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夫,王宏利 ,金 颖 ,李 红 ,鄢 月
(1.辽宁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辽宁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处,辽宁 锦州 121001;3.辽宁工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大学学习是人生之中较为重要阶段,大学时期也是大学生习得心理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重要时期。而身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贫困大学生却因身处寒门,缺失对于生活贫困的正确理解,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在特定情境之下个别贫困大学生由于负面情绪无法正常排解与发泄,容易引发自杀自残的悲惨后果。
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家境大学生性格与情绪具有趋同方面,他们普遍表现为: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具有较为明确的辨析能力,面对人际关系问题能够较为妥善的解决。但是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家境大学生在性格与情绪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面对学业压力与生活压力表现为挫败感较强,焦虑感突出,个别贫困大学生罹患心理方面疾病的可能性较大[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置日常工作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提供若干教育对策,希望能够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自卑感表现较强可能是身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情绪表征。贫困大学生身处贫困境遇之下求学与升学;他们家庭状况基本处于贫困线之下,他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家庭氛围与其它普通家境大学生相关状况存在较为明显差别;致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存在较强的自卑感。部分贫困大学生常常在个人博客、微信朋友圈、QQ 空间发表较为消极负面的言辞,从中可以得知他们内心世界是较为自卑、孤僻与敏感的。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征:
第一:贫困大学生通过刻苦学习,以良好的成绩补偿因家庭贫困造成心理自卑感,而这种刻苦学习过程之中,由于需要求助他人,解答相关课业问题,因他人偶然之间几句无心之言可能涉及贫困大学生个人家境或者个人处境,造成个别贫困大学生心理自卑的情绪增多,可能致使个人性格孤僻多疑以及个人远离群体状况发生。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网购是大学生购物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身居寝室的贫困大学生势必与他人若有似无的进行物质攀比,由于身处贫困家境之中,致使贫困大学生可能形成较强的无助感与自卑感。
第三:极个别贫困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就由于个别事件造成心理自卑感较强,加之身处互联网时代,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在手机终端与电脑终端,贫困大学生受此影响而加重自身自卑感,可能产生仇视、悲观和厌世的情绪,在心理极其脆弱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利用极端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
身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在互联网之中具有话语权,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困家庭,自卑情绪较强,又渴望在互联网之中赢得自主话语权,他们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之中,会较为敏感过滤他人对自身发表相关内容的评判信息。他们希望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出现在各种贴吧、QQ 群、博客评论区、微信公众账号留言区,但他们却因担心家庭贫困,网友过渡地解读自己言行,暴露自身出身寒门这一现实情况,进而造成自尊心受损[2]。因此,现实生活之中受困于负面情绪与自卑情绪,可能因为琐事致使室友关系紧张,学习方法不适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出现警告、降级处理甚至勒令退学若干状况发生。长期挫败情绪累积,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堪忧,自身陷入敏感多疑情绪之中难以自拔,容易出现行为失控,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贫困大学生基本都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他们可能在网络之中了解诸多寒门学子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事迹,并以此鼓励自己克服现实生活和学习之中的重重困难,积极向寒门学子榜样学习。
但是,贫困大学生往往承载着全家人改变命运与生活状况的希望,贫困大学生会给自己设定较高的学习目标与课业任务,他们由于个别科目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而造成个人负面情绪加重,焦虑感表现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较为拮据,生活费用难以满足个人生活支出;二是疲于维持个人生计而到处奔波寻找打工机会。
从而可知,贫困大学生不但要与普通家境大学生学业角力,还要维持正常生活用度[3]。
长此以往,他们可能处于焦虑情绪之中,难以采取合适方式疏解,进而个人学习效率降低、个人挂科数目增多、学业指标难以完成若干情况常常出现。时常网络冲浪过程之中,贫困大学生在不良信息诱导之下,个人出现偏激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普通大学生基本都来自一二线大型城市,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快,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究其原因就是个人各项能力形成与学校教授学生相关人文、素质、品行教育息息相关。而互联网的发展却是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推进,一二线城市的小学至高中的学校由于具有较好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以更好教授学生相关知识,使学生习得个人素质养成教育的相关课程。然而,贫困大学生基本来自偏远县城或者贫困乡镇,由于当地对于贫困认知教育缺失,学校相关网络教育资源落后,对于贫困大学生德育教育与个人素养教育可能受到制约;加之较为偏远的县城与乡镇比较重视应试教育,忽视贫困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致使贫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偏科”,极有可能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的出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助推高校能够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重置。但是,高校已然不是社会人们眼中的象牙塔。网上购物、网上直播、网上订餐等等若干互联网消费形式,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乐于接受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日常网络消费能够接受。贫困大学生面对寝室他人的各种网络消费,却显得囊中羞涩,逐渐形成自卑、敏感、焦虑的心理状况。同时,攀比心理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增添更多心理压力,加之自身设定学业指标不断提高,诸多原因极有可能引发心理扭曲与心理病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网络文化之中充斥着诸多不良因素,致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不健康、不积极、不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现实社会文化之中的拜金主义若有抬头之势,助推贫困大学生对于个人金钱观、是非观、道德观的认知出现偏差。贫困大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不良因素被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包装、夸大和宣传,使其贫困大学生更加注重物质利益,渴望拥有社会地位与物质财富。长此以往,贫困大学生极有可能心理失衡,心理负面情绪难以发泄,一旦被他人因其个人贫困状况所戏弄、讥笑和嘲讽,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与自卑感,更为甚者会采用极端方式报复和伤害他人,类似案例时常见诸纸质报端和电视媒体。
贫困大学生原生家庭父母学历普遍较低,家庭人口较多,对于贫困学生教育与管理相对不足,彼此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影响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世界观、高尚人生观以及正确价值观;贫困大学生原生家庭重视劳动生产,外出务工、种地种粮、喂养牲畜,解决现实生存问题,忽视贫困大学生日常不良情绪疏导与强化自身抗挫能力。加之,贫困大学生自身性格较为内向,羞于表达内心压抑、情绪焦虑、性格自卑,对待每月钱物支出比较在意,过多或者过高消费支出就会致使心理压力过大或者心理负担过重,又要急于摆脱贫困枷锁,容易遭遇不怀好意之人引诱,本身对于相关法律了解不够,误入传销组织或者其他不法组织,极易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法律严惩。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网络作为媒介更好地培育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与积极情绪。人格是人类各类心理特征的集合,健康的人格是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源泉之一。人类的人格是具有可塑性与养成性的,健康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进行相关引导和培育的,一旦养成良好的人格就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常态性,会使人类由于具有良好的人格进而形成较好的行为操守,并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受益较长时间。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媒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心理驿站、QQ 群、贴吧等网络途径,实时动态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心理状态,通过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帮助贫困大学生正视现实生活、正视自身学业情况、正视自身人格特征,参与各类相关心理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完善个人性格,提升个人素质,强化个人抗压能力,使其人格中的善良、坚强、果敢等正面因素更加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疏导贫困大学生消极情绪,通过网络会客室、个人网络咨询、线下互动、积极心理学网络课程以及相关个人消极情绪案例解析,引导贫困大学生个人消极情绪得以排解与消除,帮助贫困大学生能够正确疏导个人情绪,精准表达个人情绪,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直面困境,鼓励贫困大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调整个人情绪,指导个人行为,从容面对学业与生活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建立贫困大学生个人家庭状况以及心理状况的纸质档案,更要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建立贫困大学生身心状况电子档案,从而确保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多个维度观察、帮助和培育贫困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人行为。诸多高校为贫困大学生都已建档立卡,所谓的贫困大学生建档立卡只是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和低保等相关证明手续,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支助数据库,每年定期发放国家和学校的相关奖助学金。而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却只是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建立个人咨询与个人状况纸质档案,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致使高校普通心理咨询老师难以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突发状况推断是否由于家庭贫困情况、家庭收入状况、家庭人员变故等相关情况产生的应激心理反应。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处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及时查看贫困大学生身心状况电子档案,进而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分析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缘由,更加准确判断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征,为下一步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出相关干预治疗或者转诊送医,提供更加专业的判断说明与判断依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贫困大学生身心状况电子档案,不但能够全面了解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对于培育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与积极情绪也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尽管线下贫困大学生个别心理辅导较为重要,但是线上的咨询服务也是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由于贫困大学生心理自卑感较强,即使遇到心理情绪波动状况,也难以真正向陌生人进行倾诉与排解负面情绪,长期的负面情绪难以排解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产生抑郁和自闭倾向,更为甚者可能造成抑郁病症或者自残自杀的严重后果。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作为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媒介平台,利用网络平台的私密性、便捷性和实时性,动态关注部分处于心理抑郁或者自闭倾向较强的贫困大学生,通过一对一的线上个别沟通,利用情绪疏导法、认知调整法、个性行为指导法等方式方法,实时帮助他们调整个人心理状态,将自卑心理或抑郁心理造成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从而更好地应对自身心理状况,处理相关情绪问题,保证个人身心健康,顺利完成学业。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多方加以关注。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媒介平台,能够更加便捷实时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相应解决方式与处置对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身心得以放松,更好适应学业与生活状况,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个人素养与专业学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