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连
摘要 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常在春季遭遇极端天气引起小麦倒伏。本文分析了小麦倒伏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保证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关键词 冬小麦;倒伏;原因;对策;黄淮冬麦区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20-004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冬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着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利津县春季时有大风天气,容易引起小麦倒伏,阻碍小麦正常生长,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威胁。
根据发生部位,小麦倒伏一般可分为根部倒伏和茎基部倒伏。根部倒伏通常指从小麦植株的根部发生倒伏;茎基部倒伏指从小麦植株茎基部发生的倒伏。倒伏会对小麦产生机械性损伤,使小麦的水分和养分传输受阻,小麦植株相互叠压使叶片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影响有机物质的积累。同时,茎叶的损伤,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影响。小麦生长早期发生倒伏后,小麦可背地性折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但灌浆期以后倒伏的小麦背地性折起性能减弱,小麦损失较为严重。小麦倒伏多呈现点片状发生,有的地块零星分布几个倒伏点,倒伏面积不大,有的地块呈片状倒伏。有的麦田小麦倒伏方向地块之间不一致,有的地块朝一个方向倒伏,有的地块倒伏方向不一致。此外,有的地块小麦倒伏是由于小麦感染茎基腐病引起的。
对2020年鲁北部分麦田倒伏情况进行了初步抽样调查,对倒伏地块与未倒伏地块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倒伏的麦田平均穗数大于未倒伏麦田,千粒重小于未倒伏的麦田,穗粒数二者相差不大;倒伏对小麦的千粒重影响较大,减产较重。
1 小麦倒伏原因分析
春季较强的风雨天气是引起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导致小麦倒伏的还有播种、管理、病虫害等方面原因。
1.1 播种质量不高,品种选择不当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得以广泛推广,但部分麦田深耕深松频率不高,粉碎的玉米秸秆过大,土壤的保墒能力减弱,小麦播种后,没有及时镇压,小麦出苗后有的根系扎在土壤中未腐烂的秸秆上,影响小麦对水肥的吸收,导致麦苗枯黄无力。有的种植户在品种选择上对抗倒性关注度不高,选择了高秆品种或抗倒性较差的品种,高秆品种在灌浆期由于穗部重量增加,重心较高,容易倒伏[1]。
1.2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一是有的麦田播种时间过早,出现小麦徒长现象,小麦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不强。二是群体密度过大。部分种植户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用种量较大;有的种植户播种较晚,为保证全苗,小麦播种量较大,导致麦田群体数量过大,使小麦茎秆的抗倒能力减弱。三是水肥管理不当,引起小麦基部节间徒长。存在偏施追肥,少施基肥;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重施化肥,少施有机肥;施肥“一炮轰”等不合理现象,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1.3 病虫害影响
有的麦田出现小麦根、茎部病害,如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对小麦的根、茎产生伤害,小麦植株的机械支持作用减弱,抗倒伏性减弱,在遇到大风天气时,很容易倒伏,而且这种因病害倒伏的小麥更加难以补救,小麦减产较重。
2 对策
2.1 提高播种质量,选择抗倒伏品种
2.1.1 播种前对麦田精细整地。对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播种前要耕翻、深松,打破犁底层,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避免土壤松软,以利于改善麦田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麦田的保水、保肥能力。耕翻深度一般在30 cm左右,3年左右深耕1次。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在小麦播种后要适当进行田间镇压,以利于小麦根系下扎,提高播种质量。
2.1.2 选择适合当地的小麦抗倒伏品种。对小麦种子要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预防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可选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0.15%拌种,或用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2-3]。
2.1.3 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期。做到适期播种,从播种至越冬开始以0 ℃以上积温570~650 ℃为宜,播种深度一般为3~5 cm,播种过深小麦苗弱,播种过浅小麦抗倒性减弱。通过提高小麦播种质量,达到苗全、苗壮、苗齐,为小麦的抗倒性打好基础。
2.2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麦田透光透气条件
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为240万株/hm2左右;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为195万株/hm2左右。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可适当增加基本苗。
在合适的地块进行精量播种,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麦田的透光透气条件,促进小麦个体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2.3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抗倒能力
一是加强水肥管理,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增加有机肥用量,对地力条件较好的麦田,在拔节后期追施氮肥和钾肥,积极实施“氮肥后移”栽培技术,控旺促壮,降低株高,防止倒伏,避免小麦生长后期有风时浇水[4]。二是及时中耕松土,适时镇压,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一般在小麦起身期前后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镇压要在无霜天气的上午10:00以后开始。发生霜冻的麦田不要镇压,以免损伤麦苗。已拔节麦田和盐碱涝洼地麦田不要镇压,以免对小麦产生机械损伤,防止土壤板结。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可有效抑制分蘖增生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调节群体结构合理,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早春镇压要结合划锄进行,一般是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灭草的作用。拔节前对小麦进行中耕,对于旺长麦田,可促进麦苗分化,培育壮苗,减少无效分蘖,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三是对徒长麦田、群体过大麦田进行适当化控。控制旺长,促进根系下扎,缩短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降低小麦株高,提高小麦的机械支持作用,增强抗倒伏能力。一般在小麦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麦巨金等药剂,一般用450~600 mL/hm2兑水450 kg/hm2叶面喷雾。积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加强小麦中后期的田间管理,防止小麦早衰,提高小麦抗倒能力[5]。
2.4 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倒伏风险
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控、绿色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小麦三叶期和起身期及时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预防。麦蜘蛛、地下害虫的危害时期主要在返青拔节期,此期也是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的侵染扩展高峰期,要精准用药,做到绿色防控。
2.5 小麥倒伏后管理措施
对于发生倒伏的麦田,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一是不要绑、扶小麦秸秆,避免对小麦产生二次伤害。在风雨过后人工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小麦植株的压力,利用小麦的自动调节作用,帮助小麦向上生长。二是小麦倒伏后,由于麦田透风透光性能减弱,加上机械损伤,小麦容易产生病害,因而要加强病害防治工作,减轻因倒伏而产生的次生危害。三是积极进行叶面喷肥。小麦倒伏后秸秆和根系都受到了机械损伤,根系生理功能和茎秆的输送功能受到影响,小麦的水肥吸收能力减弱。因此,小麦倒伏后要积极喷施叶面肥,增强小麦的养分供应能力,尽可能地促进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质的积累,最大限度地增加小麦产量[6]。
3 参考文献
[1] 安呈峰.高产小麦发育后期基部节间和倒伏的关系[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5.
[2] 刘和平,程敦公,吴娥,等.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2):55-56.
[3] 刘先斌,张道荣,孙华卫,等.鄂北地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0(2):217-218.
[4] 武贵平.小麦倒伏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8(1):162.
[5] 李花利.小麦倒伏原因及预防调控措施浅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8,6(6):77-78.
[6] 李峰.陕州区2016年小麦倒伏原因及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8(6):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