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慧,张承龙
(1.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心卫生院,山东 淄博 255100;2.淄博市原淄川区爱卫办,山东 淄博 255100)
原创于中国的用以阐释“天地人合一”中医整体系统医学模式的中医药理论是一种需要当代科学在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化时代进一步探讨的科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看:大多数中草药饮片是单味含该生物体全基因序列及相关代谢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生物制品。用原创的中医药理论,或者说用原创于中国的用以阐释“天地人合一”中医整体系统医学模式的中医药理论,通过中医四诊等收集信息,辨证遣方用于人类,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蕴涵大道理的在一定意义上超时代的生物全基因应用科技大发明,是值得当代科技工作者在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化时代深入探讨的课题。上古原始社会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至农业时代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阐述中医药理论的著作。中医药理论起源于原始社会,完善于农业时代,在人类历史经历了短暂的工业化时代后,在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化时代经过努力,肇源于原始社会的以信息科学为核心的中医药理论在当代会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的[1]。
2003年,“非典”突袭,当时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曾指出“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另据“黄河古道”微信号2020年2月12日发表文章报道,邓老先生曾提出“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的太前了”。从邓老先生提出的“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和“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的太前了”的观点来看。有必要对其内涵加以探讨。
我们认为,邓老提出的“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观点的内涵,其中的“武器库”中的武器是可以包括中医在“非典”诊疗过程中使用的中药饮片的。从中(草)药饮片的生物学属性来看,中(草)药饮片中的大多数动植物制品,其基本属性应该是含有相应的动植物全基因成分及该动植物在特定时间所含有的有机和无机成分的全基因制品。
我们认为该观点的实质是:中医药理论是一种蕴含智慧具有运用“道法自然”大道理的超时代,能应用动植物全基因制品等,并应用人体生物信息进行系统整体信息综合分析的科学方法,是一种超时代的应用科学技术大发明。这可能是“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的太前”的观点的内涵。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邓铁涛老先生等应用中医药理论,使用中药饮片等对“非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诊治。当时应用的中药饮片中全基因制品中的多种无机和有机成分的作用机理,诸如中药饮片的归经理论是否是多种成分通过人体的多种组织器官的多靶点发生了作用?是值得当代系统生物药理学深入研究的,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
我们非常赞同。我们认为中医药理论是一种超时代的科技大发明。在2003年“非典”流行时,中医药在诊治过程中发挥了有目共睹的作用。这难道不能说明“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的太前了”的观点的正确性吗?那么,人们不仅要问中医是如何跑的太前了?我们认为,中医学是系统信息科技应用的杰出范例。如:中医学可应用《黄帝内经》提到的“五运六气”、“藏象”等学说结合“司外揣内”方法对“非典”进行辨证诊治。从《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来看,其在理论阐述时,重点通过人体健康或疾病的外在信息象,如形象信息的面诊、舌诊和抽象信息如脉诊等收集分析信息。然后经四诊合参等进而判断,提出治疗方案,用于人体健康或疾病的调理。是否可以说,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是以人体动态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为主要手段的一种超时代科技大发明?从一定意义上看,世界是以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统一整体。西医学比较注重物质能量新陈代谢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研究,中医学则在人体动态信息整体系统分析见长,生命在于运动和节律。假如今后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研究时,从整体系统科学入手,结合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科技手段,将人体的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和信息动态情况整合为一体。充分发挥中医学“天地人合一”整体系统医学模式的优势,将中西医在人体全基因信息动态外在表现型(个体化)信息与特定个体内在的物质能量新陈代谢的相关联系综合于一体的话,中西医学汇通的新医学模式时代可能会到来[2]。
在对中医药发展的重点内容中,大部分研究为中医文化传播和中医养生保健,“轻问诊”、中医线上健康管理内容也较为多见。除了针对公众展开的一些常规中医药技术、理论外,还包括从中医传承方面制定的创新性设想。也有报道指出,对中医类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需利用互联网对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展开有关翻转课堂方面的探索,以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个性化习题库、中医“慕课”制作、知识点系统提炼、在线学习测评等工作。基于互联网数据,对视角进行挖掘和传播[3-4]。
首先,需对互联网充分利用,以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丰富和拓展。现阶段,利用互联网对中医药开展研究,内容还欠缺系统性和全面性。(1)对“互联网+中医药”模式认知欠浅入,相关思维较为局限。不少研究多将以呈成形状态的“互联网+医疗”在中医领域内搬进,而非基地中医特色,对其它互联网模式展开探索,如中医药主题体验、文化旅游等。(2)缺乏实证研究,多属理论性和描述性的分析,或是针对方法学理论展开的研究,无方案效果评估和实际应用的证据[5]。(3)目前的研究,通常将中医药按一个整体来归类,对中医药文化的类别、内容未做区分,就发展手段而言,虽有普适应,但精准化、个性化力度不足,较少有学者对中医药隐性、显性知识进行区分,并以此对不同的传承方式进行制定。针对上述问题,需对全景式互联网中医药平台进行构建,通过更细致、更深入的设计与研究,并进行配套资源支持,来整合互联网的资源和网站,以推动中医药的有序、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