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当前,地方高校在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期培养出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能扎根基层,能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但是,地方高校没有构建有效的督导机制,导致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然停留在低层次、表面化,无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文章以通化市“五转”工程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例,全面探讨了构建有效的督导机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开展,各省、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振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在此形势下,地方高校也应发挥知识、人才、区域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为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应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教育督导机制、通化市“五转”工程概况
(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吉林省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将乡村振兴做好、做实,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督导机制概况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督导机制,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这是国家层面关于督政的最新规定。西方国家对教育督导机制的构建研究比较早,英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早在20世纪就已建立了专门的教育督导机构。
(三)通化市“五转”工程概况
进入新时代,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市场主体少、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8年年初,通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大力实施“五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和包含48条具体措施的《 实施细则 》,积极推动“创生个”“个变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经过3年努力,市场主体总量和实力大幅提升,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的良好局面,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为新时代通化市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筑牢坚实基础。计划到2020年年底,通化市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万户,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达到95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60%。
这是通化市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的战略规划,此项规划的实施,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也需要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意义
(一)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地方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培养和引进。以通化市为例,通化市作为东北边疆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医药、食品、旅游三大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实长吉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但是,通化市产业升级转型、企业转型发展、完善内部管理等方面由于人才缺乏始终处于瓶颈期。在此形势下,地方高校为地方培养和输送大量高水平應用型人才责无旁贷。
(二)适应吉林省省属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转型发展是吉林省省属高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就意味着高校转型的失败,因此,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职能的实现,也是高校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转型要如何转、高校转型如何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如何评价转型效果,则需要高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督导机制来督促、评价和分析。
(三)是高校履行职能的责任所在
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地方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政府、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显得更加重要,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已经在探索利用和转化现有科研成果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这两项职能发挥效果的好坏,关键还要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效果。地方高校应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职能,这样才能保障科学研究有的放矢、真正实现服务社会。
三、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督导机制建立的几点建议
(一)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促进乡村资源的整合开发
通化市的乡村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只有进行科学的开发,才能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现状是,乡村、乡镇极度缺乏人才,引进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不能满足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因此,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一批能扎根乡村,用得住、留得下的人才,对乡村资源的科学开发尤为重要。
(二)以应用型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模式的创新,避免“千村一面”和重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乡村发展潜力无限,但是,受观念、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匮乏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目前乡村振兴的途径、方法不多,多数仅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农副产品的销售等。如果不进行振兴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就会出现“千村一面”、重复建设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恶意竞争等扰乱市场的不良行为,必然会使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不了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入新鲜血液,还会促进各地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业态模式的创新。
(三)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是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省属高校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近几年高校一直在努力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探索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陌生”是因为没有一个可复制的成功的道路供高校采用,高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原有的教育督导机制已不适合考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效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
改革与创新是为事业顺利开展服务的,教育督导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样是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是在形式上、考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它的根本任务与职能并未发生变化。省属高校要转型发展,其教育督导机制更要体现教育督导的三大任务,即督政、督教、督学。其中,督政是看学校的领导及其管理、学校资源的分配与发展规划是否与国家教育方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督教是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督导;督学是把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作为督导的重点。通过督学还可了解教材、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编订情况,以确定它们的科学性以及是否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通过校政、校企合作等模式,建立政企深度参与的教育督导评价机制
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保障。地方政府在净化高校办学环境、行政事务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可以为高校顺利转型提供支持;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项目开发、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但是,应该看到,目前的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多属于低层次、表面化,深度的沟通与共赢式的长期合作模式并未建立。因此,只有构建校政、校企人才培养互评的有效模式,才能真正促进高校转型、促进高校建立有效的教育督導机制、促进高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通化市“五转”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地方高校提供大量优质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这既为地方高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沃土,同时也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可验证的机遇。因此,地方高校要抓住机遇,全面审视自身优势,克服短板,建立有效、可控、可衡量的教育督导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转型发展和自身职能的实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督导机制研究——基于通化市‘五转工程”(编号:DD1924);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4-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品飞.“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机遇与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62-69+232.
[2]王婧美,何迪,于明君.吉林省通化县专业人才队伍调研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9(14):14-15.
(作者单位 通化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