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0-12-14 04:23吴铭王多慈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吴铭 王多慈

摘 要: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究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其对影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大学生逐年增长,在校女大学生人数也有大幅度增加,特别在一些文科院系或者文科专业,女大学生人数超过在校生的半数以上。由于女大学生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催生了关于女性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些特殊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制约着女性政治思想素质方面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因而,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质,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样的教育也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而从女性主义这一视角无疑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内涵。

一、女性主义内涵和借鉴

(一)女性主义内涵

女性主义起源于欧洲妇女解放运动,即反对歧视女性,使女性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两性权利完全平等的女权革命家的一项社会目标或社会运动。女性主义在中国是个外来词汇,对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对其主要作用和理念都持一致的观点,即妇女能顶半边天。由于高校育人工作是关系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重要实践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中央也是极为重视,并多次发文强调。对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基本素质中性别和行为要与思想、文化、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谐。

(二)女性主义视角的借鉴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他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价值体现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环节。

女性主义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20世纪的女权运动,促进了世界各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强调了女性能顶半边天的作用,因而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女性主义倡导女性要从潜意识中对男性服从、轻信的状态下挣脱出来,充分认识自身的潜力以及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女大学生作为一代知识女性更要自觉警醒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要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性精神,克服自身的盲从性和依赖性,勇于接受挑战,勇于承担责任,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女性主义重塑女性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对人格的重塑。大学生在社会化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和社会生活的锤炼,把自己塑造成人格健全,各方面比较优秀的社会人。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健全的人格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和欣赏。女大学生要努力冲破压抑和束缚女性性别发展潜力的禁锢,要肯定自我、热爱自我、充实自我,要最大限度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女性主义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体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明,实现认同个体的自我价值是最高实现形式,女性在长久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认为女性依附于男性,在思维、心理、能力方面都不如男性,女性只能拥有顺从、被动、柔弱的女性气质。因而,思想政治的目的就是要最大化改变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女性主义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男性与女性有着同等的创造力,没有其他方面的差异。人的资源禀赋是有差异的,但不是判断男性和女性好坏的标准。女性要从这种潜意识约束中解脱出来,促进个体价值的自我认同。

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当代女大学生受传统习俗、社会坏境及教育无性别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全面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远没有上升为自觉行动。虽然多数女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退缩和逃避。因而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比男性更多的外在不利因素。

(一)高校的“无性别”德育模式忽略对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关注

性别教育是基于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教育模式。大学是学生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其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正确的性别意识教育。据“面向21世纪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不完全统计,8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应开设有关的社会性别的课程认为应该在高校开设性别教育。这说明大学生愿意接受正确的性别教育。国家也意识到性别教育的重要性。2006年将性别教育纳入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渠道。女性学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招生目录。它在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社会交往和溝通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传统教育对女性独立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性别观念仍然在高校里有很大的市场,部分领导和教师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仍然存在着尖锐的、尚未解决的男女不平等问题。认为高校内部存在的男女不平等主要是社会因素或女性自身的因素造成的,要通过社会变革或女性自身的努力加以解决,高校无能为力。这些观念的存在,不利于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群体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三)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影响

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她在《第二性》中宣扬了男女平等、女人要独立,避免成为他者的理想。自从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这个论断,世界各国也逐渐重视妇女在国家和家庭中的作用,并在法律上规定定了妇女的地位。但是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女性的认识或多或少还保持着以往固有的认识。即女性的社会角色相较于男性被定义为软弱的、依赖性强的、属于从属地位的他者形象。因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大学生,也会逐渐丧失自强,独立,进而丧失追求更高目标的勇气。将社会认同内化于自身发展,热衷于贤妻良母的角色,与男性相比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不利因素,克服传统教育的不足,利用女性主义视角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探究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明确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开设女性课程,培养女性的主导意识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通过课程教育来实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注重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和选择,课堂上的教育也往往最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方面的展示。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开设更多关于女性思想政治培养的课程。注重对女大学生坚强的性格和发展的眼光,以及知识构成方面的培养。促进女性政治意识的养成,帮助女性建立竞争和创新意识,积极实现人生价值。

(二)要积极开展性别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精神

性别教育是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要通过性别教育,为当代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性别视角,使她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正确地认识女性的社会地位、作用和价值,帮助她们树立性别自豪感,增强主体意识和自信心,自觉地进行人生定位和自我设计。性别教育最终要落脚在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独立精神上[6]。独立精神是女性健康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女大学生唯有独立,才能承认自我价值,并为实现自我价值树立理想;唯有自信,才能敢于竞争,不懈奋斗;唯有自立,才能克服依赖心理,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唯有自强,才能奋发有为,将理想变为现实。

(三)构建和谐校园管理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是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关系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高校女大学生管理过程中,通过借鉴从女权主义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想,进一步关心女大学生的成人成材。首先高校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学校可设立投诉委员会,以方便女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能有合理的地方投诉。其次要加强学工队伍的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的培养,学工队伍是主力军,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在高校学生会组织中加大女大学生的入会比例,在日常学习管理中加大其培养。女学生干部在女生中会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她们更容易走进女生的心灵,从而更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女性的视角下叙述高校在女大学生成人成材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并且,在以往女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弊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发挥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借助女性主义教育观念,展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新模式的探讨,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质的完善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卫华.张霞当代女人学生思想特點与思想政治二作研究[J].中华女子学报,2005(4).

[3] 瓦尔特.范.洛索姆.朱刘华译,波伏娃与萨特[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4] 项晓敏.论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5] 奚晓露.女性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

[6] 朱小桃.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波伏娃女性主义视域下当代女大学生成长路径的研究(YJZ-2017-12)。

作者简介:吴铭(1973- ),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