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土金
荷花又叫莲花,是一种冰清玉洁之花。《诗经》中有载:“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这是一种令人仰慕的鲜花,在藤县天平镇新马村的莲塘里就有一池这样的鲜花,这花从古时的五代十国开始一直生长到现在,年年花开有色,散发着馥郁芳香,滋润在莲塘的历史岁月。
七月荷花红胜火,我们越过一弯又一弯的盘山道路,来到了这个一脉环山,三面依水的新马莲塘小村,去追寻那一朵朵开放在岁月的过往今昔中的圣洁之花,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磅礴力量。
新马村以前又叫白马村。相传,五代十国时的梁嵩是龚州(现广西平南)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善诗文,在南汉乙酉科(925年)殿试中以《荔枝诗》:
“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
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
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
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而被南汉皇帝刘恭钦点为状元,恩授翰林学士。梁嵩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体恤民情,颇有惠政。但梁嵩是个孝子,他后来奏请皇帝恩准辞官还乡,侍奉母亲。回乡时,受皇帝赐白马一匹,因“急于见亲,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在“东濠河”的地方被山洪连人带马冲入浔江淹没。梁嵩逝去后,人们经常会看到有一匹白马显灵在江边,于是便把这一片江叫作白马江,江两岸逐渐聚居形成的村落便叫作白马。解放后,为了便于区别江两岸的白马,浔江北岸称作旧白马,简称白马;浔江南岸改称为新白马,简称新马。
梁嵩死后,乡亲们感念他的孝心和仁德,在白马江边为他修建了“白马庙”祀拜他。聪敏好学而又有仁德的梁嵩或许就是白马江边生长起来的第一朵莲花,它洁白耀目,催生了莲塘村里的莲花次第开放,生长在历史岁月的浩浩长河。
随着年月的时光更替,莲塘村里的莲花依然年年次第竞放。到了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农历的四月二十八日,一声婴儿的啼哭掠过了莲塘村的上空,一个叫袁崇焕的莲塘村人出生了,而令人惊奇的是在袁崇焕出生的当天,一株鲜艳的莲花也在村中的水井里冉冉升起,从此之后,这水井便改称叫了莲花井。莲花井确实是一座奇特的井,它大约建于明朝中期,位于莲塘的旁边,倚侍着塘州的山脚,井水顺着山脚岩石的石缝汨汨渗出,清冽而甘甜。莲花井里这朵伴随着袁崇焕出生而长出来的莲花,注定了袁崇焕的一生必定是冰清玉洁的一生。果不其然,袁崇焕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了进士之后,先是授福建邵武知县,后来又弃文习武,主动请缨以一介书生带兵入关,征战蓟辽,官至兵部尚书、督师。在明朝后期金人虎视眈眈,祖国河山风雨飘摇,明朝丢城失地、损兵折将,连丧抚顺、义州8地,总兵阵亡者达14人之众的危难时刻,袁崇焕以一己之身系国家安危,个中精神真可谓气贯长虹。袁崇焕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清正廉洁的品质,俨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宝库里的精髓,如同莲塘里的那池莲花一般高洁飘香。据《邵武府志》记载:“天启初,知邵武县。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素娇捷有力,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传》中也说:“此臣作法自别,向为县令,不取一钱,天生此臣,以为社稷。”袁崇焕在他父亲死后,向皇帝请求回乡料理丧事的《三乞给假疏》中也有描述:“臣自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以负陛下。昨闻讣之日,诸臣怜臣之不能为行李,自阁、督、抚以下,俱醵金为赙。臣择而受之,束装遄归,以襄臣父大事。”待到袁崇焕死后,《明史.袁崇焕传》是这样写的:袁崇焕死,籍其家产,“家无余赀”。这就是袁崇焕,一个生于莲塘、长于莲塘,官至兵部尚书、督师的莲塘村人,他的大仁大智、大勇大廉,令世人赞叹、令世人敬仰,而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思想,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的一块瑰宝。无疑,袁崇焕就是莲塘村里盛开的一朵洁白的莲花,这朵莲花闪耀着历史的光辉,穿透了时空。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都是愈挫愈勇,不断从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全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恃阶段的艰难岁月,为了缅怀袁崇焕一心爱国、慷慨赴死的民族主义精神,激发全县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豪情壮志,一位名叫何杞的莲塘村人决心要在袁崇焕的家乡建一座袁崇焕的纪念塔,几经奔波劳碌,这座纪念塔终于1942年建成。何杞,字霭生,毕业于广东省师范大学,曾任藤县县长、藤县参议会参议长,梧州师范、梧州高中、藤县开明中学校长等职,是一位开明的进步民主人士。这座纪念塔于1958年因“大炼钢铁”需要大量的青砖建钢铁窑而被拆毁。原塔塔身上雕刻有袁崇焕的主要事迹,还镌刻着由何杞亲笔撰写缅怀袁崇焕的一副对联,联曰:
“一塔表孤忠,白马江边留胜迹;
千秋传信使,幽燕城下想英风!”
这是何杞与袁崇焕这两位莲塘村的乡亲在时隔了312年之后的一段时空对话,这副对联寄托的既是乡人们对袁崇焕的不息悼念,更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对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的一种泣血呼唤,字字皆含深情,句句尽是追思。
现在我们看到的袁崇焕纪念碑于1982年由藤县人民政府重建,纪念碑高10米,上面镌刻着“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广西著名的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莫乃群手书。莫乃群是藤县古龙镇人,对家乡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怀,在袁崇焕纪念碑重建落成后,莫乃群还作了一首《袁崇焕故里纪念碑建成以寄诗意》的诗来专门记录这件事:
“故里丰碑意倍亲,辄从爱国识忠纯。
辽东战守筹三著,天地安危系一身。
回救京师成大捷,横摧敌阵等轻尘。
河山赖有英雄气,长使风光物色新。”
或许,正是莲塘村里的荷花冰清玉洁的品质造就了袁崇焕的英雄气慨,使这种英雄气慨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长使风光物色新”。
1984年,在莫乃群的亲自推动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藤县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广西史学会等六个单位共同发起,在广西藤县还专门召开了“纪念袁崇焕诞辰四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等50多个单位的8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1篇,这是系统研究袁崇焕精神的一次空前盛会。
除了家乡人对袁崇焕的由衷敬仰,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不远万里专程来到新马莲塘村,目的就是为了追思袁崇焕如同荷花般高洁的精神品质,令狐安就是其中的一位。2006年1月11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的令狐安专程来到藤县天平新马的袁崇焕故里,瞻仰了袁崇焕故居的旧址、莲花井、莲塘池中的荷花等景物,最后来到了袁崇焕纪念碑前,他久久地凝望着这如同袁崇焕化身一般的纪念碑,情深款款地向我们讲述着袁崇焕戎马倥偬的光辉一生,并叮嘱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袁崇焕家乡的遗址、遗物,传承好袁崇焕忠贞爱国的精神,并現场挥笔即席写下了《谒袁公故里》诗一首:
金瓯难补庙堂昏,独守孤城倚栋臣。
宁远报捷才俱显,平台奏对智谋深。
蜚言成虎和悲咽,柴市磔身带忿吞。
众喙漂山多冤死,每读明史烟断魂。
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令狐安对袁崇焕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的由衷敬仰,他的这首诗以及他当时谒袁崇焕故里时的照片一直珍存在新马村的袁崇焕纪念馆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新马荷花映日红。袁崇焕仿佛就是新马莲塘村的莲池里一朵洁白的荷花,是莲塘村的山川风物造就了袁崇焕,更是莲池里不枝不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浸润养成了袁崇精神的风骨,长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飘香而悠远。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