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秀兰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宜宾市 叙州区 644000)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各系统对药物的反应性往往和成人不一致,如儿童期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多种药物容易进入大脑,有可能引起昏迷、惊厥、脑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内分泌系统不够稳定,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会导致儿童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婴幼儿的代谢和排泄途径与速度都和成人有差别,使用不当极易引起蓄积中毒。有调查显示,全国多地聋哑学校中,绝大多数聋哑儿童是由小时候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不当造成的[1]。因此,儿童用药一定要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在儿科医生指导下用药。而目前来说,我国儿童用药仍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就从儿童药品现状,儿童药物滥用现象等方面分析儿童用药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醒人们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给予足够关注。
1.1.1儿童药品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致使儿童用药成人化
据调查,国内专业生产儿童药品的厂家极少,市场上流通的药品中,只有约10%为儿童专用剂型[2]。现阶段,儿科用药中,以口服剂型和注射剂为主,口服给药方便、安全,但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不易吞服片剂;注射剂虽然起效快,但对小儿刺激性大。因此建议幼儿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为适宜,年长儿可用片剂和丸剂。而专用剂型缺乏,时常只有用成人药品进行替代。将成人药品分成数份,进行折算分配,一是剂量很难准确把握,再者有些缓控释制剂、肠溶剂等掰开后服用会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甚至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1.1.2儿童用药剂量不准确
儿童用药剂量的准确性是保证用药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计算儿童剂量的方法很多,如年龄折算法、体重折算法、体表面积折算法等。然而,这些剂量计算方法都不能单独考虑,否则有可能引起用药剂量不准确。某些药品说明书上也只分年龄阶段写出儿童用药的剂量范围,而如果是“超体重儿”或“低体重儿”,单以年龄为依据给药显然会造成剂量的不足或过大,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
1.1.3儿童用药缺少安全用药数据信息
因为儿童取血困难、志愿者难招募等特殊性导致很难开展临床安全性试验,使得儿童用药缺乏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统计表明,经过儿童临床试验的药物仅占2.1%,有儿童药代动力学标识的药物仅占17.3%[3]。某儿童医院对正在使用的600份药品说明书进行分析,结果标注有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只有50%;标注有儿童注意事项的药品仅有39%,可见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相关信息的不完善非常严重,给儿科医生用药带来了许多困惑,也给儿童用药安全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1.2.1抗生素滥用
有医生把抗生素作为一种常规药物,小到感冒发烧、大到外伤疼痛等都开抗生素。2006年对158家三甲医院调查[4]:抗生素使用率72.23%;围手术期一类切口预防用药达97%。须知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也是很严重的,如氨基糖苷类会导致不可逆性耳聋;环丙沙星可引起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四环素类可沉积于骨组织和牙齿,导致牙齿永久性色素沉着等。
1.2.2感冒药滥用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注意休息,多喝水,是可以自愈的,感冒药都只是缓解症状。而一旦小孩伤风感冒,有的家长便急于用药,超剂量或不合理联合使用药物。如患儿感冒发热已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含对乙酰氨基酚),家长见其发热不退又给予美林(含布洛芬),两者均有解热镇痛作用,退烧作用过强,同时也会造成胃黏膜损伤或引起胃出血的风险会增加一倍。
1.2.3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滥用
适当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是维系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石,很多家长为了希望子女长高长壮,盲目听信不实宣传,随意补锌补钙补维生素,往往造成补充过度,引起不良反应。如锌过量引起咽喉肿痛甚至消化道糜烂、出血等;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烦躁、厌食、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惊厥等症状。
1.2.4中药类滥用
临床上很多家长都认为中药无毒性,其实不然,是药三分毒,互联网调查1165种不良反应中,中药占39.48%(460种)。无适应症不恰当服用中药同样可损害身体健康。如中成药止咳桃花散中含有朱砂,可能诱发胃肠道反应、皮肤和软组织出血感染、兴奋不眠等不适感。
目前临床上为了增强疗效,多采用联合用药。但分析了大量处方发现,有很多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常常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将鱼腥草与乳酶生联用,鱼腥草的抗菌作用可以使后者的活性大大降低;氨茶碱与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同用,虽均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平喘作用,但临床观察表明,联用后疗效不增加,反而毒副作用明显增加[5]。
病理状态下,有些药是不能用的,但临床上有些医生往往忽视病理状态用药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时,血中胆红素急剧升高,若此时使用磺胺、红霉素等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的药物,会使血中游离胆红素升高、加重黄疸,甚至诱发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政府相关部门带头支持鼓励我国制药企业,借助先进的制药技术和手段,重点开发儿童专用药品及儿童专用剂型。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标准,满足儿科常见疾病用药的需求;开发出适合婴幼儿使用的糖浆、水剂、冲剂等,使其适应儿童的生理特点,从而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在相关政策法规指导下,鼓励开展具有创新手段的儿童用药临床安全性试验,由此积累儿科专用药物的临床安全评价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上市后药物评价系统,使更多药品安全的应用于儿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对适应症、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等有明确的规定,使儿童用药有据可依,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儿科医生应首先把好合理用药关,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等综合情况合理选药,临床药师认真审核,做好药学服务,家长则应遵医嘱用药,不能盲目乱用药。对于一些轻微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季节过敏、腹泻等,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处理,只有当患儿病情较重,继发细菌感染,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运用抗生素治疗。儿童家长也应主动学习儿科用药知识,培养小孩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切不可随意滥用药物,盲目大量补充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避免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各医疗单位要积极加强医生、药师、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对儿童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实践水平。也要注意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具有耐心和责任心地处理儿童用药问题。同时应加强医护、药师、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药师必须加强药学服务工作,既给医生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及用药咨询,又给患儿家属提供好用药宣教、指导,全面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全社会必须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给予足够关注,多方协作,加大儿童药品的开发生产、积极完善临床用药安全评价系统、普及儿科用药知识,杜绝药物滥用现象,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协作精神,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和安全性,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