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揭阳夏布业发展述略(1860-1931)

2020-12-14 06:43靳炜伟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夏布揭阳汕头

靳炜伟

(韩山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潮州 521000)

夏布,是近代揭阳著名的土特产,也是揭阳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闻名于国内外市场。夏布原料多用苧麻或大麻之皮织造,可漂染为黑、白、蓝、黄等颜色,可分高、中、低等档次,呈现出通风透气和质地清凉的特征,能够供制作夏衣、蚊帐之用。由于揭阳夏布制作精良,近代潮州地区所产夏布均标以揭阳夏布的名称。关于近代揭阳夏布业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比较薄弱。因此,梳理近代揭阳夏布业的历史发展脉胳,探究揭阳夏布业曾经兴盛的成因,对深入了解揭阳夏布业的发展和对揭示近代潮汕商业网络的形成和手工业发展的兴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揭阳夏布业发展概述

揭阳夏布业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期,揭阳就已经有人使用木织机织造夏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揭阳夏布逐步出现商品化生产的现象,其主要原料是苎麻。1840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国内外商业资本不断涌入。国外市场的需求刺激着传统手工产品生产,并通过通商口岸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销售,形成了一套内联外通的商业网络。随着1860年汕头的开埠,揭阳夏布业迎来了发展机遇期。此时,揭阳“朱阶记”“林祜记”“林德记”“郑和祥”等夏布商号在本地收购夏布后,分品种级别,包装成件,由轮船与木船运往广州、烟台、天津、上海等地出售,再转运往世界各国销售[1]。之后,夏布优良的特性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南洋商人、日本商人纷纷前来揭阳采购夏布,促使本地夏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光绪初年,揭阳县城北门的林祜记、西门的黄万隆两家商号,每年在夏布销售量上处于领先地位,“二商号之资财,都约达十万银元之谱”[2],这从侧面反映了揭阳夏布在国内外市场受到欢迎的程度。

从1900年起,揭阳夏布已经发展成全县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经营夏布的商号已经激增至30多家,其中就包括了“鄞远记”“谢福记”“方炳丰”和“方顺裕”,这些商号“大多集于榕城城隍后街及东门城脚一带”[3]256。由于揭阳榕江航运贸易的便利,揭阳县治榕城成为全县夏布的集散地。

民国以降,揭阳夏布业进入鼎盛发展的阶段,“揭阳夏布、帐布销额最盛时,每年总数有三百万元左右。”[4]在揭阳辖下各区域中,以渔湖都生产的夏布最为闻名,该地由108村组成,每一个村落都有大量劳动力从事夏布纺织生产。饶宗颐《潮州志》就有潮州夏布出口的统计数据[5]14,见表1:

表1 潮州夏布出口统计

由表1可知,1920年,潮州夏布出口的数量最多,有15 052担,价值达到3 788 433两,其规模达到顶峰。在每年夏布销售量比较上,尽管其出口数值由于统计标准不一致存在较大波动,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潮州夏布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揭阳夏布作为重要的生产基地,每年出口总额大约占潮州地区的一半,可见这一时期揭阳夏布出口规模之大。

到1925年,潮州夏布在上海销售额实现了新突破,“是年,实增至少二万余件,约值二百余万元”,许多商家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将其“视为利薮,纷纷争辩该项布匹者,亦增至数十家之多,各商号以此货畅销,遂不厌多”[6]。销量的增加使得本地商业资本不断流向夏布产业,揭阳夏布的产能不断提升。

1921年起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全县农村有数以万计的木织机投入到生产当中,除了渔湖,榕城、砲台、棉湖等地也成为夏布重要输出产地。据统计,在1931年,揭阳夏布年产30万匹,产品销往“上海、四川、山东、安东(今丹东市)、广州等省、市,还出口朝鲜、香港、台湾等地。”[3]257从范围上看,揭阳夏布的贸易涵盖了整个潮州商帮的商业网络。

1931年7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煽动和挑唆下,引发了中朝两国的贸易摩擦,相互抵制商品[7]。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对朝鲜麻织大宗商品的贸易秩序。揭阳夏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纺织时报》无不感叹:“‘万宝山案’发生后,日本、高丽,复以重税抵制夏布而已。至南洋群岛,亦今非昔比矣。数年前,每年销数尚有一百余万元,去年(1935)间,减至一百万元左右,销路欠佳,布价亦逐渐低落,夏布的衰落,因为时事所迫。”[4]在这场贸易摩擦中,夏布作为输朝的大宗商品被课以重税。1937年,输朝夏布再一次被增征关税,“至残余销额迫濒绝境。”[8]夏布的滞销同时也引发了链式反应,在南洋一带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加剧,日本在华贸易地位“突见低落”[9],在战争阴影下,夏布商路阻隔,关税逐增,数额呈现颓势:“嗣‘九一八事变’发生,东三省出路为日人所阻,加以关税逐增,而输韩的数值,即已呈逐渐的倾向。”[10]在这种背景下,揭阳夏布逐渐失去竞争地位,外贸输出数额也逐渐减少。至1939年汕头沦陷,外贸航路受阻,揭阳夏布的对外贸易也处于停滞状态。

揭阳夏布的命运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对外贸易的缩影。受世界经济危机和中日关系的影响,揭阳夏布几经浮沉,虽然一度繁盛,但由于民国政府落后的科技水平和应对贸易摩擦的软弱,使得揭阳夏布最终走向衰落。

二、近代揭阳夏布业兴盛的成因

从1860年汕头开埠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往国内外市场,揭阳夏布业在整体上处于兴盛态势。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区位优势:汕头发挥了枢纽港的作用

汕头于1860年1月1日正式开埠,自此之后,外国商船纷至沓来,国内外人员往来交流密切,对外贸易与商业日益繁盛,海运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开通了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以及香港、广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基隆等海上航线”[11],是粤东、赣南、闽西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被誉为南中国第二大商埠。在运销上,揭阳夏布除面向本地及外省,其余均作出口。据《纺织时报》报道:

揭阳夏布,除销售潮梅各县外,转运出口尤多,以上海销途最大,南洋群岛次之,至于华北及长江各埠,日本、高丽等地,多由上海转销,最盛时年销百万以上,石叻、暹罗等地,因地处热带,夏布及帐布每年销额,亦有数十万元,出口关税,值百抽七、五,销售潮梅内地,则无须负担。[4]

根据上述材料及结合其他方面的史料,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揭阳夏布在内外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是依托了汕头港口的区位优势。当时,揭阳境内有榕江流经汕头出海,水路交通较为便利,有轮船可运载夏布直达汕头港。经汕头港转运后,揭阳夏布运销主要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北线是从汕头港出发运往各省,或经上海中转后,再销往朝鲜、日本等地,其中在出口数量上以朝鲜为最,再由汉城转运日本;南线则从汕头港到达香港后,再运销东南亚各地。

(二)劳动力优势:织布成本较低

揭阳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有河流可供灌溉,为稻米和甘蔗等农作物种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而男人多从事耕作活动,妇女由于普遍缠足,转而选择织造夏布以裕家计,促使夏布成为全县一项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揭阳和丰顺两县妇女,“赖此为生者,为数不少,约略统计,当在二十万人以上。”[4]揭阳全县妇女“织造夏布者,有十五万人以上”[4],这对解决区域就业问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揭阳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织布成本比较低廉,“每天早晨织造数小时,如是一匹布之织工,最少以年计,于是每日所得工价,亦不过角余而已。”[6]128虽然女性织工收入不高,但毕竟增加了家庭收入。

可见,依靠当地廉价劳动力,揭阳夏布生产成本大为降低,使其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相对的价格优势,这是揭阳夏布业快速发展的成因之一。

(三)质量优势:织造精细

在揭阳手工业中,以夏布业最为闻名。揭阳人一向有改良夏布工艺的传统。早在清末时期,揭阳人林千夫通过留学日本和德国认真学习当地先进的染织方法,于1908年归国后聚集家中父老创办了衣群织布厂,在其宗旨“以改良揭阳夏布为主,以仿造东洋各种棉布为辅”[12],经过三年的摸索探究,“所产布匹颇为社会所欢迎,其中最特色者如织花夏布一种”[12],曾获得“南洋劝业会奖”优等,“潮嘉出品会奖”最优等。

民国时期,揭阳夏布生产呈现出织造精细的特征。萧冠英在1925年《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一书中就提及道:“揭阳及丰顺之汤坑所产夏布,其绩织精细,固属人工之巧。”[13]夏布生产所需主要原料是苧麻,由于本地产量很少,大部分来自于汉口、台湾两个地方。其织法要求很高,要用手工抽得麻纱,然后用木机编织成经纶,“查最细之夏布,将来售出,其价有高至数十元,人以为织此布者,必大获利。”[6]127-128较诸粗目夏布,细目夏布更受欢迎,价格更高。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每道工序都非常细致,随着人口的增加,揭阳地区的夏布劳动力非常丰富,可以满足细目夏布纺织需要:

其职工十九系闺秀,或中年失夫之寡妇,脱俗斋姨等,心神清静,藉此消闲。织地又须光线充足,空气通达始可。至织造时间,更有限制,因冬天北风大起能使苧纱易断,夏天天气大热,亦能使纱胀断,雨天能使苧纱潮湿,织出之布太松,故织造多定于年之春初起至夏秋止。[6]128

对此,时人对揭阳夏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极耐,远胜纱绸,出产以揭阳最多且佳。”[14]由于揭阳夏布具有织造精细的质量优势,故受到了国内外顾客的欢迎,从而扩大了揭阳夏布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额。

三、结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导致“东三省之出路又为日人所阻塞,故我国之对外贸易夏布,乃日趋衰落”[15],加之受世界经济不景气、洋布倾销的影响,揭阳夏布业进入了萧条时期。至1935年,其前途“更形尖锐化,大批失业妇女,多转业抽纱,或从事农作,潮属夏布现濒于失败,非但揭丰两县人民直接感受损失,即东区各属经济与社会安宁,亦间接受其影响”[4]。1939年6月,日本占领汕头,汕头水陆交通全部被封锁,原料中断,“夏布运销不出,以致布价大跌,织户随之纷纷停产”[5]15。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揭阳夏布产销虽然一度有所恢复,但由于洋布的大量输入,揭阳夏布业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通过揭阳夏布业兴衰发展历程的比较,可发现1860-1931年这70年间,揭阳夏布业在整体上处于兴盛的态势,这离不开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质量优势等内部因素的合力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也是为这一时期揭阳夏布业快速发展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夏布揭阳汕头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夏布遇上扎染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诗画汕头
揭阳·黄岐山
夏布艺术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