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臣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骤然爆发,并迅速蔓延全球。疫情侵袭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提升着人们的健康认知,更是考验着世界各国关于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理念和策略。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围绕人民健康事业发展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权价值。梳理这些重要论述,阐析其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对当前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和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转变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自此以来的40余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也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领导中国人民继续砥砺奋进的历史征程中,多重因素的协同共振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必然会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需要发生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一方面高度评价了近40年改革开放对我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生活”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页。。这“八个更”反映出人民群众较之以往更加注重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对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更高期望。这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发挥责任担当,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好影响人民健康的诸多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让人民群众看病更舒心,健康有保障。可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的客观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伊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抱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和伟大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包含着人的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重视和保障人民健康。人民唯有以健康为保障,才能进一步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必然会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因而,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内在驱动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必然会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0页。。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全中国人民的健康为保障才能够达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都离不开健康。这简明扼要点明了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关系。人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相反,如果人民健康没有保障,健康水平低下,老百姓看不上病,看不起病;如果国家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控制不力,人民始终处在疾病或疫病威胁之下;如果人民缺乏健康的生活环境,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之中,非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急剧下滑,而且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付出沉重代价。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一句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无从谈起。
当今世界,尽管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倾向,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速度愈来愈快,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整个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无形当中为疫病传播插上了黑色翅膀,造成疫病风险不再局限于传统民族国家的疆域之内,而是会迅速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并且以一种“平均化分布”的方式影响到社会中各个国家和成员。疫病一旦发生和蔓延,势必会对人民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更会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局面。本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就是一个明证。因此,预先做好疫病风险防控准备,确保一旦疫情出现,能及时采取行动,联防联控,将疫情危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健康,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抱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精研国内外大势,充分认识到,没有人民的健康,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始终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十九大报告又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思想意蕴极其丰富: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由关注治病转向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强调社会整体联动,实现人民共建共享;突出制度建设,构建起保障人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对人民来讲,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人民健康具有价值优先性,以人民为中心,首要的就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就是说,党和政府的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为首要价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应以服务于和有利于人民健康为根本立足点,而决不能以牺牲人民健康为代价。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调要通过健康影响评价评估机制,系统地对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展开健康影响评估,尽力消除健康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救治患者,要求其他工作安排都要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的责任担当,更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
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需求相应地也逐渐超越了单纯的身体健康需求,开始向健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发展型需求和享受型需求转化。适应和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调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和社会联动的“大处方”,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保障人民健康,从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指明了方向。
大健康理念关注全民健康,强调要让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2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强调对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要根据具体人群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健康服务。基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和民族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最大愿望和期盼的价值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强调要对少年儿童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主动防病意识。
大健康理念立足于人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关注人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等在内的多维度健康,关注从亚健康、疾病到康复健身等全过程,这是对传统医学主要聚焦于治愈疾病的极大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生命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4页,第100页。,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尤其要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防控,要通过提高防控意识,优化防治策略等举措,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另外,要从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医学常识的普及入手,到疾病的治疗,再到疾病后的康复,将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让人民获得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生活指导等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做到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
大健康理念倡导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主体是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讲,遗传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医疗服务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个人自己,一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导着人的健康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健康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4页,第100页。也就是说,要保障个人健康,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内在因素更关键,每个人应自觉树立新的健康理念,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拥有身心愉悦的生活状态,努力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大健康理念重视健康环境建设。人民健康状况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保护滞后,欠账较多。近些年来,雾霾天气、饮用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成为人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设健康环境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康环境的建设,他一方面要求人们提升环保理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损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大力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力争为人民创造一个益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健康环境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通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建设起健康环境。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会反哺人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概而言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就是保障我们的身心健康。
保障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整体联动,共建共享。也就是说,基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要保障人民健康,就必须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政府居中统筹协调,依靠群众,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力促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换言之,就是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整合社会卫生健康资源,调动全社会力量,在健康教育、环境治理、食品和药品生产和流通、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保障人民健康。
政府在保障人民健康中负有统筹协调责任。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将健康知识的普及、健康服务的优化、健康保障的完善、健康环境的建设、健康产业的发展等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尤其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要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好各方面责任,为人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引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卫生服务,并对其加强规范管理。
广大医务人员作为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的行为主体,与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正是基于这个考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从提高薪酬待遇、拓宽发展空间、优化职业环境、提升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好风气。在当前医患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公平维护医务人员的各种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同步展开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教育。只有两方面工作同步推进,人民健康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加强党和政府引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人民健康事业。人民健康需求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客观上要求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之配套的健康食物和水、舒适的居住条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这预示着涵盖医药、食品、生物、保健、器械等与健康相关的大健康产业大有可为,因为这些与健康息息相关的更高需求只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才能得到满足。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习近平强调要为大健康产业发展铺路,要提供政策保障,放宽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通过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推动中国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当然,人民健康的共建共享离不开个体的人的积极参与。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党和政府关于人民健康共建共享的历史宏愿需要个体的人的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就个人而言,需要做到树立科学合理的健康理念,拥有健康的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唯有个人、政府、社会形成合力,整体联动,人民健康共建共享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8页。。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发展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主张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有效整合卫生医疗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全面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人民健康的制度保障建设。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在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上,强调要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移,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要积极引导群众基层首诊,做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上,强调要处理好医院和政府的关系。政府重在发展方向、政策引导、规划、评价等方面加强宏观管理,而医疗行为、医疗费用、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规范管理则主要由医院根据医疗行业特点自己决定,以激发医院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全民医保制度建设上,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逐步建立起基本医保可持续筹资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利益调控机制和医保经办机制,加快基本医保管理机构整合,促进地区间制度衔接,推进基本医保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不断提高全民医保水平。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上,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解决医药领域“多小散乱差”的乱象。在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上,健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又进一步做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应急管理体制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强调要加强和改进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期,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漏洞,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重大疫情防控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补全补齐制度短板。所有这些,指明了保障人民健康制度建设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的健康需求,对中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和实践价值,这在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积极部署,统筹协调,从中央到地方,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为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不辞劳苦,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但不能否认,个别党员干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相互推诿、不愿担责、指挥不当、调度混乱、官僚做派、特权意识等在一些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甚至个别干部害怕传染逃到国外。尽管出现的问题或多或少与国家治理体系存在的不足有一定关系,但在同一体制下,是活生生的人在具体执行抗疫,由于价值观、政绩观不同,不同干部的行为会出现很大差别。这样,领导干部心中是不是装着人民,至关重要。只要心中有人民,即使面临很多困难,也可以做出巨大贡献。若心中没有人民,只考虑自身,再好的体制也会出问题。这次疫情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与有些干部没有把人民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有关。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民最基本的人权,在人民生命和健康遭受极大威胁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应敢于担起应有职责,果敢决断,勇于负责。党和政府应以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生命和健康为本的发展理念,踏踏实实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
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提出了大健康理念,指明健康不再单纯停留在不生病层面,而应转向对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关注,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大健康理念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健康意识、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健康服务等方方面面。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人们深切感受到,对于个人来讲,树立新的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使人们感知到了生命的珍贵,推动人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成为共识。通过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人们发现提升自身免疫力是最终战胜病毒的根本方法,由此更加注重强身健体。科学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人类感染冠状病毒与野生动物有关,是后者将冠状病毒传染给了人类,这警醒人们:必须尊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必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伤害自然必然会伤及人类自身。在冠状病毒肆虐时,也曾发生了有人得知自己感染病毒而向电梯按钮吐口水等不文明现象,这不符合起码的道德规范,遭到社会强烈谴责。尊重别人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损害别人的健康权益反过来会进一步伤害自己。反思这次疫情,人们深感健康意识、知识、生活方式等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也真切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少年儿童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主动防病意识的前瞻意义。我们应将健康基础知识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健康意识、健康知识、伦理道德、护理知识、生活方式等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国民的科学道德健康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政府统筹协调下社会整体联动,实现共建共享。我们看到这次抗疫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序展开,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被调动起来,一批批医疗队伍不断开赴抗疫前线,各种紧缺物资迅速调运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这些集中收治患者的医院在短时间内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勇当先,广大人民团结奋战,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优势和中国力量。然而,这次抗疫斗争初期也暴露出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医疗物资严重缺乏、医护人员配置不够等缺陷,增加了重大疫情下的防治难度。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设施的投资,提高公共卫生领域的供给质量。同时,党和政府应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降低准入门槛,发挥社会力量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这次疫情也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能救治生命保护人民健康的还是白衣天使。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许多医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所有人敬重。整个社会都应该尊医、敬医、爱医,给予他们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待遇、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更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和工作。
坦率地说,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世界各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就我国情况来看,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各方面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但也应该承认,这次疫情在突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如重大疫情初期应急管理欠及时、不充分,医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医护人员配置远远不够,物资供应不统一不协调等。这些漏洞倒逼我国必须尽快补齐制度体系短板,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健康。针对这个问题,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强调,要通过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制和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尤其要着力加强和完善传染性疾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安全等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总的来说,这次疫情阻击战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党和国家摸清了中国在人民健康制度保障上的漏洞,促进了国家保障人民健康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并顺势推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切实实提高了党和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水平。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当前的疫情防控,为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众志成城,中国一定会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胜利,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也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