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瑢 彭巧珍
摘要:本文介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该课程是支撑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储、管理的能力。为适应当今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更新优化。课程综合最新教学变化、要求及学生特点,构建了1+N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满足课程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素养;1+N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8-0142-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教育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6年出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进一步强调了教学能力建设,提出适应时代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全国高校都应以此为风向标,在教学内容、方法上勇于创新,勤于探索,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水平。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覆盖面广、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大、教学内容更新快等特点,我们通过多年实践,结合新冠疫情催生的线上教学最新探索,构建了1+N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1+N立体化课程体系概念
1+N立体化课程体系以打造任务驱动式教学课堂为核心,在课后巩固、课外拓展、应试辅导等多个层面同步、立体推进,教学过程中注重掌握不同类型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力求提供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资源,突破传统教学中学习场所单一、授课时间固定等诸多教学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教授、沟通以及资源共享效率,学生的学习诉求、疑问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真正践行。
2 1+N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2.1打造核心课堂
课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战场”,为在课堂授课期间让学生专注当下并最大程度地吸收教授的知识,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上课前老师把课程内容拆分成知识点,分配或由学生组队领取学习任务,学生自己或通过老师推荐的学习资源进行提前准备,准备好之后,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腾讯课堂App等)进行预讲,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内容、讲演细节的调整,通过这种形式,在有效保证课堂效果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课堂教学时,我们利用腾讯课堂App等工具,一方面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考勤情况,包括进入课堂时间,在线时间,退出时间,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同步录制教学过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课程回访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内容要根据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不断进行合理调整[1]。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体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重视[2]。
2.2巩固教学成果
无论线上直播或线下课程,布置必要作业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阶段性学习后,可采用小测试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用超星学习通等软件,对于老师可便捷实现作业发布、批改、完成情况统计及分析等功能,学生则可在线提交作业、查询成绩。
2.3 拓展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上的内容无法充分体现行业的发展状况,甚至有点落后,为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更好地与行业接轨,非常有必要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增加外部扩展的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二种方式进行内容拓展:
1)向学生推荐了大学慕课、MOOC中国、学堂在线等教学平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找到适合自己兴趣、能力的学习资源,满足他们的主动学习诉求,同时,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很好的慕课资源,推荐给学生或者在课堂上集中学习,一起拓展视野、感受行业的变化;
2)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可结合行业热点、互联网风口,利用学校现有或社会资源开设云计算、大数据、AI等选修课程。
2.4 组织应试辅导
除了学科成绩外,各类社会认证证书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时,证明自己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凭证,在做好课内知识点传授的基础上,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将外部认证考试相关的知识点也引入课程,并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等级、大数据分析师、信息系统管理师等社会认证考试,以增强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2.5搭建展示平台
在全校范围开展相关领域的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比赛内容可包含编程、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配置、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网络等主动专业领域。以比赛带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題的意识与能力。
2.6建立交流空间
通过QQ、钉钉、微信等社交工具,实现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无缝衔接,老师可以在线发布课程资料,上课通知,随时在线沟通、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学生还可利用QQ在线课堂,进行视频演示,直观进行操作类问题的演示,方便老师快速、直接定位并解决问题。
3结语
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在线授课、在线交流、在线管理正成为传统教学有力的补充,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降低了沟通交流成本。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拥抱、适应这种变化,让网络、科技要素贯穿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1+N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拓展、丰富体系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进而达到快速提升大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适应知识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实,陈蓉,施佺,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43-246.
[2] 李暾,毛晓光,陈跃新.大学计算机基础[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 彭巧珍,刘晓瑢,张丹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9):161-162.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