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冰
在中国陶瓷艺术世界中,有一朵独特的紫色花朵绽放在“陶都”宜兴,它的出现是人们几百年来孜孜不倦探索的结果,它的出现让人们发现原来陶器也有如此精细华美的一面,它的出现更让原本已十分高雅的茶道文化多了几分个性,文化味也更浓。这个“它”就是有着“紫玉金砂”的美名的紫砂壶,比起让人们觉得有一定距离的各类精美瓷器,紫砂壶成功地与人们“打成一片”,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紫砂壶的神奇之处都有所耳闻,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紫砂壶也没有落伍,手工艺人们以优秀的艺术品质与文化积淀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秉承着执业精神与匠人精神,成就了紫砂壶艺术的辉煌。
“清风雅韵”这件紫砂壶作品十分独特,同时也是一件十分传统的作品。严谨端正的四方壶身,雕刻成瑞兽的壶钮,壶身处的书法文字装饰都是古典元素的体现,比较出彩的部分在于壶的泥料色彩,紫砂壶之所以名为“紫砂”,就是因为它的泥料色彩多以紫红色为主,棕黄色系与清灰色系的也较为常见,像此壶这样蓝绿色的壶身可就非常罕见了,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对作品艺术独特性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将对此壶的泥料、造型及相关装饰分别进行分析,说明作品的艺术独特性及其中体现的文化追求。
“鲛鮹蓝色染初匀,风皱粼粼渺水云。”用来形容此壶的色彩是再合适不过了,蓝绿色的壶身沉稳但不沉闷,如同沉静清澈的湖水一般,十分亮眼。这种色彩在紫砂壶中是不太常见的,紫砂泥中也并无“蓝泥”这一类别,那么这种色彩的泥料极有可能是人工调配出来的,为作品带来了创新性。“清风”本是没有颜色的,手工艺人用这样色彩独特的泥料烘托气氛,均匀细腻的泥料令人心情舒畅,独特的色彩令人倍感新奇,就如清风徐来使人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烦恼都消散在清风之中了。
壶的另一个主题是“雅韵”,能够反映作品的文化追求,主要通过造型与装饰来表现,手工艺人选用多种传统元素进行组合创新,一方面是彰显雅韵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与泥料相匹配,展现作品的艺术独特性,这说明了紫砂壶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效的配合才能体现作品艺术意图。
壶身造型源于经典四方壶,四个面比例均衡,壶盖嵌入壶身当中,与壶身化为一体。壶的棱线笔直清晰,作为面与面之间的交界使壶结构突出,将四方壶作品明快硬朗的特性表现得非常到位。此壶与一般的四方壶也有着较大区别,主要集中体现在壶的上半部分。以有印文的那面壶身为例,它的上半部分分为三个空间,就像是壶身上部两角被削掉一样,这样原本是单一的平面就变成了立体的四个面,其间的棱线也都是清晰利落,十分耐看。这样的壶面处理是十分复杂的,要将镶身筒与打身筒的技法结合起来,且紫砂泥具有一定的收缩性,烧制后整体造型会发生变化,此壶棱线极多,烧制后极易开裂,也就谈不上气韵了,此壶造型端庄精美,艺术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长直嘴与形似耳朵的环形把手经典美观,与壶身造型配合也保持了线条上的清晰干净。壶钮的造型比较特殊,手工艺人将壶钮精雕细刻为一只瑞兽,作为中国人民想象出来的神兽,瑞兽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也有辟邪的功能,此壶运用瑞兽壶钮,是对中国吉祥文化与图腾文化的延伸。在壶身上,手工艺人运用红色印纹与文字陶刻进行装饰。红色印纹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印章,鲜红的色彩与壶身色彩有较大反差,使作品更加鲜亮。文字陶刻一展中国书法的飘逸神采,这是非常能诠释“雅韵”主题的部分,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壶身相配合,更显作品大气潇洒,也使宽阔的壶面不至于有过多的“留白”而显空旷单调,充分合理地将这些空间利用起来反而能突出壶身结构的立体感,增强作品的个性。
“清风雅韵”这件作品的艺术独特性与文化追求都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从中也可看出紫砂壶艺术的一些特点,传统的造型及相关技法对紫砂壶艺术来说至关重要,手工艺人在此基础上凭借自己熟练的技巧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对作品泥料、造型等进行创新,就有了这件气韵沉稳又极富新意的“清风雅韵”。
结语:本文对“清风雅韵”的泥料、造型及装饰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作品的艺术独特性与文化追求。在壶中,我们能感受到那夹带着茶香的徐徐清风,又能从壶的筋骨与那瑞兽、文字当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清风雅韵”中体会紫砂壶艺术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