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
——生命意义感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多重中介作用

2020-12-14 07:11袁雯雯
关键词:教养消极子女

袁雯雯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无聊倾向是指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中无聊情绪反应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体差异[1].面对同样的环境刺激,无聊倾向高水平与低水平个体相比,更易将环境刺激知觉为单调的、受约束的,更多地体验到孤独和无助[1-2].无聊倾向主要与认知方式、生命意义、核心自我评价、价值观等内部因素有关联[2-4].近年来,研究发现无聊倾向引发了我国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烟酒使用、手机依赖、自杀意念等问题[5-7].因此,对无聊倾向原因和预防的研究尤为重要.但国内外鲜有将家庭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外部因素与个体内在因素相结合探讨无聊倾向形成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将内外因素相结合,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及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核心自我评价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1 研究假设的提出

1.1 父母教养方式与无聊倾向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体现出的观念、态度、情感及其他一切言行举止的集合体[8].生态系统理论支持个体与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认为从内部层面看,自身的性格、自我意识、认知方式等会影响心理与行为的形成与消解,但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等外部层面因素对个体心理或行为形成同样具有重要作用[9].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中子女把父母当成学习的榜样,从父母那里学习的经验逐渐内化形成自身的沟通方式、认知模式、应对机制等,而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功能均可能影响这一过程[10].众多研究[11-12]支持了以上观点,例如:父母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特质焦虑,且通过青少年意志控制中介作用对其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应对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大学生无聊倾向.

1.2 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与无聊倾向

核心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13].认知理论认为环境因素通过个体认知影响个人行为和情感,情绪评价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对情境认知与评价的结果[14].彭维[15]、周扬等[16]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能够负向预测无聊倾向.国外一些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4个成分的高低与无聊倾向显著相关[15].

Steger等认为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积极寻找意义并发现自己的生活有多大意义的程度,包括意义存在和意义追寻[17].此种定义和构念被许多研究采纳.生命意义相关理论及存在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意义和目的缺失导致无聊[1-2,15].彭维的研究显示生命意义感能够负向预测无聊倾向[15].

关于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两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例如,核心自我评价能够显著预测工作上的满意度和人生意义, 且直接正向作用于生命意义和生活满意度[18].因此本研究假设生命意义感直接影响无聊倾向、核心自我评价直接影响无聊倾向、核心自我评价通过生命意义感间接影响无聊倾向.

1.3 父母教养方式与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

杨丽媛等的研究显示父母温情的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消极教养方式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19].另有一些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自我和谐等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20-21].朱志红等认为,父母温情、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过分保护、拒绝否认等消极教养方式降低生命意义感[22].因此本研究假设父母积极、消极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

综上,本研究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父母积极、消极教养方式直接及间接影响无聊倾向,模型的中介路径包括:1)父母积极、消极教养方式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影响无聊倾向;2)父母积极、消极教养方式通过生命意义感影响无聊倾向;3)父母积极、消极教养方式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无聊倾向.

图1 研究假设框架图Fig.1 Framework of research hypothesis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在福州市2所普通本科院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在不同年级随机抽取2~3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发放纸质问卷共430份.剔除不完整、不认真作答等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为93.7%,其中:男生167人,女生236人;城镇133人,农村270人;一年级118人,二年级103人,三年级98人,四年级84人;平均年龄(19.98±1.02)岁.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

采用Arrindell 等编制、蒋奖等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23].问卷共42题,分为父、母版,题目各半,包含拒绝否认、情感温暖、过分保护3个维度.采用 4 点计分,从“从不”至“总是”分别计1~4分.某维度得分越高,相应教养方式越强.本研究中各分维度的α分别为:父亲拒绝0.74,母亲拒绝0.78,父亲情感温暖0.85,母亲情感温暖0.84,父亲过度保护0.82,母亲过度保护0.87.参照文[24]的方法,将父母情感温暖维度得分求和得到积极教养方式分数,将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维度得分求和得到消极教养方式分数.

2.2.2 核心自我评价

采用Judge等编制、杜建政等修订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13].该量表仅1个维度,共10题,采用 Likert 5点计分,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分别计1~5 分,总分越高,说明核心自我评价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α为0.86.

2.2.3 无聊倾向

采用黄时华等编制的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PS)[25].问卷分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2个分问卷,共30个条目,包含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自控力缺乏、创造力缺乏6个因子.采用Likert 7 点计分,从“7”到“1”分别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4” 表示中性.问卷总分越高,无聊倾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问卷的α为0.85.

2.2.4 生命意义

采用宋秋蓉修订的生活目的测试(PIL),该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中有较好的信效度[26].问卷共20题,包含生命的热诚、生活目标、自主感、逃避和未来期许5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总分越高,生命意义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为0.88.

2.3 统计方法

将有效数据导入SPSS 20.0及MPLUS 17.0中,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Bootstrap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采用Haman单因素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得到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为14.73%,远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不显著.

3.2 教养方式、无聊倾向、生命意义感、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进行相关分析,由表1可见,积极教养方式与无聊倾向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意义感、核心自我评价均显著正相关.消极教养方式与无聊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生命意义感、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正相关,与无聊倾向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无聊倾向显著负相关.

表1 父母教养方式、无聊倾向、生命意义感、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关Tab.1 Relationships among rearing pattern, boredom proneness, sense of life meaning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3.3 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无聊倾向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2 模型M0和修正模型M1的拟合指数Tab.2 Fitting indexes of model M0 and modified model M1

结构方程模型M1见图2.由图2可知,消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无聊倾向(β=0.15,P<0.01),积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β=0.43,P<0.01),积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β=0.23,P<0.01),核心自我评价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β=0.63,P<0.01),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向预测无聊倾向(β=-0.62,P<0.01),生命意义感显著负向预测无聊倾向(β=-0.41,P<0.01).积极教养方式通过3条中介路径影响无聊倾向:一条是积极教养方式—核心自我评价—无聊倾向,一条为积极教养方式—生命意义感—无聊倾向,还有一条是链式中介效应,即积极教养方式—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无聊倾向.

注:虚线表示对模型M0进行修正得到模型M1时,由于路径系数不显著而被删除的路径.

采用偏差矫正百分位Bootstrap(重复取样5 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表3显示中介效应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说明中介作用显著.

表3 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无聊倾向间中介效应检验的Bootstrap分析Tab.3 Bootstrap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sense of life meaning between positive rearing pattern and boredom proneness

4 讨论

4.1 父母教养方式与无聊倾向

研究发现积极教养方式对无聊倾向有负向预测作用,消极教养方式对无聊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与生态系统理论主张的个体并不是在真空中生存,其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作为微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对系统核心的个体心理特征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9]一致.也验证了家庭系统理论关于积极教养方式对子女积极发展的意义,消极教养方式带来子女相关消极发展问题的观点[10].采取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意味着父母能够理解子女的情感,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子女感受到关爱和支持,这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自我评价并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能从容应对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不会过度依赖父母而能够对外界进行自由探索,发展自我创设兴趣的能力,且子女把父母作为榜样,向父母学会如何理解他人,因而积极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在人际交往和其他许多方面更能感受到意义[20,22,29].拒绝教养方式意味着父母惩罚、责骂子女,对子女来说是一种创伤性经历,难以与父母形成良好互动,更少体验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会降低子女面对生活困难的信心,经常体验到挫折而不能乐观面对生活,甚至引发行为上的退缩与逃避,因而也更少体验生活的趣味性[12,22].过度保护教养方式意味着父母对孩子过于干涉、溺爱,容易压抑子女,使其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易产生人际关系困扰,也易导致心理脆弱、压力承受力差,不能很好地确定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生活比较迷茫和消极,因而也更少感到生活意义感,导致无聊[2,22].

4.2 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无聊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加入中介变量后,积极教养方式对无聊倾向完全通过中介变量产生影响,即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生命意义感的单独中介和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无聊倾向.两条单独中介路径说明采取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能让子女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与杨丽媛等[19]、朱志红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积极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感高的个体往往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更有信心与动力,使得他们的目标愈发清晰与坚定,从而降低无聊倾向[2,30].这两条路径也说明生命意义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任其一水平的低下均可能导致无聊倾向的产生.链式中介作用说明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感可能存在因果关系,采用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往往能提高孩子的自我评价,进而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认为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与龚小虹等的观点[18]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子女成长过程中,自我评价的形成是一个由依靠外部重要他人的评价逐渐转化为自我独立评价的过程,父母作为子女的重要他人,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使得子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加乐观.Judge等也认为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会跨情境地、以一贯的积极态度来评价自己,他们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而且能控制自己生活,能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31].即使遇到生活困难或压力时也能够体验更少的压力感和紧张感,从而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生命的意义感也随之增强,无聊倾向下降[2,32].消极教养方式对无聊倾向的影响在加入中介变量后,中介效应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拒绝、过度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使子女感受到的抑郁、孤独、自卑、被动等,直接引发子女获得生活无趣或对生活漠不关心的经验,促进了无聊倾向的产生.

以往有研究强调从单一的“意义”角度解释无聊倾向原因,认为内、外部因素都能促使人们出现“无意义感”, 它们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并最终产生无聊体验[2,33].也有研究主要强调核心自我评价在引发无聊倾向时的作用[15].本研究对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的作用进行了验证,认为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对无聊倾向均有重要影响.这与杨波等认为的无聊感特征不仅包含自我评价低、无法发现自身存在价值等,也包含无目的、缺乏意义感等观点[34]相符合.

5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考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及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积极教养方式通过生命意义感、核心自我评价的并行和链式中介路径对无聊倾向产生影响,而消极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无聊倾向.因此,父母应理性地多采取温暖理解的方式,尽量避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消极方式,以有效预防子女无聊倾向的产生,促进其生命意义感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者可从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及其生命意义感入手,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心理素质拓展、党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从而预防学生无聊倾向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感到无聊的大学生自身而言,不应怨天尤人,应自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思考如何探索、提升自身人生意义感、目的感和增强自身核心自我评价入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逐步减轻自己的无聊感和无聊倾向.

猜你喜欢
教养消极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让自己发光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