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分领域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其中“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正是其中的板块重点。
但,2020年这个承上启下之年,却着实让中国企业有点儿尴尬。
疫情再次抬头,出口贸易陷入“寒冬”;中美关系即使在美国有了“新总统”后依然不见明朗;“内循环”战略的正式提出……中国实体企业在“出海”这件事上陷入新的沉思。
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一道必选题目:再来谈国际市场,你怕了么?
而11月15日,似乎又给中国企业的国际贸易之路,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没错,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李克强总理直言:“RCEP经过8年谈判得以签署,让人们在阴霾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但,猜不透的国际环境和全球产业线面临大考期,中国企业家们的国际贸易信心又有多少?
国际环境,其实脉络已经清晰
“综合看当前的国际大环境,回归实业是必然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兼协会国际经贸摩擦预防及应对工作委员会主任尤灿,在回答《中外管理》专访时如是说。在他看来,即使有诸多变局,企业还是应该回归实业,抓住国际市场的机会。
看似因疫情的全球泛滥,2020年的国际贸易大门被封锁了,很多中小企业要扛不住压力“死”掉了,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尤灿解释道:“企业的注销和破产不代表企业死亡,企业家的消灭才是!因为1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做10个企业,只要他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企业家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前沿的力量。”
因此,不能把个别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用“外部大环境不好”的标签来掩饰。尤灿表示,通过比较和研究具体的地方政策就会发现,今天的中国,不管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还是自贸区,其招商政策、贸易便利化政策等与疫情之前基本相同。可见各地政府在鼓励经济发展的方面已经“卯足了劲儿”。
“这意味着,对企业家来讲,真正核心的是他创造价值的能力,只要这种能力不受影响,这种心态不受影响,他就依然具備改变自己,改变企业和社会的力量。至于疫情期间那些消亡的企业,其实经营管理问题早就存在,只是疫情撕下了它们最后那张遮羞布。”
在尤灿看来,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十四五”时期的新机遇等,恰好是企业洗牌的一个好机会,也是社会财富重新调整的一个过程。
而了解了外部环境的本质后,再来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机会。
“只要人类还有交换的需求,对外贸易和投资都不会少。贸易是一切东西的基础,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尤灿解释道,美国在某些领域,以及对某些企业的所谓制裁,永远不会影响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向。只要中国还能持续保持世界工厂的位置,只要中国还能从亚非拉地区或者其他地区吸收原材料,并且通过自己的工人和生产转化变成某种产品,只要国际上还需求中国制造的产品,这个全球链条就不会断,也绝对不会被打破。
“中国是世界工厂,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全世界需要中国的产品。通俗点说就是订单驱动,这是一个铁的道理。”尤灿总结说。
但,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如上述,十四五规划期间,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机会是绝对存在的。但,针对不同的企业,机会却并不平等。
首先,那些以前靠着欧美或国际贸易中某个“海外大主顾”活得很洋气、很“滋润”的企业,为何在2020年活得不那么“光鲜”了?本质原因就是“今天的失败就是昨天的成功——因为你躺在功劳簿上。”
尤灿举例,过去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客户是非常优质的。与他们做生意,产品品质要求高,需求量大,但资金、合同等风险极低,付款快,从而刺激产生了一大批依靠美国市场的中国工厂和贸易公司。
当美国市场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巨大波动后,势必影响到依靠该市场的产业和企业。而国家提出“双循环”,关注“内循环”市场也正有此意,防止过度依赖海外某一家客户。
所以,越是风雨摇摆,越要拥抱开放。“这个时候请广大企业放宽心,对外贸易和投资,不是没机会,是有很多机会,不过是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世界市场重新洗牌的时候。”
尤灿解释,外部环境的巨大波动,肯定会导致很多行业和企业与原来的“金主爸爸”关系不稳固了,但经济规律会刺激产业链条做出回应。上帝关闭一扇门,也一定会打开多扇窗。新一轮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机会来临,市场又再度开放了竞争的机会,既然地球村有贸易需求,那为什么不能有“中国商户们”的机会?
所以说,中国的企业家们无需担心国际环境的变化,真正缺乏的绝对不是外部的机会,而是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专业技能。
这一点,全球饮用吸管行业领导者、“双童吸管”创始人楼仲平也深有体会。在近日与《中外管理》的分享中,楼仲平提道,原本投资一个多亿的新厂房正好在2020年春节后投产。但从三月份开始,欧美、日本市场的订单逐渐归零,企业面临停工停产风险。这时候双童开启了自救计划,转而专注国内市场,半年内,内外贸易占比呈现逆转。
终于从九月份开始,欧美区域订单急速回弹,部分产品的订单甚至爆棚,但“双童”没有放弃任何国内市场的订单。楼仲平道出原因:“我们深知贸易格局已经发生彻底改变,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高质量发展后,市场培育的优势和条件更加凸显,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回旋空间也更大;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下,国内大循环日益强劲,此消彼长下,反思过往,避免惯性,要坚定地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楼仲平的一番话,恰恰道出了一位“隐形冠军企业”在面临疫情、双循环政策、国际贸易和投资新机会下的企业应变思路。值得中国企业家们借鉴。
尤灿也补充道: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会出现很多过去无法发现的机会,当然也伴随着危险。而关注到这些机会并发现这些危险,需要企业家具备更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更精准的判断能力和更强的执行能力。
“我们拉长时间线,从远距离才能发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巨大规模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摆在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面前的路径其实一直都是明确的,就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从这个角度看,激烈的国际竞争反而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的优化,防止出现大量生产价廉质低产品的内卷化操作。
中小企业:“一带一路跨不过中东,到不了非洲”
《建议》在“对外开放”部分,对“十四五”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政府已经把“一带一路”的政策明确阐述,并且方向也很明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需求旺盛,文化阻力相对较小。既然如此,何不去“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创造自己的价值?
更进一步讲,在全球疫情面前,中国成功交出高分答卷,回应了以欧美代表的国际社会对产业结构担忧的“噪音”。即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合作伙伴从欧美市场的“TOM大叔”变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东、东亚兄弟,只要中国企业所能给予世界的需求满足,这个世界工厂地位就无法被替代。
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优势就在于“船小好调头”,更加灵活。既然企业是订单为驱动的,如果中小企业能更懂客户,也愿意花更多时间走入客户了解客户,会更快融入新的贸易朋友圈。
机会面前,尤灿建议中国中小企业:
首先,一定要明白自身产业优势在哪儿?“中国的产业优势不是芯片,而是基础制造业,也许中国企业可能不擅长从0-1的创新,但我们擅长从1到正无穷的创造。”
其次,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实还是自己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打出的旗帜是品质和创新,而不是拼多多和淘宝那种拼价格的思路。
最后,在文化交流上要牢记,“一带一路”跨不过中东,到不了非洲”。中东的宗教文化,不是他国轻易能融入的,而非洲目前尚不具备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程度。“出海的企业,必须得了解这个世界,至少得了解你主要的市场。”尤灿说道。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