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检分诊管理平台的应用

2020-12-14 09:29黎蔚华谢红珍贺赛玉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核酸门诊肺炎

黎蔚华,谢红珍,贺赛玉,吴 蓓,夏 青,陈 煌

(1.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护理部,广州 510010;2.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广州 510010)

2019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迅猛。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纳入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多地纷纷将疫情列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启动一级响应[1]。世界各国的距离越来越小,形成一个“地球村”的态势,人口流动的便利性,导致疫情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防控工作越来越难。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重任,信息化技术由于其传递速度快、信息数据客观、统计分析功能强等特点在疫情防控中呈现出显著优势。本院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门诊预检分诊管理平台,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效果。

1 平台设计背景

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于2020年2月底印发《广东省医疗机构恢复日常诊疗服务防控新冠肺炎工作指引》(粤卫医函〔2020〕42号)[2],明确全省医疗机构在恢复日常诊疗时,应严格守住进入医院、门急诊、住院、病房“四个关口”,所有人要监测体温、正确佩戴口罩;所有进入医院的患者均经过预检分诊后方可进入诊区;在预检分诊时都必须详细询问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并指导患者如实填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史问卷》并随身携带;有可疑症状或有流行病学史患者应由现场指引专人陪护至发热门诊就诊;其次要把好门急诊关口,全面实施非急诊预约挂号,发热门诊就诊的所有患者必须全部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必要时开展胸部CT检查;其他门诊发现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必须全部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要求,毫不松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大多数医院对就诊人员采用额温计手工测量体温,纸质填写流行病学史问卷等方式进行预检分诊管理,电话通知核酸检测结果,不但造成人力和物资的大量投入,还常出现漏检和信息记录不清等问题,亟需一种简单快捷、高效精准的门诊管理方法。

2 预检分诊管理平台介绍

2.1 平台构建思路依据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对就诊患者预检分诊结构化数据的收集、统计、反馈,依据国家卫健委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3]和《广东省医疗机构恢复日常诊疗服务防控新冠肺炎工作指引》[2]的要求,通过文献检索、现场调研、专家咨询、头脑风暴法,结合医院门诊工作实际情况,在原有门诊就诊流程基础上优化和重建门诊预检分诊流程,最终形成图1所示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门诊工作流程。对照流程路径确定管理平台模块功能,按照“感知层-数据层-应用层”的研究思路,研制形成一体化、自动化集成管理平台,平台构架见图2。

图1 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门诊工作流程

图2 “互联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检分诊管理平台架构

2.2 平台基本功能设计

2.2.1 智能监测模块 基于客观式问题采集门诊就诊患者填报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如实填报承诺书、旅居史、接触史、症状史和门诊就诊科室等。根据新冠预检分诊流行病史调查要求,建立决策规则支持的分诊逻辑方案。对采集的填报信息进行分析,形成预检分检色码,排除疑似的患者自动形成绿色条码,有疑似情况的则形成红色条码。多次填报的历史数据在用户资料栏中“我的上报”可查询。

2.2.2 前端温测模块 规范门诊就诊患者流动方向,形成单一方向不重复的路径。在门诊入口设置红外线体温监测仪,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将仪器检测结果接入平台,就诊人员经过入口处即完成快速实时无接触的体温等数据采集,并在突发情况下自动触发报警,实现就诊人员的体温监测预警、高危人群预警等智能化服务,解决以往测温传感器需要近距离测量、数据不稳定、可靠性低等问题。

2.2.3 结果反馈模块 按照《广东省医疗机构恢复日常诊疗服务防控新冠肺炎工作指引》[2],所有发热病区患者、入院患者及门急诊中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均需进行核酸检测。负责结果收集的技师在医护端将结果清单一键导入平台,经平台自动匹配患者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确认无误后,可一键完成结果信息发送至被检测者用户端的信息栏中。

2.2.4 后台管理模块 医院感染控制科、质量管理者均有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电脑端实现对门诊就诊患者相关数据的管理,如普通门诊和急诊就诊人数、高风险就诊人数、发热病区就诊人数、核酸检测阳性人数等。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实现门诊工作质量管理、感染控制数据报表查询、重点患者追溯等功能。

2.3 功能模块的调试与运行完善各表单和各端口的规则、功能以及权限的设置后,用户端、医护端、管理端的端口信息交互通畅后,组织百人百机进行试运行,检验各模块的运行情况,并及时调整和优化出现的问题。整个平台在电脑、手机和平板等终端上均可运行,患者、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管理人员根据各自权限,可分别在用户端、医护端、后台管理端,完成录入、查询及管理等各项功能。

3 结 果

3.1 运行总数自2020年2月26日平台运行起,一个月内完成预检分诊31 908例,其中初诊患者15 984例,复诊患者5 749例;完成核酸检测结果反馈306例。

3.2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平台使用大幅度降低预检分诊的时间,初诊患者由原有人工登记平均耗时3.5分钟/人降到1.5分钟/人,复诊患者则由原有人工登记平均耗时3.5分钟/人降到15秒/人,按2020年2月26日到2020年3月25日就诊人数计算,共节省870.5小时录入时间;预检分诊漏筛率由3%降为0;核酸检测结果反馈时效由原来电话通知的平均5.2分钟/例降到3秒/例,反馈正确率为100%;门诊预检分诊护士由5人/日降到1人/日;负责核酸检测结果登记和反馈的技师工作时间由4小时/日降至0.5小时/日。

4 讨 论

4.1 全程多学科人员紧密配合是完成平台建设的基础该平台涉及医院管理、护理、检验、感染控制、信息化等多个学科和环节,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紧密配合。首先,护理部主任亲自带队到门诊、咽拭子采样组等各部门进行现场调研,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召开专家组会议,紧贴防控工作的政策要求和实际工作情况,一次性构建适用的流程和模块,避免信息工程师的反复更改和调试,缩短开发周期;其次,通过政策宣讲和培训,提升各部门人员对平台使用必要性的认识,掌握使用方法,提高使用的依从性。再次,开发组人员选择精通护理和信息技术的人员深度参与和合作,才能使平台设计落实中达成共识。最后,在设计人机互动的界面录入和报警要适度,确保用户使用便捷顺畅。

4.2 聚集难点和重点设计模块功能是提高平台运用效果的关键按要求完成门诊预检分诊和核酸检测结果反馈,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是:①人员来源杂、人数多,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②环节多,易漏筛;③人工登记和结果反馈慢,易形成人员聚集和错漏;④纸质登记资料不易保存和辨认,无法溯源;⑤不同类别患者的核酸检测样本送检不同检测中心,检测结果的反馈时间和方式均不同。在平台功能模块设计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质,紧密结合防控难点和重点重建流程,嵌入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提高门诊预检分诊的质量、减少人员聚集、降低感染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人力资源和防控物资的消耗。如无纸化信息分诊流程的使用,摒弃原有的人工登记和携带登记表流转于各个部门的做法;智能监控和前端温测模块结合,将每名患者特征信息与计算机设定的规则进行匹配,自动筛选和过滤出高危患者,可切实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降低漏筛率;反馈信息后台推送机制,对提高信息反馈及时性和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4.3 全程信息化数据管理是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4](国卫办规划函【2020】100号)指出,在新冠防控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加强相关方多源数据监测、交换、汇聚、反馈机制。本平台对就诊人员一般信息、流行病学史采集,实现新冠疫情的智能监控和筛查;核酸检测结果汇总和及时统一反馈,便于重点患者追溯,对疫情发展进行实时跟踪、重点筛查、有效预测,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后台管理端对普通、确诊和疑似病历汇聚、分析、应用功能,不但可服务于疫情防控、临床救治,也可为科研攻关提供依据。

4.4 改进和推广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根据防疫工作的要求和需求不断完善优化和更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联通各类信息验证,确保填报信息真实可靠,如与公安联通验证身份信息、与移动电信联通验证出行轨迹等;二是提升用户的使用依从性,优化操作流程,美化界面。三是加大推广应用,形成多家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统计口径一致,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统一追溯分析、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核酸门诊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门诊支付之变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核酸检测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