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双相障碍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

2020-12-14 09:15詹琼琼唐小伟张晓斌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胶质神经

詹琼琼,唐小伟,张晓斌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具有复发率和高致残性的特点[1]。因此,研究BD发病的生物学基础,寻找其早期诊断及抗抑郁抗躁狂治疗的生物学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2]。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突触的可塑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广泛性焦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大脑内广泛表达,影响着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病[4]。有研究发现BD患者的前额和扣带灰质区域的胶质细胞数量、密度和大小均存在减少[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前额和扣带回灰质区域胶质细胞的数量与血清BDNF水平存在负相关[6-7]。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血清GDNF的变化是否与BD的发病、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有相关,以期为BD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BD组为来自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BD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分>12分。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②严重的恶性肿瘤;③认知功能严重障碍,无法与外界交流;④哺乳、妊娠期女性;⑤半个月内服用过精神药物及酗酒患者;⑥近6个月内曾接受电抽搐或经颅磁刺激治疗;⑦心脑血管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肝肾肺等重大疾病史。共纳入70例,其中男31例,女39例;平均年龄(38.51±12.18)岁;受教育年限为9~16年,平均(10.10±5.30)年;病程6~126个月,平均(101±91.6)个月;首发患者18例,复发患者52例。

健康对照组为来自我院健康体检志愿者。纳入标准:①通过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中文版筛查,不符合任何精神障碍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肝肾肺等重大疾病史;②乙醇或物质依赖史;③两系三代精神疾病家族史。共纳入70名,男39名,女31名;平均年龄(39.57±12.95)岁;受教育年限为9~16年,平均(11.3±4.80)年。

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扬州五台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临床数据的收集与评估 采用MINI中文版进行访谈。符合纳入标准的BD患者进行YMRS量表评定并收集人口学和临床资料。MINI中文版访谈以及YMRS量表评定由2名经过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完成,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0。MINI中文版访谈在入组前评估一次,YMRS量表在入组时以及入组后第4周末各评估一次。1次评价需30~60 min。评定的时间范围一般规定为最近 1 周。

1.2.3 血清GDNF水平检测 每名研究对象在清晨各抽取5 ml静脉血,于恒温水浴箱中静置1 h,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和血细胞,取上清液(血清)置于1.5 ml离心管内,-80 ℃ 保存。血清GDNF检测严格按照酶联吸附法(ELISA)法,批内异系数小于4%,批间变异系数小于5%。人GDNF的ELISA 试剂盒由武汉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 板 96 孔) ,检测范围为 31.2~2 000.0 ng/L ,敏感性<2.0 ng/ L 。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GDNF水平与YMRS评分比较 治疗前,BD组G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BD组GDNF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R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GDNF水平与YMRS评分比较

2.2 BD组GDNF水平与YMRS评分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显示,GDNF水平的变化与YMRS 4周后评分的变化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7,P<0.01)。

3 讨论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个蛋白质家族,负责发育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分化、功能以及成熟神经元的维持,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7]。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形成和可塑性中起着关键作用网络[8]。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的一员,与GDNF家族受体结合,影响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9]。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均发现GDNF水平的变化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相关,并且在药物治疗反应中,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性的标志物[10]。

本研究发现,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影响因素后,BD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的GDNF水平低于正常人群。这说明在BD急性期发作时,GDNF水平的降低可能与BD的起病相关。进一步的治疗反应性相关研究也发现,经过心境稳定剂的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后,BD患者血清中的GDNF水平升高,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GDNF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NF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其水平的上调可能起到一种保护机制,而GDNF水平的抑制在各种精神疾病中发现存在神经元的丢失[11]。BD患者存在反复的情绪发作,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情感负荷,进而通过影响GDNF水平的变化来促进双相障碍的发生[12]。双相障碍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心境稳定剂阻断哇巴因诱导的大鼠脑过度运动,从而提高GDNF水平改善抑郁及躁狂症状[13]。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发现心境稳定剂锂盐可提高GDNF水平,并且与BD的症状改善相关[14]。因此,心境稳定剂、电抽搐等治疗改善BD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中的GDNF水平有关,GDNF可以作为BD诊断以及评估治疗有性效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YMRS量表作为临床BD症状评估的最常用量表,反映了BD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发现经过4周的治疗,BD患者YMRS评分低于治疗前,反映了症状的改善。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显示GDNF水平的变化与YMRS 4周后评分的变化呈负相关(r=-0.77,P<0.01)。

作为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本研究纳入的B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了统计学效能;②虽然纳入标准规定纳入前未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但是患者之前服用GDNF的长期效应尚不清楚;③血液中循环GDNF可来源于胶质细胞、神经元、肾脏和卵巢等。研究发现全血GDNF含量高于血浆和血清,提示血细胞的未知来源可能对GDNF总血浓度有贡献。外周与中枢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可能不一致,造成外周血GDNF水平不能准确反应中枢GDNF的水平。因此,未来研究有待于扩大样本量,根据研究对象的病程、症状群、服药时间进行分层分析,进一步分析BD与GDNF水平的关系。

总之,本研究发现GDNF水平的降低与BD的发病因素之一,并且其水平的升高与BD的症状改善相关,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胶质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新兴技术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神经”病友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GSK-3β活性与小胶质细胞TLR4受体在POCD发生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