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0-12-14 03:43李振江
考试周刊 2020年92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文言文培养策略

摘 要: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学发展中遗留下的文化瑰宝,具有特殊的文化韵味以及传承意义。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文言文内容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普遍存在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基于这一实际学习情况,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借助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了越来越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文章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首先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一些日常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课程教学要求出发,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 引言

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文言文部分的内容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内涵,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内容都是选择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内容设计上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实际教学情况,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当前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提升学生文言文课程学习的质量。

二、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语文课本教材中所使用的文言文内容都是经过各位教育学者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下来的名篇资料,学习这些文质兼备的文章内容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语文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作为古人进行文化交流和创作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内容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信息和文化元素,充满了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但是就当前语文文言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文言文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却犹如口中的青橄榄一样,虽然口有余香但是咀嚼之苦却难以磨灭,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苦于教法和学法。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把握程度,教学为考试服务,原本富有韵味的文言文内容变成了机械化的操练和记忆,按照教学重点以及考试范围背诵记忆相关的词、句意义,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也教的吃力;第二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文言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集中讲授,然后划重点背诵记忆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引导下,學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并没有对文章中的主旨意义以及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缺乏自主思考和赏析的过程,不仅学习难度较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第三是课堂教学过程单一,缺乏知识的迁徙和灵活应用。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按照固有的教学策略和形式完成教学过程,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创新和改变,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程式化严重,只是按照课本教材以及工具书的指引照本宣科地教学,缺乏对知识灵活应用以及知识迁徙的涉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教学过程高耗低效情况普遍存在。

三、 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进行设计导学环节,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兴趣

在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导入环节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导学环节设计的简洁而富有趣味性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学习的畏难情绪,逐步转变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理解能力较差等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影响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导学环节设计打破文言文教学的瓶颈,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文言文课程内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究过程中去才能够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基于这一教学需求,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导学环节引导作用,在教学形式“新”与“活”方面做好创新工作。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可以先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名句引出作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陶渊明身上的经历,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故事导入的过程中为课程教学互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为学生理解陶渊明那种不慕权贵的精神以及对恬静淡雅生活的向往奠定思想基础。

(二)夯实字词基础,教授学习技巧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字词部分的学习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和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内容,首先就要解决字词的问题。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扫清字词的读音以及通假字的含义,尤其是通假字的读音及含义,这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一步。根据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探究学习,将文本内容中常见的诗词以及虚词的含义进行理解性记忆,学会运用所学词义解释词汇在新语篇中的意义,逐步提高词汇知识的迁徙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在语句中理解词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记忆,做到词不离句。其次,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式,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随之下降,更容易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文言文翻译小技巧有“留、删、补、换、变”等几种方式。在指导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内容时应当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基本原则。先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将文中句段进行逐句的翻译,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及注释的形式,解决难理解的词汇内容,然后在白话翻译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翻译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排序。例如,在翻译“能谤讥于市朝”一句时,就可以对照句子翻译为“能够议论我在集市上”,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为“能够在集市上议论我”。针对文中个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则可以通过意译的方式,大致揣摩出含义即可。除此之外,针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以及用词技巧也应当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地渗透,使学生点滴进步中逐步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式。例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三)注重诵读练习,培养文言文语感

朱自清曾经说过:“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语感是促进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工作之一。良好的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揣摩意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首先来说,在初学时学会默读。在默读的过程中结合工具书和课本注释,疏通大致文本含义,整体感知文章中所表达的大意,同时将默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做好标注,以便教师讲解时进行答疑解惑。然后在默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文本信息内容的理解,做好初步的断句,从而做好准确、流利的朗读准备。其次,学会朗读。朗读的过程是对默读环节学习质量的检测,根据文章大意,合理地运用声调、气息进行大声的朗读,加深对课文中心内容的准确把握程度。最后则是在吟诵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传递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实现文言文阅读学习的升华。

(四)注重知识的积累,提升应用迁徙能力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学生在不断地积累、应用和迁徙过程中逐步提升和发展的。在新课程教学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内容的设计和现代文学的结合编排也变得更加的合理和科学,这些学习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的需要背诵记忆,有的则需要熟读学习。针对需要背诵的学习内容,学生要按照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背誦学习工作,不断地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和技巧。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后小结的环节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中知识点的分类整理归纳工作,对于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内容进行整理积累,联系以往学习知识学会前后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在日常积累和应用中逐步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设计专题赏析,升华阅读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学习技能之后,教师还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升华练习,进一步丰富学生阅读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赏析文言文内容,善于发现隐藏其中的文化韵味。专题赏析学习活动可以设计在每单元的末尾,通过融合一些课内文章的形式,相互促进学习,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借景抒情专题下的阅读赏析学习活动中,就可以将课本中《三峡》课文与《与朱元思书》放在一起赏析学习,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都透漏着自己的情感在内,教师可以在学生赏析阅读时从阅读对象的中心思想、表达方法等多维度综合分析,赏析学习的过程既要参考前人的评价,同时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这样多层次、多维度的赏析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塑造良好的文化涵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 总结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师要善于从传统教学方法中总结经验,并结合初中学生实际学情和学习需要,从学生学习兴奋点出发,多元化设计教学策略,将文言文阅读教学融合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去,在循序渐进的练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庞玉莲.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文言并举”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6):54-55.

[2]孔云翠.初中古诗文教学方法之我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143.

作者简介:

李振江,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子江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文言文培养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