写课以外,为了让孩子养成更好的深度阅读并思考的习惯,沈颖芝每一年还要带2~3个课外活动组。负责带课外活动组的老师权限比较大,可以自行决定活动的方向、主题和形式。因为主要教授读写课程,沈颖芝联合学校图书馆的负责人,一起组织学生开展叫Book Week的阅读活动。在这一周之内,每天有形式各异的阅读活动:比如有一天,他们会搞睡衣阅读日。在这一天里,平时穿校服的学生被允许穿便服甚至睡衣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躺着、趴着、坐着、站着……自由阅读;又比如,另一天,他们会有角色秀,孩子可以选择最近最喜欢的一个小说角色,打扮成角色的样子,一组一组地出来游行;还有“阅读大作战”,大家分头去读不同文体的书,再动手设计一套创意性题目,比如“这本书里描写的城堡,你觉得它是设计成什么樣的?”;以及邀请美国著名的童书作家来学校做工作坊和孩子们交流……
阅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孩子们时常会带给沈颖芝惊喜。有一次,她让二年级的孩子读绘本分享读后感,一个小姑娘突然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觉得在活着的时候,多做开心的有意义的事情很重要。不在乎活了多长时间,而是在乎活得是不是够精彩。”这么成熟的生命观从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嘴里说出来,震惊了沈颖芝。也让她更加坚信,教学相长。
采访接近尾声,沈颖芝说:“下一个阶段,我会将重点放在将国内的很多教育教学理念与国际学校做融合这方面。以前可能更多的是国内的学校向欧美学习,但是其实现在国内也有大量值得借鉴学习的东西了。”无论何时,沈颖芝从未停止过探索与成长的脚步,就像她对学生的要求一样,她始终如此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