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石建威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陕西应积极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产业创新能力、完善产业人才体系、优化产业布局,以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全新经济产业集群,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方向。[1]因此,研究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对于陕西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环境
近年来,陕西积极抢抓各项发展机遇,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等国家政策,制定《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目前陕西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发展规模偏小,创新能力有限,金融支持不完善,产业布局不均衡等问题都一定程度的阻碍了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发展基础
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连年稳步提升,2018年达到最高值10.8%。2019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55.63亿元,全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766.6亿元,比2018年增长8.1%。虽然陕西省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贡献明显,但仍存在多数战略新兴产业处于培育和发展期,辐射引领能力较弱等问题。
3、产业经营
2018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方向都有飞速的进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提升17.8%、7.1%、11.1%和4.1%。2019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分别是492.4亿元、752.9亿元、413.3亿元、406.1亿元、403.2亿元、57.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0.2%、12.6%、5.7%、11.4%、3.9%和6.3%,全省只有新能源产业增加值241.5亿元,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综上知,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方向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各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
4、产业集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度最高,生物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在西安、宝鸡,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在西安、榆林,新材料产业集中在宝鸡、渭南、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西安。即使陕西战略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但仍存在多数战略新兴产业本地产业链不完整,综合实力全国排位较后等一些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产业布局
陕西省关中地区形成了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规上总产值占全省的73.4%。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规上总产值占全省的16.8%。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于陕北地区,规上总产值占全省的9.8%。从整体看,陕西战略新兴产业虽已遍布全省,但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陕南陕北只是辅助,产业布局还不够成熟,各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总产值占比差异较大。
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1、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政府需做出正确的方向引导,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资、财税、人才等政策方面充分保证其灵活性。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畅通和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2、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集中科研优势力量,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关键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着力提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打通基础研究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堵点,进一步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3、深化产业创新能力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积极搭建各种信息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引导高新技术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应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聚焦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陕西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加大对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优势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与创新突破。
4、完善产业人才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从培育和引进两方面完善人才体系。一方面,着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或定向培养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现有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骨干企业,向国内外积极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4]
5、优化产业布局
陕西省应综合考虑各区域的资源、区位优、产业、人才和科技等优势,综合利用各类资源,选择在本区域有基础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细分产业进行优先发展。依托创新驱动试验区,围绕高新园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双创”示范基地等产业平台,集聚要素资源,重点打造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集聚程度高、市场容量大、集成创新活力足、创新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切实加大产业链招商和配套力度,培育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5]
结 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点,市场前景广阔。陕西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打造新经济增长点,扎实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彦,刘冬,康娜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6,(34):1-2.
[2]王宏起,杨仲基,武建龙,李玥.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2).
[3]邵云飞,穆荣平,李刚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2.28.
[4]梁威,廖进球.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J].江西财经大學学报,2015(3).
[5]龙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综述与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
作者简介
高 敏 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石建威 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