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嫁了一个共产党人》于1998年问世,是菲利普·罗斯的第23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美国麦卡锡白色恐怖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大时代中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一生。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所遭受的背叛进行分析,使人们反思美国现代史上那些黑暗时代的成因以及面对邪恶势力的挤压,人性的惨烈扭曲。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我嫁了一个共产党人》 背叛 迷失
一.引言
菲利普·罗斯是一位出色的犹太裔作家,他一直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是美国文学界普遍认可的“活着的文学神话”。1998年,年近65岁的罗斯又出版了一部新著《我嫁了一个共产党人》,它与《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并称为“美国三部曲”。从题目上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是“三部曲”中政治意味最为浓厚,政治内容最为强烈的,讲述了在美国麦卡锡白色恐怖横行的历史背景下,一位穷苦出身的美国犹太人传奇却又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主人公们要么被他人背叛,要么在进行自我背叛,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在背叛的过程中摧毁了为自己编织的美国梦。
二.背叛主题解析
在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大部分的作品中,背叛和叛逆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也是犹太文化中的传统母题。分裂的社会制度、混乱的价值观念使人性变得扭曲丑陋,人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地背叛自己的亲人、家庭,甚至是自己的身份、种族和文化,只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实现所谓的“美国梦”,而那些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则享受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致人死地的快感。
罗斯在1998年出版的《我嫁了一个共产党人》便把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从题目上看,人们也许会联想到充满恐怖疑云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时,美国掀起了反共热潮,背叛和报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它干扰了国家政治,扰乱了社会秩序,伤害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在小说中,罗斯借主人公之一的莫里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背叛观:“背叛是生活里无法逃脱的一部分---谁不背叛?”[1]“生活在一个背叛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背叛的实施者,也都是背叛的受害者,进而使得“每个灵魂都成为制造背叛的工厂”。[2]这部小说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由两个人物---内森·祖克曼以及他的中学英语老师莫里·林古尔德,以七天六夜的交叉回忆形式展开的,他们回忆的中心人物便是莫里的弟弟---艾拉·林古尔德。小说以背叛为主题,将所有情节串联起来,不但揭示了民族成员间的复杂关系,而且反映了民族成员自身、群体间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以此显现了当代美国犹太人为了融入主流文化而不择手段,最后却在寻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无法挽回的悲惨境地。
1.理性的背离
艾拉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一直处于彻头彻尾的盲从状态,他的“灵魂与心都隶属共产党”。[3]208对于艾拉而言,任何来自于党的声音都是圣旨,那仿佛就是上帝的箴言,無论好坏、对错,他都会坚决拥护。在党的面前,艾拉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和战斗力,“甘愿在智力上贬低自己”,“面对党的一切,他只会点头称是”。[3]208如果艾拉没有背叛他的理性,能够头脑清醒地思考的话,他便不会成为一个盲目的共产主义者,最后落得被共产主义抛弃的悲惨境遇。
在处理婚姻问题上,艾拉仍然是非理性的,他“面对感情问题时简直毫无洞察力可言”。[3]104在脱衣舞女唐娜·琼斯面前,艾拉身上“不顾一切,孤注一掷的那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3]100他开始筹划与唐娜结婚,并与之回到其家乡经营糖果生意。要不是人生导师奥戴及时劝阻,艾拉便会在遇到伊芙之前走进围城。离开唐娜后,非理性的艾拉便“准备好要迎接他的下一个错误”---卷入伊芙的世界。[3]90婚后的艾拉与伊芙一度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在伊芙与第二任丈夫所生之女希尔菲德的催化下,这场非理性的婚姻以失败告终。接下来,盲目对待感情的艾拉继续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去处理另一件非理性的事情---与继女的闺蜜有染。但是,为伊芙的愤怒增添筹码的是艾拉与女按摩师的通奸。当一切愤恨累积到一起时,伊芙用同样的非理性行为回给艾拉致命的一击。她在政客格兰特夫妇的教唆下,以《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为篇名,发表了一篇回忆录,诬陷艾拉是苏联间谍,做出了许多有损美国民众利益的事情。在麦卡锡横行当道的白色恐怖时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置艾拉于万劫不复之深渊。
2.身份的背叛
艾拉的故事讲述起来既简单又复杂。他出生在新泽西州纽瓦克一个凄惨的犹太人家庭,在他7岁的时候,母亲便不幸离世,父亲又非常的暴力,几乎不去关心他和哥哥的死活。他只念完高中,在各地流浪之后去参军。父爱和母爱的缺失,加之周遭恃强凌弱的意大利人使艾拉意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生存下来。于是,他一生都在努力地进行自我塑造,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年轻时期的艾拉是靠卖苦力勉强维生的,他当过挖沟工人、侍者、矿工;随后在共产主义者约翰尼·奥戴的引领下,艾拉开始识字、读书、写作;为了实现建立工人阶级乌托邦的理想,他加入了共产党。正当艾拉全身心地投身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中时,他迎来了人生当中的另外一个转折点,也是致其毙命的导火索。由于艾拉的长相与林肯相似,在一次纪念林肯的活动中,他无心插柳地扮演了林肯,没想到这让他一夜成名。在此之后,艾拉来到纽约,得到了很多演出的机会,并成为了纽约当时名声大振的广播剧明星。生存环境的变化预示着更多的新的人际关系和身份体现。在这里,艾拉认识了在当时家喻户晓的女明星伊芙,很快两人便坠入爱河,并组建了家庭,这也成为了艾拉建构新身份的重要依赖。单纯的艾拉认为,他已完成了身份的完美蜕变,再也不是那个到处受人排挤的纽瓦克人,而是纽约炙手可热的大明星,著名演员的夫君。至此,艾拉已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朝思暮想的美国梦。
与艾拉相似,伊芙的人生也是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只不过她不但逾越了阶级界限,更跨越了种族界限。伊芙,一个持有极端反犹主义态度的犹太人,出生在布鲁克林的布朗斯维尔,家人们都是来自波兰的穷苦移民。然而卑微的出身并没有阻碍到伊芙想要跻身美国上流社会的勃勃野心,于是,她开始不遗余力并不择手段地将自己塑造成英裔白人新教徒的形象以掩盖犹太“污名”。为了与自己捏造的身份相符,伊芙在方方面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使其更像是上流社会的一员,她有着“所有合宜的举止,亲切的笑容,适时的自制,得体的仪态”。[3]72可是,纵使这样做也仍然没有达到伊芙对自我塑造的满意程度,因而,她做出了更加极端的举动---憎恨与犹太有关的一切。伊芙的逻辑是:“如果我恨犹太人,那么我怎么会是犹太人?你怎么可能恨你自己呢?”[3]185伊芙的种种彰显出“战后犹太人内心渴望融入美国社会。他们尝试放弃自己原有的犹太身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去与所在国家的主流社会融合,结果却迷失了自我”。[4]
3.背叛后的迷失
艾拉的理想主义是过度的,甚至是虚假的。年轻时,由于做过很多卑微的工作,这些经历使得艾拉一直为劳苦大众的福利着想,因受到苏联共产主义的忠实实践者约翰·奥戴的影响,艾拉走上了信仰共产主义的道路。在奥戴的启发和引导下,隐藏在艾拉人性深处的阶级情感被逐渐地唤醒,他立志要为出身底层的普通大众伸张正义。因此,艾拉下定决心,要坚决拥护共产主义,抓住一切机会宣扬共产主义的美好,为建立共产主义乌托邦而努力奋斗。但这些都是徒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理想也只能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罢了。身为共产党员的艾拉,他的理想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欲望诉求。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艾拉机缘巧合地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广播剧演员,当在事业上功成名就之后,他便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爱情,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之后,他迎娶了演艺界里同样声名鹊起的女演员伊芙,跻身于美国上层社会,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而婚后的艾拉更是一边享受着资产阶级生活的舒适与安逸,一边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抨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本该幸福的艾拉却在婚后陷入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中。
伊芙,一个积极主动选择改变自己身份的犹太后裔,在成功掩饰其犹太身份并跻身美国上流社会之后并没有过上她期冀的幸福生活,她一直向往的美國梦最终成了一场噩梦。在得知丈夫艾拉背叛婚姻后,愤怒的伊芙在政客的蛊惑下出版了《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回忆录,指责丈夫是一位“共产主义疯子”,这让艾拉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了报复妻子伊芙,艾拉也暗中雇佣了一名记者曝光了伊芙真正的犹太出身,让其无法再立足于娱乐圈。就在伊芙身败名裂,渐日沉沦之际,她的女儿也弃之于不顾,远赴法国去继承父亲留给她的巨额遗产。
三.结语
小说的故事关乎背叛、关乎选择、关乎复仇。通过对20世纪美国历史的娴熟掌握,罗斯描述了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也是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麦卡锡主义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深刻地揭露了麦卡锡主义越过了政治对最最普通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创伤。文本中的人物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都主动或被动地玩着背叛游戏,但最终都滑向了万劫不复的错误深渊。
参考文献
[1]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中犹太人生存状态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
[2]孟宪华.每个灵魂都是制造背叛的工厂[N].深圳晚报,2011年5月10日.
[3]菲利普·罗斯.我嫁了一个共产党人[M].李维拉译.台北: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
[4]江颖.人性自由与灵魂背叛---探讨《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中人物的悲剧命运[J].山花,2012,(1b):143-14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18DWWJ15)。
(作者介绍:杨明坤,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