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中国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2020-12-14 10:49王莉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欧美学者理论

王莉娜 侯 怡

(上海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3;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一、 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勃兴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的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英国著名的生态学者乔纳桑·贝特在评价当今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说:“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1)Jonathan Bate, The Song of the Eart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4.经过工业革命,人类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然而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工业及经济的同时,人类却未想到要对自然和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出的警告:空气污染、全球变暖、土壤沙化、极端天气灾害频发,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短缺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地球,正逐渐变得千疮百孔。而受到伤害的还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环境,工业文明破坏了原本人与人之间和平友爱的关系,冷酷的竞争和冷血的机器将原本有血有肉的人类物化,致使人的精神受到了压抑和畸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说:“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新华社》2017年1月18日。尽管人类基于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差异将地球这个生态圈划分出各种界限,但其唯一性和整体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栖居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于是全球工业化时代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等所造成的社会及精神生态危机这种时代背景,触发了生态批评的浪潮在近二十年间顺势而起,席卷全球。而中国在过去高速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发展观念的落后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等原因,对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直接影响了众多中国学者也在近二十年纷纷参与到了生态批评的讨论中来,并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因此,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勃兴在契机与时间上可以说与西方生态批评并无太大差距。

但并不可据此就将生态批评中国学派与西方生态批评两者合并,混为一谈。追溯中国生态批评的渊源理路,可以看到中国的生态批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中国的古代先哲们纵情于山水,在绿水青山中思考天、地、人的关系,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思想和著作,其中蕴含着他们深刻的生态哲理,譬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地大美、与天地参、兼利万物、尽物之性等等。在《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3)鲁枢元:《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上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上册中,鲁枢元就详细列举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作品,以及各种神话、经书、史书和其他文人思想家的文章诗作等,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从中可以看到生态思想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只要借由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这一时代背景作为催发的契机,生态批评中国学派便可迅速生长起来,繁荣壮大。因此,从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来看,生态批评中国学派与西方生态批评不能混为一谈,有必要为生态批评中国学派开辟出一个空间来进行系统研究。

从理论及内容的角度来看,生态批评中国学派也不应当简单地与西方的生态批评混杂在一起进行研究。在目前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存在西方的理论、方法和思想大行其道而中国学术却出现“失语”的情况。袁鼎生在其《生态批评的中国机理》中指出西方理论对中国“学术生态”的破坏和入侵,并且归纳出两种中国的学术研究面对西方理论“失语”的类型:“一种是用西方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学术范式,诠释中国现象,使后者成为前者的确证与注脚,使前者成为后者的航标与路向。这是一种世界观和学术观方面的根本性影响……另一种是在中国学术‘失语’的想象中,成套引进西方学术话语,全盘照搬西方概念结构,形成系统的学术移植。”(4)袁鼎生:《生态批评的中国机理》,《鄱阳湖学刊》2003年第3期。而生态批评中国学派一方面受中国古代的先哲和文人们留下的生态哲思熏陶影响,一方面具有立足于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多种环境问题暴发的全球性视野和人文关怀,因而生态批评中国学派的理论具有自己的话语权,有自己开创性的见解,且能够与西方生态批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与西方生态批评并非从属关系,而是一种多元耦合、平行共生的关系,两者共同构建起了全球生态批评蓬勃发展、日益壮大的空间。

虽然从生态批评中国学派勃兴的时间来看,它仍是一个年轻的文学批评流派,但得益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语境,以及众多学者对人类与自然命运的关怀和积极思考,二十年间,生态批评中国学派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生态学者,经过这些优秀的生态学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批评中国学派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话语体系——“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5)苗福光:《文学生态学:为了濒危的星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2页。。笔者认为,目前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可大致划分为: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派、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中国阐释和译介派,以及文学文本阐释派,而这三个学派之下又衍生了众多不同的分支学派,非常值得梳理、归纳和总结。

二、 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派

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派在早期生态批评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代表性学者有鲁枢元、曾繁仁、徐恒醇、何怀宏、刘福森等人,他们所提出的生态批评理论和概念在全球的生态批评领域都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为后期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鲁枢元在1999年创办了《精神生态通讯》,并亲自为该刊物撰写文章,该刊物为促进生态批评中国学派的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000年,鲁枢元出版了《生态文艺学》(6)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一书,首次提出了“生态文艺学”(ecological literature theory)的概念。这一学说旨在探讨文学艺术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同时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审视文学艺术。《生态文艺学》的参考书目中未见有关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参考书,但“生态文艺学”这一概念针对的研究主体却与当时欧美生态批评研究的主体不谋而合,可见该概念在生态批评领域的开创性。随后鲁枢元又在2006年先后出版了《生态批评的空间》《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上、下册)等著作。他在《生态批评的空间》(7)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从生态文艺学的视角出发,以欧美生态批评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前瞻性地将他在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了生态批评中,形成了生态学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精神生态(spiritual ecology)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原本生态批评的空间,使其成为了一个广阔、恢弘的空间,并且将欧美生态学者的对生态批评的包容性的期望付诸到了实践之中。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概念和三个生态维度为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不仅如此,鲁枢元还积极沟通联络海内外的生态批评学者,推动了生态文艺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2002年6月21日,鲁枢元在苏州召开学术会议,与会人员中包括了众多现今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曾繁仁、王诺、韦清琦、刘蓓等等。鲁枢元在会上同与会人员们一同发起了建设“生态文艺学学科”的倡导书。在鲁枢元的带领之下,生态文艺学迅速发展,成为生态批评的中国学派中的主要派系之一。

在《生态文艺学》出版的同一年,长期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的学者曾永成出版了《文艺的绿色之思: 文艺生态学引论》(8)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 文艺生态学引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一书。曾永成提出的“文艺生态学”(literary and artistic ecology)概念,与生态文艺学的哲学思想基础略有不同。他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向人生成”说并对其进行生态学的阐释,形成了文艺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对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随后他对“文艺生态学”这一说法作出更改,他认为“文艺生态学”“容易被理解为只是对文艺的生态文艺的研究”,而与其在同时期产生的“生态文艺学”“又可能被视为‘生态文艺’之学,这样的理解显然有悖于论者整体性思维的初衷”。(9)曾永成:《生态论文艺学:本体基础、核心内涵和科学性质》,《当代文坛》2004年第5期。因此他将自己所提出的“文艺生态学”改称为“生态论文艺学”,但其中心指导思想以及研究主体仍保持不变。

除了将生态批评与文艺学相结合,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派还在其他学科领域内积极地进行了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以生态美学学者曾繁仁为代表的生态美学学派。曾繁仁于2002年发表的论文《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中对“生态美学”(ecology aesthetics)这一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做出了定义:“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10)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003年,曾繁仁的著作《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出版,他在书中阐释了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定义、意义及影响,并且将生态美学与西方传统的存在论美学观结合,提出了“生态存在论审美观”(ecological existentialist aesthetics)。曾繁仁在谈到生态美学与存在论之间的关系时说道:“我认为生态美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存在问题。因为,人类首先并且必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11)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立足于中国先哲们所流传下来的丰厚生态思想,兼具西方美学观,以人类的生存和福祉为出发点,用宏观的视野为生态批评的研究困境和出路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曾繁仁在其另一本著作《生态美学导论》中所表达出的中心思想。曾繁仁在书中从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解读了生态美学的内涵,并且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国内外文学作品进行了解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此外,曾繁仁还在山东大学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生态美学导论”等相关课程,培养了诸如王诺、李晓明等国内优秀的生态批评学者,对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生态批评的中国阐释和译介派

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中国阐释和译介派是以王诺、朱新福、韦清琦、刘蓓等学者为代表的学派,这些学者通过阐述或翻译将欧美生态批评学者的思想和著作以及欧美生态文学等基本概念引入中国,介绍给中国的学者。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中国阐释和译介派在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派之上,极大地充实了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内容,完善了生态批评的理论体系。尽管这些学者的著述中所涉及的理论并不是原创性的见解,但不可否认他们对生态批评在中国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诺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欧美生态文学》(1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是国内首部将欧美生态文学批评的概念系统地进行阐释和介绍的学术著作。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该书“既让我们按时间顺序检索了自远古神话至21世纪初的生态文学发展历程,也让我们作空间转换领略了美、英、法、俄、加等多个国家的生态文学风貌;既让我们理解了欧美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又让我们认识了欧美生态文学的深远的思想资源”(13)姜桂华:《〈欧美生态文学〉读后》,《光明日报》2004年6 月23日。;生态批评学者苗福光认为该书可看作“生态批评”在中国勃兴的起始点和里程碑(14)苗福光:《文学生态学:为了濒危的星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3页。。不仅如此,王诺还率先向国内生态批评学界和思想界介绍了 “生态整体主义”(ecological holism)这一生态思潮的核心思想。其《生态整体主义辩》(15)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读书》2004年第2期。一文指出国内外一些学者将生态整体主义与 “生态中心主义”混为一谈的错误做法,并且阐释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内涵,消除了原本中国学者对生态整体主义存在的“重生态,轻人类”的看法。2008年,王诺以其博士论文的研究为基础,出版了《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1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一书,具体阐释了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基本内涵、思想特征、渊源与批评的对象,使其成为了欧美生态批评中国阐释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王诺教授的著述系统地构建了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的理论框架,为中国生态批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欧美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矫正了原本国内学界对欧美生态批评理论存在的一些错误认知。除了王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韦清琦教授也对欧美生态批评作了综述性的介绍,他在论文《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17)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外国文学》2002年第3期。中列举了欧美多个生态批评学者的理论和观点,提到了诸如彻瑞尔·格劳特费尔蒂 (Cheryll Glotfelty)、劳伦斯·布依尔( Lawrence Buell)、约翰·艾德尔(John Elder)、格伦·A·洛夫(Glen A. Love)等代表性学者。虽然王诺教授列举的代表性欧美生态批评学者及著作并不完全,但他关注到了欧美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的相似之处并对此做了阐发,发表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18)韦清琦:《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4期。一文,将欧美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潮引进到了国内。在王诺和韦清琦之后,又有刘蓓发表的论文《生态批评研究考评》(19)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胡志红出版的专著《西方生态批评研究》(20)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等,对西方生态批评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另外,在欧美生态批评的中国阐释派中还有许多学者以国家和地区作为分界线,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具体阐释。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朱新福教授就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作了细致的阐释,他的论文《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21)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列举并介绍了美国多位生态批评学者的思想和理论,并且将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介绍。2006年,朱新福基于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出版了专著《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22)朱新福:《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对美国殖民主义时期及浪漫主义时期的生态文学理论和思想进行研究,并用生态批评的观点去阐释美国当代文学以及后现代文学,揭示了美国生态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对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朱新福之后,又有夏光武《美国生态文学》(23)夏光武:《美国生态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24)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杨素梅与闫吉青《俄罗斯生态文学论》(25)杨素梅、闫吉青著:《俄罗斯生态文学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以及周湘鲁《俄罗斯生态文学》(26)周湘鲁:《俄罗斯生态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等对欧美不同国家的生态文学批评作了研究。

与欧美生态批评的中国阐释派相似,译介派也是将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与思想引入到国内。但是阐释派的学者在阐释理论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而译介派学者则更忠实于欧美生态批评学者们所著述的内容,他们将欧美生态批评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加入个人的理解来使得翻译后的文本通顺流畅,但总体来说是更加尊重欧美学者的原本思路的。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中国译介派目前的代表作品有:韦清琦翻译的美国学者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的《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27)斯科特·斯洛维克著,韦清琦译:《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GoingAwaytothink:Engagement,Retreat,andEcocriticalResponsibility);刘蓓翻译的劳伦斯·布依尔( Lawrence Buell)的《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28)劳伦斯·布伊尔著,刘蓓译:《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TheFutureofEnvironmentalCriticism:EnvironmentalCrisisandLiteraryImagination);以及胡志红等学者翻译的格伦·A·洛夫(Glen A. Love)的《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29)格伦·洛夫著,胡志红等译:《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PracticalEcocriticism:Literature,BiologyandtheEnvironment)等。

四、 生态批评的文学文本阐释派

在建构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之后,生态批评的中国学者开始运用理论对经典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于是从2008年开始涌现出了一批文学文本阐释派的学者。这些学者根据所研究文本的语言差异,又可细分为欧美经典文学文本阐释派和中国文学文本阐释派。但不论其阐释的是欧美经典文学文本还是中国文学文本,他们的研究都为生态批评理论的付诸实践做出了贡献,并且在文学文本原本的研究基础上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生态批评视角。

欧美经典文学文本阐释派以程虹、苗福光、耿纪永、陈茂林、申富英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对欧美的经典文学文本进行研究,探索文本和作家的生态思想。苗福光教授于2007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30)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研究D.H.劳伦斯生态思想的论著,也是第一部运用生态批评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的论著。该书以鲁枢元的生态学的三个维度为理论基础,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具体地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面,通过对劳伦斯作品的文本进行解析,为国内外劳伦斯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认知和研究视角。随后,程虹教授在2009年出版了《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31)程虹:《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这本论著中深入解析了众多英美自然作家的经典作品,包括爱默生、梭罗、 苏珊·库珀、梅布尔·赖特、吉尔伯特·怀特、理查德·杰弗里斯、爱德华·托马斯等,通过对这些自然文学文本的基本理念和脉络的阐述,展现了自然文学以及自然作家的生态思想。此外还有陈茂林《诗意栖居:享利·大卫·梭罗的生态批评》(32)陈茂林:《诗意栖居:享利·大卫·梭罗的生态批评》,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袁霞《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33)袁霞:《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高歌与王诺《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研究》(34)高歌、王诺:《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谭晶华《薇拉·凯瑟的生态视野》(35)谭晶华:《薇拉·凯瑟的生态视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申富英《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36)申富英:《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都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而在中国文学文本的阐释派中,则以韦清琦、赵玉等学者为代表,从欧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中国的经典文学文本和文化作解读。韦清琦在《农妇·剪纸·狼——重读贾平凹的〈库麦荣〉》(37)韦清琦:《农妇·剪纸·狼——重读贾平凹的〈库麦荣〉》,《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中,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贾平凹的短篇小说《库麦荣》中的一位农村女艺人进行剖析,展现了贾平凹小说中对生态和女性的关怀,同时为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文学文本的解读范式。而赵玉则在其博士论文《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38)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山东大学,2006年。中,从生态世界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道家与儒家的典籍,探索了其中包含的生态思想,并将两家的生态思想进行对比研究,详细地论述了道家与儒家生态观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此外,还有刘文良在其《生态意识观照下的女性叙事——沈从文小说新探》(39)刘文良:《生态意识观照下的女性叙事——沈从文小说新探》,《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中,运用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沈从文的小说进行了解读。

在中国文学文本的阐释派中,除了上述中国本土学者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西方学者,他们被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引,进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中国的典籍进行研究。尽管这些学者并非中国籍,但以其研究的内容作为评判标准,他们应当被划分到中国生态批评的文学文本阐释派中。这类学者以儒家学者玛丽·伊夫林·图克(Mary Evelyn Tucker)和白诗朗(John Berthrong)为代表,这两位学者合编的《儒学与生态》(40)玛丽·伊夫林·图克、约翰·白诗朗著,彭国翔等译:《儒学与生态》,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集合了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众多学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儒家典籍和儒学思想进行的解读。

五、 结 语

生态批评中国学派以中国深厚的历史哲思沉淀为基础,具有明确的现实问题指向性,它与西方生态批评保持着一种多元耦合、平行共生的关系,并且吸引了众多学派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派、欧美生态批评的中国阐释和译介派,以及生态批评的文学文本阐释派这三个学派。这三类学者分别构建了生态批评中国学派的理论学科领域,通过引进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思想完善了理论体系,然后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国内外的经典文本进行阐释。

鲁枢元曾经说过生态批评的空间是广阔的,追溯生态批评中国学派的发展历史不过二十载,未来应该大有可为。但是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在理论构建方面,生态批评的中国理论建构派的发展在鲁枢元、曾繁仁等学者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见解和学说之后,就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并未能广泛地进行跨学科的结合,而西方生态批评则跨越了现代生态学、生态哲学、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心理学、法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其次,生态批评中国学派虽然构建了自己的生态话语权,但其学术生态话语还是受到了西方生态批评和文学作品的影响,欧美生态批评理论的中国阐释和译介派以及欧美经典文学文本的阐释派中的代表性学者和作品,显然多于理论建构派和中国文学文本的阐释派。由于笔者识见有限,加之生态批评有关著述日新月异,可能还有一些优秀的进行生态批评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思想和作品未能在本文中提及,恳望读者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欧美学者理论
从欧美到埃及,赏方尖碑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里约奥运最养眼的十大欧美美女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