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分数”“重成绩”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语文,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生活情感经历相对较少,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而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推行的成果斐然,但不排除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与分数,忽视了语文德育的目标。语文教师应以人文素养教育与情感教育来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更深一步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提升自身道德素养,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起到模范与表率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前提,便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试想一位教师如果素质低下、没有道德涵养,如何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一言一行均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自己,依照《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待人处事,在课上用语规范、文明,课下严于律己、诚恳待人、乐于助人、任劳任怨,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每一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向四有教师靠拢,人人争做四有教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此外,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课堂“存在感”,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一个微笑和肯定,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用鼓励的言语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要散发教师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输出正能量。
二、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元素,潜移默化渗透德育
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年龄偏小,因此可塑性也相对较高。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文本进行研读和深度把握,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文章的内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
以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激发学生对童话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命运,感受文本中所具有的情感内涵。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默读,快速解决生字词问题,之后让学生尝试概括文章。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概括,也是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的一种方式。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无依,在下雪天依旧卖火柴,擦燃了幾次火柴后,最后在幸福的幻觉里冻死了。学生通过初步概括课文,可以对小女孩的命运进行一定的把握,感受其命运的悲惨,对小女孩的身世产生怜悯之情。其次,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出答案。最后,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讲一讲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看法。比如,有的学生表示:“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最后还被冻死了。”有的学生认为:“从这个故事里,我得到的道理是要珍惜当下的生活。我们现在很幸福,比这个小女孩幸福多了,我们要珍惜时光,过好每一天。”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女孩没有亲人很可怜,我们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一定要孝顺家长、尊敬长辈。”……教师通过这样的阅读课堂,对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产生了幸福感,使其懂得了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利用情感进行渲染,在语文课堂贯穿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人文性,是“饱含情感”的学科。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情感性,缺乏情感教育,导致学生大多死记硬背,无法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更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在情感教育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希望能够突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想开展好语文情感教育,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首先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解和把握,并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对文本进行分析,产生情感,然后以自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以此进行情感教育,达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例如,《父爱之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和他父亲之间的故事,突出了父爱的伟大之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意。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旨进行把握,然后让学生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为了进行情感渲染,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用这首歌来渲染本节课的氛围;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继续带领学生从文章中找寻能够凸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深入文章字里行间,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新旧知识,如结合小学中低年级时学到的《游子吟》《慈母情深》,带领学生来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写一篇关于本课阅读的读后感,写一写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透过文本感受到文本背后的情感,培养情感思维,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与阅读感受;让学生在情感中受到感染,慢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四、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将生活元素与阅读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同样有着启迪价值。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要集中在语文课堂学习,课堂是其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仅靠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此时,教师便可以組织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元素相联系,这既可以回归生活,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小兴安岭的美丽之处进行了介绍,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变化进行了讲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观和富饶的物产,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及家国情怀。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经历有限,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文本中那种对祖国的饱满热情。此时,教师便可以将文本迁移,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组织一次研学行动,让学生到本地的大自然环境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学生对长期生活的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时,教师讲一讲本地区的丰富物产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学生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家乡归属感和浓浓的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饱满情感,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上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联系个人的经历来分析文本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培育学生爱国之情。教师如此进行德育教育,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进行德育前,教师必须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为学生起到榜样模范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借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利用情感教育来渗透价值观念;开辟语文第二课堂,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存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非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找到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些疏漏之处,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加以斧正。
【参考文献】
关金屏.如何强化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83-184.
宫存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