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秀,潘裕华,劳海燕*
(1.罗定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罗定 527200;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 510080)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临床表现综合征侯群,表现为24小时蛋白尿>3.5g·d-1、低白蛋白血症,常伴有水肿和脂代谢紊乱。NS存在高凝,容易并发血栓,国外文献报道NS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9.85%[1],而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较常见,发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很少见。本文就1例肾病综合征并发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抗凝治疗进行分析,为药师参与抗凝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提供参考。
患者,男性,16岁,身高171cm,体重62.6kg,BMI21.41kg·m-2。因“反复双下肢水肿,加重1周”入院于2019年9月19日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患者1年前确诊肾病综合征,给予泼尼松片50mg po qd联合呋塞米利尿治疗,症状未完全缓解,后未规律服药。2018年11月25日因肾病综合征复发住院,肾穿刺活检结果显示“微小病变型”,继续服用泼尼松50mg po qd,2018年12月20日复诊,仍有蛋白尿,考虑效果不佳,改用泼尼松50mg po qd联合环孢素75mg bid治疗。2019年9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呈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16日腹痛加重,我院门诊就诊,查肌酐:74.08μmol·L-1,白蛋白:15.47g·L-1,D-二聚体2070ng·mL-1,腹部CT提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临床考虑肾病综合征复发伴肠系膜血管栓塞,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40mg qd静滴、环孢素75mg bid和依诺肝素钠针4000U q12h皮下注射治疗。现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入院诊断: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入院检查:入院体检:T:36.3℃,P:60次/分,R:20次/分,Bp:128/78mmHg。满月脸,面部痤疮,双侧下肢轻度水肿。
主要诊疗经过:入院后继续给予甲泼尼龙40mg qd静滴联合环孢素75mg bid、依诺肝素钠针4000U q12h皮下注射治疗,查D-二聚体:990ng·mL-1,白蛋白:13.60g·L-1,24h尿蛋白总量:4717.80mg,24h尿白蛋白总量:3267.7mg,患者入院后第4天(9月23日)复查D-二聚体:730ng/mL,上腹部增强CT示“肠系膜少许渗出,中下腹腹壁水肿,双侧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未见异常征象”,考虑患者起病后合并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缺血性肠病可能性大,经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腹痛症状完全缓解,于9月25日改抗凝方案为依诺肝素钠针4000U皮下注射qd联合抗凝治疗,改用泼尼松片50mg po qd治疗。9月27日复查24h尿蛋白总量:104.30mg,24h尿白蛋白总量:2.3mg,D-二聚体:330ng·mL-1,患者尿蛋白量较前下降,评估治疗有效,继续采取目前治疗方案,D-二聚体仍高于正常值,临床药师建议抗凝方案改为口服,可用利伐沙班片15mg po bid,患者病情稳定,予以带药出院。
肠系膜静脉栓形成(MVT)的年发病率约2.7/100000人,临床上较少见,约占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5%-15%[2]。患者多以急性腹痛为特征,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下消化道出血等。MVT超声诊断通常受肠气覆盖的限制,CT和MRI扫描被视主要诊断技术,据报道CT检查敏感性达90%~95%[3]。实验室检查仅D-二聚体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差。患者9天前出现腹痛,呈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3天前腹痛症状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水肿,查D-二聚体升高,腹部CT平扫提示肠系膜上静脉及属支密度增高,并部分胃壁及肠壁增厚、肿胀,血栓形成,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诊断明确。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局部的或全身性的,全身性的分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获得性因素包括慢性炎症、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4]。该患者为青年男性,于1年前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泼尼松片15mg qd联合环孢素75mg bid维持治疗。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考虑本次血栓形成为肾病综合征复发引起的并发症。
血栓形成是NS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包括[5-6]:(1)血浆Ⅸ、Ⅺ因子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Ⅴ因子和Ⅶ因子增多;(2)NS患者由于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产生大量蛋白尿,AT-Ⅲ也可从尿中排出,导致血中AT-Ⅲ水平下降,形成高凝;(3)血小板的粘附和凝集例增强;(4)血浆白蛋白<20g·L-1,血清白蛋白每降低10g/L,出现DVT的风险增高2.13倍[7]。患者入院后查D-二聚体:990ng·mL-1,24h尿蛋白总量:4717.80mg,白蛋白:13.60g·L-1。患者存在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及血脂代谢紊乱,考虑肾病综合征复发导致的血栓,危险因素可能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杨剑[8]等的研究发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NS并发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当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20g·L-1时,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需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治疗[9]。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治疗目标是阻止血栓扩大和溶解血栓,预防血栓再发,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用于血栓栓塞的抗凝药物主要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在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中,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是使用较多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皮下注射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10]。此外,低分子肝素抑制细胞增殖活化,增强外基质降解,保护肾功能[11]。常规治疗剂量为4000U q12h皮下注射。患者采用依诺肝素钠针4000U q12h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治疗4天后腹部疼痛症状缓解,复查D-二聚体由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前的2070ng·mL-1下降到730ng·mL-1,腹部CT扫描示肠系膜少许渗出,中下腹腹壁水肿。患者经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后腹痛缓解,治疗有效。
患者出现的静脉血栓为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其抗凝治疗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抗凝药物,抗凝药物至少应维持6个月[12]。其口服的抗凝药有华法林和利伐沙斑、达比加群和阿哌沙班等。华法林治疗窗较窄,起效慢,需密切监测INR值调整剂量,与食物药物多存在相互作用[13],患者服用环孢素治疗,与华法林存在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未知,应谨慎联合应用,此外,患者为青年男性,未成年,治疗期间,患者依从性差。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利伐沙斑抗凝治疗适用范围广[14]。殷红梅[15]等人的研究发现,利伐沙班对于预防肾病综合症患者的静脉血栓疗效较华法林好,出血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少。利伐沙班抗凝作用与药物、食物无相互作用,方便服用又不需要频繁监测。因此,患者出院后继续给予利伐沙班片15mg po bid抗凝治疗,临床药师嘱患者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凝血指标,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再次发生。
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并发肠系膜静脉栓塞,药师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患者疾病的药疗过程,了解患者的依从性与用药史,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制定个体化药物方案,保证患者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